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5063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章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5063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章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5063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1.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该变化是( )
A.秋天树叶变黄B.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
C.通电后灯丝发热发光D.水垢在食醋中逐渐溶解
2.烹制油炸食品时,如果不慎将水滴溅入烧热的油锅中,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同时油花四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密度比热油的密度小B.水的温度与油的温度不一样
C.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D.水的比热容比油的比热容大
3.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下面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酒精灯里的酒精一定要控制体积相等
B.烧杯中的水和煤油一定要控制体积相等
C.需要控制酒精灯加热时间相等
D.水和煤油吸热多少是通过温度计示数来反映的
4.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因为干冰升华时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
B.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可能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
5.三个试管中分别装甲、乙、丙固体,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甲、乙、丙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丙之间的质量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大于乙B.甲的质量小于乙
C.乙的质量大于丙D.乙的质量小于丙
6.下列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说明分子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
B.夏天的露和霜都是凝固现象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
7.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8.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该是( )
A.B.
C.D.
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形成“冰花”是水液化形成的
10.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A.甲液体吸收热量比乙的多
B.温度升高,液体分子运动变慢
C.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D.乙液体的比热容比甲的大
11.用密度为2.7×103 kg/m3的铝制成的甲 、乙、丙三个不同的正方体,要求他们的边长分别为0.1 m、0.2 m、0.3 m。制成后经质量检验员称得它们的实际质量分别是3 kg、21.6 kg、54 kg,质量检验员指出:有两个不合格,其中一个掺进了杂质为废品,另一个混进了空气是次品。则这三个正方体( )
A.甲为合格品,乙为废品,丙为次品
B.甲为废品,乙为合格品,丙为次品
C.甲为次品,乙为合格品,丙为废品
D.以上结论都不对
12.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B.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C.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D.物体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13.根据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密度为已知)的原理,小丽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在水泥篮球场上,用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接着她应该测出下列哪个选项中的物理量,就能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
A.积雪的厚度B.脚印的面积C.脚印的深度D.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14.有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装半杯热开水,一个装半杯凉开水,下列最好的冷却方法是( )
A.先把凉开水倒入热开水杯中再等3分钟
B.先把热开水倒入凉开水杯中再等3分钟
C.过3分钟把凉开水倒入热开水杯中
D.过3分钟把热开水倒入凉开水杯中
15.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B.沾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
C.一根细铅丝很难被拉断D.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排斥
16.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 )
①测量牛奶的密度;②鉴别金戒指的真伪;③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④鉴定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⑤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7.某材料科研小组已宣布,研发出硬度相当于钢铁2~5倍的聚丙烯塑料.某型汽车使用的是质量高达237kg的钢质外壳, (钢的密度ρ钢=7.9×103kg/m3 , 聚丙烯塑料的密度ρ塑=1.1 ×103kg/m3)
(1)汽车外壳的体积为多少? ________
(2)若将钢质外壳替换成等体积的聚丙烯塑料材质,除增强车壳强度之外,还可减少多少质量?_______
18.张磊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出他家中酱油的密度,但他没有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带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请你与他一起来完成实验.(水的密度用ρ水来表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______________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在测量空玻璃瓶的质量时,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张磊操作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错误后,他又一次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m;
②测出玻璃瓶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m1;
③倒出瓶中的酱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的外部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可知酱油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酱油=__________
1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组长小李在某报刊中的文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读到:“水开之前,水上冷下热”。而同组的小张却说:“水开之前,水是上热下冷的,因为热水密度小,总是浮在冷水上面。”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做实验寻找答案:
在一大烧杯中盛水,取4个温度计,让其中3个温度计的液泡分别浸没在水的上、中、下3个不同深度,另一个温度计的液泡则直接与烧杯底部接触。在烧杯置于火上慢慢加热的过程中,对应于不同的时刻,记录各温度计的读数。下表为一次实验的数据记录:
经5次重复实验,均有类似规律的实验结果。则:
(1)实验的结果是否支持哪一种说法?请根据上表数据写出实验结论。
(2)实验中,他们发现:水开前,杯底有一些气泡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变小,直至湮灭。请利用表中数据解释之。
20.探究影响保温瓶中水温下降的快慢的因素
保温瓶是家中厨房常用的器具。我们有没有发现保温瓶中装水越少,过一夜后,瓶中的水温就低。另外,冬天保温瓶中的水温度降低得更快。下面我们将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探究影响保温瓶中水温下降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_______
(2)建立假设
猜测1:保温瓶中水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的一个因素。
猜测2:_______
(3)实验检验:
21.图所示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均匀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热量的条件下,两种晶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甲、乙两种晶体的熔点比较,甲的熔点________乙的熔点。
(2)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比较,Q甲______Q乙.
(3)固态甲的比热容______固态乙的比热容。
22.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每隔1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物质的温度及观察其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__________。
(2)第4分钟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__。
(3)由图乙可知,AB段升温比CD段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
(4)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
23.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 ℃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 ℃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的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不同地区,车用燃油的价格会有不同,不同日期的油价也可能不—样,但都不会相差很大。赵明生活在沿海地区,暑假到新疆探亲,在新疆乘坐汽车时却发现了下面的奇怪现象。车辆在甲加油站时,他看到加油机上的示数如表1所示;走过一段路之后,在乙加油站的小黑板上又看到如表2的价目表。赵明最初非常吃惊:为什么在相距不远的两地,油价相差这么多!但仔细考虑之后他恍然大悟,原来两站的计量方式不同。
(1)通过计算说明,两个加油站的计量方式有什么不同。_____
(2)为什么新疆会有两种不同的燃油计量方式,而在沿海地区一般只用一种计量方式计量?______
25.小李同学在常温下做探究“冰和石蜡熔化特点”的实验,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________(选填“可 行”或“不可行”)的;
(2)图乙是探究“石蜡熔化特点”的装置,此实验中采用的加热方式优点是________。
(3)在观察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小李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在相同的加热条件 下,AB 段与 CD 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明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之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况,他应将_____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小明将天平调节平衡后用来测量一只烧杯的质量,当在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位置也如图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27.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是制造各种轻质结构的重要材料。铝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做导线。铝粉或铝箔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常用于制造燃烧弹、照明弹。铝还有良好的导热性,因此大量用于制造炊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物质的用途一般由该物质具有的______决定;
(2)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铝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将烧杯中质量为63g的盐水全部倒人量筒中,如图所示,盐水的体积是________cm3 , 则盐水的密度是________g/cm3 , 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的盐水密度将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简答题
评卷人
得分
三、探究题
容器底温度/℃
38
41
48
53
65
72
77
85
96
99
104
105
下层水温度/℃
34
37
43.5
48
59
65.5
71
80
92
98
100
103
中层水温度/℃
35
38
44
48.5
59
66
71.5
80
91
95
98.5
101
上层水温度/℃
36
40
45
50
60
66
71.5
80
90
95
98.5
100
实验1
实验2
实验
目的
检验保温瓶中水温下降的快慢
是否与保温瓶中水量的多少有关
____
条件
控制
____
____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凝固点(℃)
0
-2
-4
-6
-8
-11
盐水浓度(%)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15
-18
-17
-1.8
-0.4
0
评卷人
得分
四、填空题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秋天树叶变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是白色硫酸铜粉末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了蓝色硫酸铜晶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通电后灯丝发热发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食醋反应,故水垢在食醋中逐渐溶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是化学变化,C是物理变化,故选C。
2.C
【解析】
【详解】
水的密度比油大,所以水就会沉入锅底,而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因此水会变成气体,体积膨胀,将油溅起;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
【详解】
A.酒精灯里所加酒精的体积对升温的快慢不会造成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实验中两种液体的质量必须相等,B项不符合题意;
C.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控制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即要求酒精灯加热时间相等,C项不符合题意;
D.水和煤油吸热多少是由酒精灯加热的时间决定的;D项不符合题意。
4.D
【解析】
【详解】
A.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因为干冰升华时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选项正确;
B. 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可能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使食品受潮,选项正确;
C.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香烟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扩散,使别人被动吸烟,危害身体健康,选项正确;
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膨胀,分子本身不变使气体的体积增大,选项错误。
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同种物质的熔点相同,从图中可知甲乙为同种物质,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乙升温较慢,则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丙与甲乙不是同种物质,丙与甲和乙的质量无法比较,故答案选B。
6.B
【解析】
【详解】
A.红墨水在水中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露是液化现象,霜是凝华现象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属于扩散现象,扩散是因为分子运动缘故
D.“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属于熔化过程,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
7.B
【解析】
【详解】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把它放在阳光下照射,由于外界的温度高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所以会发生热传递,即:冰水混合物,会从外界里吸收热量,然后冰会慢慢熔化,但在熔化的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保持0℃不变,但剩余的冰会继续吸收热量,继续熔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8.D
【详解】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不会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会改变,但水量增加会使水的温度上升变慢,即加热时间变长,故D符合题意。
9.A
【解析】
【详解】
A. 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吸热熔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 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加快身体汗液蒸发吸热,但不会降低了室内的气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形成“冰花”是屋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10.D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意知道, 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甲乙,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即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由于不知加热时间,所以,无法比较甲乙吸收的热量,故A错误;
B.物质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故B错误;
C、D.由图像知道,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即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甲的温度升高的快,由Q吸=cm△t知道,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热也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温度升高得快,它的比热容小,所以,甲的比热容较小,乙的比热容较大,故D错误,C正确。
11.B
【解析】
【详解】
甲的体积:V甲=0.1m×0.1m×0.1m=0.001m3,则甲的密度:ρ甲=m甲V甲=3kg0.001m3 =3×103kg/m3;
乙的体积:V乙=0.2m×0.2m×0.2m=0.008m3,则乙的密度:ρ乙=m乙V乙= =2.7×103kg/m3;
丙的体积:V丙=0.3m×0.3m×0.3m=0.027m3,则丙的密度:ρ丙=m丙V丙=54kg0.027m3 =2×103kg/m3;
因为ρ乙=ρ铝,所以乙是合格品;因为ρ丙<ρ铝,所以丙是次品;因为ρ甲>ρ铝,所以甲是废品。故选B。
12.A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一个物体质量大小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都无关,故A正确;同种物质密度一定,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B错误;冰熔化为水,状态变了,但质量是不变的;根据水的反常膨胀,体积变小;根据ρ=m/v,在质量一定时,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故C错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仅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不随质量和体积
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故选A。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13.D
【解析】
刚降下的雪非常松软,里面的空隙较大,所以不能用积雪的厚度去估测雪的密度。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用力将雪踏实后,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说明踏实后雪的密度更接近于冰的密度,所以测出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便可知道踏实后雪的厚度,从而估测出积雪的密度。故D方法可行为答案,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14.D
【解析】
【详解】
热水与外界的温差较大,故开始时热水的热量散失较快,故应过三分钟再混合;在混合时,由于热水进入冷水后,先在下面,冷水在上面,这样会产生对流,热水会上升;相比较将冷水倒入热水中会发生较大的对流;故应将热水倒入冷水中,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5.A
【解析】
【详解】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选项符合题意;
B. 附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说明引力非常小,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 一根细铅丝很难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排斥,是因为同名磁极相互靠近,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6.C
【解析】
①测量牛奶的密度:需要用天平测量牛奶质量,用量筒测量牛奶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完成。
②用天平测量戒指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戒指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鉴别金戒指的真伪,可以完成。
③取一小段铜导线,可以测它的质量、体积,算出它的密度,但无法测铜导线的直径、总质量,就无法得出它的长度,不能完成实验。
④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用天平测量铜球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和铜的密度比较,可以完成实验。
⑤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的数目:先用天平测量50个大头针的质量,求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再用天平测量一堆大头针的总质量,求出一堆大头针的数量,可以完成。
故选C。
【点睛】本题用天平、量筒、水做多个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做出一个、两个,做全做对要求有较高的能力,学生能大胆去做就是最好的收获。
17.3.0×10-2m3 204kg
【解析】
【详解】
(1).汽车所用钢材的体积为:V= =3.0×10-2m3
(2).所以聚丙烯塑料的体积为:V=V钢=3.0×10-2m3
所用聚丙烯塑料的质量为: m塑=ρ塑V=1.1×103kg/m3×0.03m3=33kg
减轻质量为:m=m钢-m=237kg-33kg=204kg
答:(1).汽车外壳的体积为3.0×10-2m3
(2).若将钢质外壳替换成等体积的聚丙烯塑料材质,除增强车壳强度之外,还可减少204kg。
18.零刻度线 称量物体质量时
【详解】
(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前,要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如图,张磊操作的错误之处是: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已知空瓶的质量和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则酱油的质量:m酱油=m1−m,由ρ=得,瓶的容积:V=,
则酱油密度的表达式:
19.(1)两种说法都不能支持。水从室温上升到80℃附近前,水温“上高下低”,而从80℃升到100℃开始沸腾这一过程中,水温“上低下高”。
(2)容器底温度较高,气泡贴在容器底,生成时温度较高。一旦离开容器底,温度下降,体积缩小,而生成的气泡本身就小,在水开之前就发生了“湮灭”现象。
【详解】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80℃前,上层水的温度比中层、下层水的温度高;在80℃后,上层水的温度接近中层水的温度,但低于下层水的温度;分析表中上层、中层和下层水的温度可以得出结论:接近沸腾时,下层水的温度高于上层水的温度,故两种说法都不能支持;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水开之前,上层水的温度高于下层水的温度;水将要沸腾时,上层水的温度低于下层水的温度;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前,底层水温度较高,下层、中层和上层水的温度较低,底层的水吸收热量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水蒸气减少,所以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20.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第一空.根据题意可以提出:影响水温降低的因素是什么?
第二空.根据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可以猜想:水温降低快慢可能与保温瓶内水量或瓶内水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差有关;
第三空.实验1条件控制:
控制保温瓶型号、水的初温和环境温度一致,使每个保温瓶内放的水量不同:取四个相同的保温瓶分别修倒入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整瓶开水,然后放在同一地点;
实验2:
第四空.目的:检验保温瓶中水的温度与瓶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有关;
第五空.条件控制:控制保温瓶型号、水的初温和保温瓶内的水量一致,使每个保温瓶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即取两个相同的保温瓶都倒满初温相同的开水,然后一个放在厨房的地板上,另一个放在冰箱中。
21.大于 小于 小于
【详解】
(1)[1]由图象可知,甲的熔点高于乙的熔点。
(2)[2]由于是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同时均匀加热,由图可知:甲晶体在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比乙熔化过程所用时间短,故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比较,Q甲小于Q乙。
(3)[3]由图象可知,当量相同的甲乙两种固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甲晶体升高的温度多,依据公式可知,甲的比热容比的乙比热容小。
22.使冰均匀受热 固液共存 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大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详解】
(1)[1]实验中通过加热水来对试管进行加热,而不是直接对试管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法叫做水浴法加热,主要目的是使试管中冰受热均匀。
(2)[2]由图乙知,第4分钟时冰在熔化过程中,是冰水混合物,因此处于固液共存态。
(3)[3]相同的加热源,在相同的时间内物质吸收热量相同,由图丙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AB段吸收的热量是CD段吸收热量的一半,根据可知,CD段物质的比热容是AB段物质比热容的2倍,所以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冰与水的比热容不同。
(4)[4]通过如图乙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我们可以看出冰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也说明了冰是晶体。
23.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会低于-2 ℃ -4 先降低后升高 不准确 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 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
(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或者是22.5%根据第(3)问的趋势看,都有可能在以上盐水浓度时盐水的凝固点比零下18摄氏度还低然后再升到浓度是24%的零下17摄氏度,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
(5)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故答案为:(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2)-4;(3)先降低后升高;(4)不准确;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5)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24.见详解 见详解
【解析】
【详解】
(1)[1]乙站给出了油的密度。密度这个物理量与体积、质量相关联,看来乙站有可能按质量售油。另一方面,油的密度小于1,如果以千克为单位售油,单价的数值会大于以升为单位标价的数值。如果3.103元是lkg0号柴油的价格,1L的价格就是3.103元×0.8350=2.59元。这与甲站的标价只差0.01元。看来乙站的确是按质量计量售油的。
(2)[2]新疆的昼夜温差、季节温差都很大,同样质量的油,不同温度时的体积相差较多.有的加油站为了减小销售误差,就采用质量计量的方法.沿海地区温差没有新疆那么大,一般只用体积计量;
25.可行 水浴加热使石蜡受热均匀 水和冰的比热不同
【解析】
【详解】
(1)[1]由于冰在常温下就可以熔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酒精灯加热,可以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即该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可行的。
(2)[2]图乙装置用的是水浴法,能使固体均匀受热。
(3)[3]在图丙所示中,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AB段是冰,CD段是水,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吸收相同的热量,其温度变化不同。
26.平衡螺母 左 取出最小砝码,向右拨动游码
【解析】
如图指针偏向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平衡;
测量过程中,当在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位置也如图所示,说明右盘砝码的质量已经大于物体质量了,所以应该取下最小砝码,然后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故答案为: (1). 平衡螺母 (2). 左 (3).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27.性质 银白色、良好的导电性、良好的导热性 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或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析】
【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故物质的用途一般由该物质具有的性质决定。
(2)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故铝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良好的导电性、良好的导热性。
(3)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铝的化学性质有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4)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或有无新物质生成)。
【点睛】
判断发生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依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为物理变化。
28.60 1.05 偏大 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时会有残留,造成测得体积偏小,所以密度偏大
【详解】
解:量筒分度值2mL,盐水的体积:V=60mL=60cm3,所以盐水的密度:ρ==1.05g/cm3;因为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的时候烧杯壁不可避免地会有残留的盐水,使得测量的盐水的体积变小,根据密度的公式ρ=可知结果将偏大。
点睛:由图读出量筒的示数,由ρ=计算盐水的密度;测量结果的大小受质量与体积测量结果的影响,从步骤的顺序中分析是否对这两个量的测量产生了影响。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测试卷B-----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测试卷B-----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测试卷二-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卷二-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