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打火机一个,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蜡烛、火柴、纸若干张、易拉罐、橡皮泥、新旧的铁钉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 课前3分钟
小主持人领着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并让大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
(一)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下面老师再领着大家去参观一下校园、华东超市、北京乃至世界宇宙,看看那儿还有什么东西?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开启我们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吧!(播放短片)
2.在这次旅程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流。)
3.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4.我们教室里有我们看不见但是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吗?(空气、声音、光、电等我们可以间接观察到的也是物质)
5.归纳小结:
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出示课题)。
(二)物质在变化
1.进行猜测——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课前小研究)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①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说说你的例子。
②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化的物质吗?
(2)全班汇报交流。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2.验证猜测——分组实验
⑴做第一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物质名称 | A变成B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形状、大小、形态、颜色等) | |
①把易拉罐压扁 | A易拉罐 |
|
B压扁的易拉罐 | ||
②折纸 | A纸 |
|
B折叠后的纸 | ||
③捏橡皮泥 | A橡皮泥 |
|
B捏过的橡皮泥 |
①教师强调实验要求。
②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③小结:这些物质都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⑵做第二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物质名称 | A变成B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 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 |
①火柴燃烧 | A火柴 |
|
|
B燃烧过的火柴 | |||
②蜡烛燃烧 | A蜡烛 |
|
|
B燃烧过的火柴 | |||
③铁生锈 | A铁钉 |
|
|
B生锈的铁钉 |
①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②小结:这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⑶比较两组实验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不同之处:有些物质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播放短片)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下面,我们就来在实践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
物体名称 | 发生变化使用的方法 | 发生了哪些变化 | 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
纸张 |
|
|
|
|
|
| |
蜡烛 |
|
|
|
|
|
| |
铁丝 |
|
|
|
|
|
|
3.实验结果交流。
4.小结:看来,用不同的方法物质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情感教育
我们要有环保意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快、慢
世界 物质 变化
自然、人为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趣味导入,师生互动新课,课堂小结,科学素养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过渡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