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9练)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9练)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9练) 【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司法并非________以刑杀为威,相反,所追求的是"讼简刑清",力求实现"刑措而不用"的和谐社会状态。孔夫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对后世影响长久。历代所谓的"盛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致中和,图圈常空"。"讼简刑清"的司法理念在实践中表现为调解息讼。由于调解息讼是州县官的治绩和"大计"(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指标,因此州县官对于自理案件,首先着眼于调解,调解不成时,才予以审结。民间调解是属于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宗族调解一般先由族长剖决是非,不得轻易告官涉讼。但由于宗族内部成员在身份上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又有远近亲疏的支派之别,特别是门房的人丁财势有强弱,嫡庶之间法定的权利有高下,因此族内成员在接受调解时,往往因其在族内的地位而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说明( )乡邻调解;在中国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中国古代封闭式的经济、政治环境,形成了________的观念,由此而产生了强固的地缘关系。乡邻之间几代人________,有无相通,患难相扶,________发生争讼,乡邻调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直 安居乐业择邻而居一经B.一味 安土重迁比邻而居一旦C.一直 安土重迁比邻而居一经D.一味 安居乐业择邻而居一旦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宗族调解并不比乡邻调解高明多少B.宗族调解是民间调解中最普遍的形式C.宗族调解也带有某种强迫性D.宗族调解有别于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病毒之所以能与人类长期纠缠,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 。它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之内并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体系、能量和场所。第二,人类发展需要病毒。病毒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有修复四千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我们可以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之进入有缺陷的细胞, 。我们应该凭借高超的智慧, 占据主动地位,减少病毒对人类的伤害。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本来部分病毒已经与宿主之间达成了默契,而人类的不恰当行为,破坏了这些默契,最终导致了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从这个角度看,与其将这些后果归罪于病毒,不如认真反思自己,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5.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入塞刘希夷(唐)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课绩朝明主,临轩[注]拜武威。注∶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叙事清晰,开始写破敌靖边,接着写奏凯还朝,最后写论功封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B.二、三两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行军迅疾和军威雄壮,展示了凯旋者的精神风貌。C.结尾两句写还朝后的事,在表现政治清明的同时,也抒发了建功获赏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D.诗歌既正面突出主将的英雄群像,还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侧面烘托,构成鲜明的意境。7.这首初唐诗充满了刚健昂扬之气,试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做简要概括。(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父母总是将自己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在美好的姓名中,屈原就在《离骚》中这样表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轻舟快风表达了自己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3)“十驾斋”是清代大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该名取自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开始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由工业社会转向消费社会。伴随这一重大变化,西方“结构主义”学派对文化、消费、社会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文化分化与社会分化同源说”,精英阶层消费高雅文化,大众阶层消费通俗文化。法国著名文化社会学者布尔迪厄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鉴赏趣味的区分体系和社会空间的区分体系在结构上是同源的,在文化符号领域和社会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对应”。自20世纪90年代始,西方学者在对文化消费的社会学研究中发现,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可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文化消费”表现为消费主体消费文化产品、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服务。虽然个体文化消费确实存在高低不同的层次差异,但这种差异已发生“非结构性对应”变化,部分精英群体不仅欣赏交响乐,也消费流行音乐。与此同时,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出现了一批“新中产阶层”,这一新兴阶层的文化消费兼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由此,生成了“杂食主义文化消费群体”,相应也就分化出只消费通俗文化产品或高雅文化产品的“单食主义文化消费群体”。这样就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消费分层结构,即文化杂食主义者与文化单食主义者的分化对立。于是,文化消费出现了由“精英—大众模式”到“文化杂食者—文化单食者模式”的新变化。“文化杂食主义者”是文化的鉴赏趣味及消费选择跨越优雅、通俗两个层面的文化消费群体。具体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过很高层次教育,社会实践经历丰富,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本积累和相当的经济资本积累。他们尽管在文化消费总体人群中占比较小,但处在文化社会层面的高端,对文化及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另一类一般都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历,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本积累,也具备必要的经济资本。伴随杂食的文化消费模式,其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逐渐达到平衡,综合文化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但这类“文化杂食者的开放性背后隐藏着一种拒绝,即对那些与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排斥态度”。“文化单食主义者”是文化的鉴赏趣味和消费选择聚焦在高雅文化或通俗文化中的某一个层面的文化消费群体。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聚焦高雅文化层面的文化消费主体,此类人群是高雅文化的基本消费人群,对高雅文化消费具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其在总体文化消费人群中占比较少,所以对文化消费的综合话语权要低于文化杂食主义群体。另一类是聚焦通俗文化层面的文化消费主体,此类人群是通俗文化的基本消费人群,对通俗文化消费具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其在总体文化消费人群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所以对文化消费的综合话语权要低于文化杂食主义群体。与此同时,文化单食主义者对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蚕食应值得警惕。文化多样性可理解为文化消费主体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本积累,即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涉及国际、国内、区域、城市等不同空间多样性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可理解为对这些多样性文化的认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文化单食主义者群体由于文化知识结构单一、兴趣取向单向度特征明显,加之文化包容性较弱,对跨国、跨区、跨城市、跨种群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认知力、认同度要弱于文化杂食主义者群体,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维护与推行。(选编自张小平《文化单食主义者的群体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3分)A.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兼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新中产阶层”。B.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就是文化的本质。C.“文化杂食主义者”始终对那些与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有排斥态度。D.“文化单食主义者”一般只消费通俗文化产品或高雅文化产品,对跨层文化的需求较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引人布尔迪厄的观点,目的是论证“文化分化与社会分化同源说”。B.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层次分明地对文化消费的群体进行了论述。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杂食主义者”和“文化单食主义者”D.文章在对“文化单食主义者”的论证中,体现出—种严谨的思辨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3分)A.对文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是用来区分文化消费群体的重要依据。B.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已经由“精英—大众模式”变为“杂食—单食模式”。C.提倡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需要我们对文化单食主义者保持警惕态度。D.文化消费的两个群体都对文化消费有一定的话语权,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史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薄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蓄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粥,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B.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C.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D.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宦官。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也得到赏识重用。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C.皇帝听到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后,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加之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皇帝就疏远了牛僧孺。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割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 (2)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749练)【基础训练】1.B[一味:单纯地。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也可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搬迁。安居乐业:安置家庭,建立事业。比邻:位置接近,邻近,强调客观陈述。择邻:挑选邻居,带有主观意愿。一旦:指不确定的时间,可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2.C[结合前文内容,从“尊卑之分”“支派之别”“财势有强弱”“权利有高下”等信息可知,宗族调解存在着某种强迫性特征。]3.示例:民间调解是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或:民间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主要由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4.(6分)示例:病毒需要人体做宿主 让这些细胞得以修复 在与病毒的斗争中(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5.(5分)示例:由于人类与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人类应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避免破坏部分病毒与宿主间的默契,带来严重后果.(大意概括全面准确3分,准确运用因果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6.D(“正面突出主将的英雄群像”错。)7.这首诗的刚健昂扬之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①叙写战场激烈的拼杀一笔带过,重在表现对敌人的蔑视和扭转战局的强烈自信;②写凯旋过程格局宏大,写B夜兼程不突出艰辛,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者的豪迈;③将卫国止武与个人建功立业联系起来,充满了为国做贡献的昂扬进取的正能量;(每点2分;其他说法只要合理酌情给分)8.答(1)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3)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综合训练】1.D 该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比对和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A项断章取义,“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错误,原文说的是“与此同时,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说明新型阶层的出现除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之外,还有前文提到的“‘非结构性对应’的变化”。B项偷换概念,“就是文化的本质”错误,原文说的是“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可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这里的文化针对的是文化消费,并不是泛指的文化。C项张冠李戴,文化杂食主义者分为两类,原文说的是第二类“对那些与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有排斥态度”。2.C C项中的论证方法错误。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章在论述“文化杂食主义者”和“文化单食主义者”时,从二者的概念、分类和意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属于“类比论证”,并不是“对比论证”。学生很容易混淆比较分析法下的“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3.B B项过分绝对,“文化消费已经由‘精英—大众模式’变为‘杂食—单食模式’”错误,原文说的是“文化消费出现了由‘精英—大众模式’到‘文化杂食者—文化单食者模式’的新变化”,这说明文化消费出现了新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完全转变。4.(3分)D【解析】“以财”是作“结中外”的状语,表示凭借的方式;“主藏奴”的意思是“主管库藏的奴仆”;“主藏奴与吏”做主语,不能断开。5.(3分)A【解析】唐代以侍郎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各部长官的副职。6.(3 分)B【解析】”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说法错误,原文“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可知,皇帝下诏让李德裕拘系悉怛谋送还叶蕃。7.(10分)翻译:(1)(5分)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1分;后来:古今异义,以后前来,1分;者:……的人,1分;句子通顺完整2分。)(2)(5分)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进:进用,1分;取容:取悦皇帝,1分;诬世:欺骗世人,1分;句子通顺完整2分。) 参考译文:当初,韩弘的儿子、右骁卫将军韩公武.为父亲谋划,用财物结交朝廷内外的人。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官司。皇帝很同情他,把韩弘的财物账目全部拿来亲自查看,发现凡是朝廷内外掌权的人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贿赂,唯独用红笔小字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送给户部牛侍郎一千万钱,不接受。”皇帝非常高兴,把账本拿给左右的人看,说:“当真如此,我没有看错人。”三月壬戌戊,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归降,李德裕派遣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占据维州城,备文上奏这个情况。牛僧孺说:“吐蕃的边境,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不能损害吐蕃的势力,白白地破坏了双方的真诚信任,有坏处没有好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李德裕把维州城归还给吐蕃,拘系悉怛谋送还吐蕃。吐蕃在边境上杀死了悉怛谋。李德裕因此怨恨牛僧孺。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宫主持枢密院事,多次对皇帝说:“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责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皇帝也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感到不安。适逢皇帝到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也在考虑这个吗?“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讳,改“至治”为“至理”),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抱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职。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担任淮南节度使。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贤明臣下忠诚,奸邪的人被贬逐,推行礼乐,停止战争,诸侯归顺,四周夷狄顺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富裕人人饱暖,这是太平之世的迹象啊。在那时,宦官专权,在宫廷之内胁迫君主,不能疏远他们;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连年兴师动众,征收赋税日益紧迫,尸骨鲜血遍布于原野,乡里织布机上的布帛被一扫而空,而牛僧孺却认为是太平之世,不是说假话吗?在文宗力求治世之时,牛僧孺处于宰相之位,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4练)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9练)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0练)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