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力的合成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力的合成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设计理念,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4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这一节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明确提出力是矢量和运算法则。这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因此,本节内容将前面学习过的速度、速度的变化,后面将要学习动量、动量的变化等矢量及其运算指出了具体的运算法则,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安排
本节教材讲述三组基本概念:合力和分力;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共点力。一条规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研究求互成角两个力的合力时,教材采用质疑、探究、验证、总结的认识物理问题的规律.整节内容贯穿一个等效的思想。
3、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目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②通过实验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③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同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③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2、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依据:学生平时学习时养成接受知识的习惯,而不习惯自己主动设计方案探究。
二、设计理念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实验,物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本节课更体现了物理学的这一特点。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法则,而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代数运算,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等能力,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同时,渗透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应用推广。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纱线,勾码,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纱线、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 引入概念
实验演示并介绍:木板上钉3枚钉子,纱线下端悬挂勾码,上端分叉。单独一根纱线挂在中间钉子可以挂住勾码;两股纱线挂两边的钉子也可以悬挂勾码。然后木板背向学生,底下露出勾码。
问题一:此时勾码是一股纱线悬挂,还是两股纱线悬挂?
学生:有的猜一股纱线悬挂,有的猜两股纱线悬挂。
问题二:为什么此时你们不能凭借以后的知识去判断,而只能猜想?
引导学生总结:因为此时两股纱线悬挂和一股纱线悬挂是等效的。
问题三: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等效的例子?
学生举例。课件出示图1。
问题四:从力的作用效果看,以上情形说明了什么?
以拉弹簧为例,引出概念: 由于力F产生的效果与力F1、F2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用力F等效代替F1、F2的共同作用。力F就叫做力F1和F2的合力。力F1和F2就叫做力F的分力。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课件演示图2,复习初中学过的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看出:合力不但与分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分力的方向有关。
问题五:如果两个力的方向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是否还可以用代数和来表示合力,如果不可以,那么合力和分力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方案设计 实验探究
学生回答完后多媒体展示图3。
归纳强调:
力F与力F1、F2等效,所以力F1、F2 的合力大小、方向均与力F相同,用等效代替的方法找出了力F1、F2 的合力。
分析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力是矢量还是标量?
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
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个过程?
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钩码。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
首先肯定方案的可行性:使勾码的运动状态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确定了分力和合力。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
学生: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
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记录数据时木板应如何放置?
学生:竖直放置。
(三)数据处理 得出结论
分组实验确定任意角度的两个分力及其合力,
注意事项见大屏幕课件。
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
投影仪展示部分同学的实验结果,再让同学观察自己的图象,思考这个四边形象什么图形?
给出结论:大量精确的实验表明,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大屏幕显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并强调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评估:
要求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新的问题反馈(如学生在拉弹簧秤时没有和竖直面平行,弹簧秤的读数有偏差),并能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或采取其它措施(如是否可以用等效的思想去设计不同的实验验证)。
多媒体演示:1、力的合成实验二
2、力的合成实验三
问题六:这些实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等效思想。
(四)规律拓展 概念补充
思考一: F1、F2大小一定,随夹角的增大其合力如何变化? 合力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合力的范围如何?
多媒体演示,得出结论:
(1)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夹角为00),合力最大,大小等于两力之和;
(2)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夹角为1800),合力最小,大小等于两力之差。
(3)合力大小范围:︱F1 - F2︱ ≤ F ≤ F1 + F2
思考二:如果两个大小相等的分力,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夹角变大,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化?
多媒体演示,得出结论: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夹角越大,两个等值分力的大小越大。
(五)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以等效思想总结出求互成角度两个力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则的核心就是它既体现了合力的大小,又体现了合力的方向,说明矢量合成不是简单数学相加,即1+1不一定等于2,它是矢量运算法则。
强调本节课研究问题的主体思想——等效思想,回扣引课;强调力的合成的矢量性和重要性。
课后练习:问题与练习1、3。(第3题要求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求解,并自己体会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五、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本案例通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应用推广等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将学习者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乐趣。
存在疑虑:
1、本节课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课堂时间较为紧张,需要很好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余内容的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分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关系,在学生实验中不能直接得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力的合成,共点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