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2 弹力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2 弹力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弹性形变,几种弹力,胡克定律,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学会用放大的方法去观察微小形变。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作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具
刻度尺、钢锯条、弹簧、弹簧称及钩码(多组)、带有橡皮塞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器、平面镜及支架。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能不能列举一些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
学生活动
教师分析: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加外力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一、弹性形变
演示:用弹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演示,(1)改变外力大小,观察形变量的大小。(2)当外力撤去后物体可以恢复原状。
问题:若拉弹簧的力过大,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
1.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果在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叫做弹力。所以,产生弹力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演示
1.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桌面的微小形变。
2.用椭圆形的瓶子演示瓶子的微小形变。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要知道“放大”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几种弹力
1.桌面和放在桌子上的蓝球或足球。
分析蓝球或足球的形变情况,判断球对桌面的弹力方向。根据前面的实验知道,桌面因发生形变而对球产生一个向上的弹力。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它们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
2.绳子的拉力
当用外力拉绳子时,绳子将伸长,由于要恢复原状,因而对施加外力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沿着绳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但弹力与形变量的定量关系通常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
问题:要想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定量关系,需要哪些器材?怎样实验?怎样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到规律?
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
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
说明:1。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
2.式中的x是弹簧的形变量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3.上式的适用条件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四、巩固练习
1.怎样制作一个弹簧称。
主要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
2.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称内弹簧的劲度系数,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
主要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
3.问题与练习第3题,
五、布置作业
问题与练习第4题。
课外训练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弹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弹力的大小总与物体本身重力的大小成正比
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存在弹力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
2.画出图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甲
x/m
F/N
0.1
0.2
0.3
0.4
O
1
2
3
4
5
6
乙
3.一根大弹簧内套一根小弹簧,大弹簧比小弹簧长0.2m,大、小弹簧的一端平齐并固定,另一端自由如图甲所示,当压缩此组合弹簧时,测得力与压缩距离之间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求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各是多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力的合成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设计理念,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2 弹力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形变,弹力,四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2 弹力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