![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3)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5451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3)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5451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3) 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5451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小苏打,初步观察小苏打与白醋,验证瓶子里变化以后的物质,比较分析,诠释概念,提出课外研究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进行探究,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概念。2、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概念出发,围绕要建立的核心概念,通过对获取的证据进行推理、比对、质疑等方式去建构新的核心概念,以培养学生建构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从研究的问题出发,确定要寻找的证据和途径,最终用获取的证据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初步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难点:1、根据要研究的问题,确定要寻找的证据和研究的途径。2、通过对获取的证据进行推理、比对、质疑方式去建构新的核心概念。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材料第1次实验材料:小苏打(2份)、白醋(1号瓶,50毫升,装在集气瓶中,盖有盖子)、水(2号瓶,50毫升,装在集气瓶中,盖有盖子),火柴1盒。第2次实验材料:白醋2瓶(50毫升,装在集气瓶中,盖有盖子)2、教师演示材料:烧瓶、两支蜡烛(一长一短,放在烧杯里)、白醋、小苏打、点火器。3、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白醋、水1、师:同学们,每组的桌上有三样材料 ——白纸上的小苏打、1号瓶里的白醋、2号瓶里的水,请同学们观察这三样材料,有什么特点?注意千万不要用嘴尝,开始!2、学生观察后反馈:有什么特点?二、初步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小苏打与水混合以后的变化1、提实验要求师: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将食盐加入水中,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请看大屏幕,等一会各组“将2份小苏打分别加入1号瓶的白醋与2号瓶的水中,一次性全部倒完,然后马上盖好玻璃盖,对比观察1号瓶和2号瓶中所发生的变化(观察中以及观察观察完成以后都要盖好玻璃盖)。”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汇报以后)师:同学们对小苏打加入白醋以后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出示课题【PPT】)师:刚才有同学说1号玻璃盖在振动,是什么原因?推测一下是什么气体?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说到气体后,先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想象,再推测是什么气体?)教师板书:1号瓶:二氧化碳 2号瓶:无气体师: 1号瓶、2号瓶子里下面有些什么物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小苏打 白醋三、验证瓶子里变化以后的物质(一)、验证产生的气体1、寻找验证气体的证据和方法师:同学们将小苏打加入白醋以后,认为集气瓶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混合溶液有小苏打、白醋。那我们先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来验证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特性来进行研究。(学生发言以后)教师总结:你们想验证这种气体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这样两个特点,也就是具备二氧化碳的两个特点,把这两个特点作为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的证据。【板书:①不支持燃烧 ②比空气重】。2、实验验证(1)、验证“不支持燃烧”师:我们先来验证不支持燃烧,该怎么实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表述清楚以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说说验证结果?有哪个组连续做过几次实验的,说说你们的验证结果。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在“不支持燃烧”的板书前面打钩(2)、演示实验验证“比空气重”师:你们的实验非常有趣,老师也想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老师负责做,你们负责帮助分析(边说边出示器材)这是烧瓶,还有一个烧杯,烧杯里两支蜡烛,一根长一根短,还有什么?(空气)师:好,老师先点燃蜡烛。(点燃蜡烛以后)等一会我将白醋、小苏打加到里面,马上盖上盖子,产生的气体会顺着这根管子流出来。我将烧瓶的管口对准烧杯的边缘部分,管口不对准燃烧的蜡烛。推测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哪一根先熄灭?说一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在表述中建立证据链:若短的蜡烛先熄灭,则说明这种气体先落到烧杯的底部,同时也把烧杯里面的空气挤走了,也就是说这种气体比烧杯里的空气重,反之,若长的蜡烛先熄灭,则说明这种气体先落到烧杯的顶部,也就是说这种气体比烧杯里的空气轻教师在证据链建立以后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实验结束以后教师提问:哪根蜡烛先熄灭的?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在“比空气重”前面打钩(3)、对研究的气体做出判断师:用来证明是二氧化碳的两个证据都成立了,那能不能说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呢?反馈学生的判断(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能判断出是二氧化碳。)教师出示一个【PPT】资料,要求学生看完后再判断这种气体是不是一定是二氧化碳。(【PPT】资料如下)常见气体的特征名 称气体的特征氩 气比空气重,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氧 气比空气略重,无色无味,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无色无味,无毒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吸入后会中毒,不支持燃烧………教师在学生看完以后提问:根据我们寻找到的两个证据,再比对出示的资料,我们能说这种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学生做出判断以后教师总结:也就是凭这两个证据只能判断这种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还可能是氩气,那么如果要完全弄清楚这种气体究竟是不是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边说边板书:在“二氧化碳”前书写写(可能是)】引导学生再找证据。教师归纳: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去寻找证据(写上“…..”)。我们小学阶段学到的知识只能做到这一步了,等到了中学,大学,老师还会用新的方法、新的仪器,来帮助你们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研究这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二)、验证“小苏打”1、学生讨论需要寻找的证据和验证的方法教师:我们验证这种气体,是先确定要寻找哪些证据,然后一一验证,最后用证据来论证,希望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后面的研究。既然你们认为瓶中有小苏打,那你们准备怎样来证明1号、2号瓶里有小苏打呢?小组先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以后反馈。假设1:学生说到用“加热的方法提取出小苏打”教师在学生表述以后引导:同学们想到加热的方法提取,说明同学们爱动脑筋!但小苏打有一个特性:小苏打加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变成另外几种物质,所以说,即使你们认为混合液里面有小苏打,我们也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因为加热会使小苏打发生变化,成为新的物质。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假设2:学生说到“用过滤的方法过滤出小苏打”教师在学生表述以后引导:同学们想到过滤的方法提取,说明同学们爱动脑筋,但用这个方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过滤完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假设你们过滤出固体状的物质,那么你还需要进一步想办法验证过滤出的固体状物质,要通过实验来确认过滤出的固体状物质究竟是不是小苏打。所以你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而且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还有其他简单的方法吗?假设3:学生说到“通过加白醋来检测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说完方法以后提问: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往1号瓶、2号瓶中加入同样多的白醋以后,估计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白醋 小苏打 小苏打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证据链:往1号瓶、2号瓶中加入同样多的白醋,如果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就证明瓶中有小苏打。如果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就证明瓶中没有小苏打2、学生实验验证教师提实验要求:你们想用“大量气泡”来作为证明瓶子里有小苏打的证据。等一会老师给每个组2份白醋,和第1次的量是一样多的,你们一次性分别加入两个瓶子里,认真观察瓶中的变化。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要观察瓶子里的现象。实验结束以后反馈:有大量的气泡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白醋 (少量气泡) 小苏打 小苏打(大量气泡)3、对实验验证的现象进行分析教师在学生归纳出现象以后提问:老师给你们的白醋的量是一样多的,结果2号瓶有大量的气泡,而1号瓶只有少量的气泡产生,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小组内认真讨论一下,把你们推测的原因写在白纸上。学生讨论以后反馈:1号瓶里只有少量的气泡,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以下情景,教师分别进行不同的引导分析。假设A:学生分析认为1号瓶里的小苏打已经很少了,一部分变成了新物质。假设B:学生分析认为1号瓶里的小苏打同原来的不一样……教师提问:你估计有哪些不一样了?(估计学生说到1号瓶里的小苏打有些变化,一些成分减少了,有二氧化碳产生等……)学生分析完后,教师引导:在科学研究中,某种物质只要出现一些成分减少等现象,我们就不把这种物质叫做原来的物质了,它就成了一种新物质假设C:若学生分析到“1号瓶里的小苏打很少了”教师提问:我最开始给你们的小苏打是比较多的,那还有一部分小苏打哪里去了?(1)学生可能说到变成“新物质”。(2)如果学生说到“1号瓶里的小苏打溶解在白醋里了,所以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教师引导:你们的意思是说,1号瓶里溶液里面有大量的小苏打,但因为溶解在白醋里了,所以加白醋就不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好!(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号瓶,是小苏打与水混合形成的溶液,同学生的2号瓶里面的物质一模一样)那我2号瓶也有一部份小苏打溶解在水里了,这样我把上面的溶液倒到另一个瓶子里,下面的沉淀物还留在原来的瓶子里。(教师说完就分离液体,分离以后请几个学生检查)。教师演示实验:我向这杯里面加同样多的白醋,看有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实验以后提问:有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有)教师总结:那这个实验证明小苏打溶解在液体里面,加入白醋以后也能产生大量的气泡,所以你们刚才说1号瓶是“因为小苏打溶解在白醋里,所以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教师提问: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让学生提出气体的可能性,最终引导出学生分析溶液里面的物质不是小苏打而是一种新物质教师归纳: 经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发现1号瓶只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是因为1号瓶里的小苏打已经非常少了,一部分小苏打已经变成新的物质了,所以往1号瓶加入白醋以后只有少量的气泡产生。四、比较分析,诠释概念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我们来理一理,小苏打加入白醋中(1号瓶)与小苏打加入水中(2号瓶)都发生了变化,它们所发生的变化有哪些不同?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讨论以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重点对比分析“有没有新物质”产生。2、诠释概念:它们存在的不同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小苏打加入水中以后没有新物质产生,它是一种溶解现象,(出示【PPT】)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新的气体、固体…),这种变化不是溶解现象。我们把小苏打加入白醋以后能产生新物质的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五、提出课外研究内容刚才同学们说到1号瓶里还有白醋,老师请同学们课外去研究一个问题:出示【PPT】:根据化学变化的特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以后,瓶中的白醋会不会变成一种新物质? 能做到吗!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板书设计】 1号瓶:小苏打+白醋 2号瓶:小苏打+水(√)不支持燃烧 (可能是)二氧化碳 无气体(√)比空气重 ......加入白醋 (少量气泡) 小苏打 小苏打(大量气泡) 新物质 白醋? 水 执教教师: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坝小学 杨凌云 指导教师: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郎盛新 指导教师: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德强 指导教师: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 赵渝烽(杨凌云: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坝小学 邮政编码:443002 )(电话:13872538959)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