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章 章末测试卷优质课件(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章 章末测试卷优质课件(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01
    第1章 章末测试卷优质课件(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02
    第1章 章末测试卷优质课件(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章 章末测试卷优质课件(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第1章 单元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
    A、植株上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A正确;
    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使用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被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B正确;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C正确;
    D、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因为双子叶植物更容易辨别,D错误。
    故选D。
    2.鲫鱼是微山湖中主要的鱼类之一,科学家曾经对微山湖鲫鱼的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新的K值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9~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
    【详解】
    A、前4年间λ>1,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C正确;
    D、从第11年到12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故选C。
    3.下图表示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 )

    ①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③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④ 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⑤ 若曲线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1时刻进行
    ⑥t1~t2,该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B
    【分析】
    据图分析,t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
    ①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呈现S型曲线,①错误;
    ②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K,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所以如果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②正确;
    ③ t2时该种群数量最大,和t1时刻种群数量不等,③ 错误;
    ④ 从t1到t2,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④ 错误;
    ⑤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所以 若曲线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1前进行,防止种群数量达到K/2,⑤错误;
    ⑥t1~t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天地增加,所以该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4.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会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以下实例中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是(  )
    A.生活在加拿大的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猞猁种群数量变化近似于雪兔数量的变化
    B.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多种候鸟大量死亡
    C.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
    D.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
    【答案】C
    【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可见二者为捕食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禽流感病毒与多种候鸟属于寄生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因此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符合题意;
    D、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属于种内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图是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猎物模型是一种物理模型
    B.该模型反映了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反馈调节
    C.猎物和捕食者的K值分别是P3和N3
    D.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都是同步的
    【答案】B
    【分析】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2、据图分析,该模型是用曲线表示构建的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A错误;
    B、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
    C、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
    D、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种群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种群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故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不一定是同步的,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存在在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存在垂直结构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的趋光性
    【答案】C
    【分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原理: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壤深度有着不同的物种生物,即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属于统计方法,B错误;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进行保存,C正确;
    D、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要将电灯打开,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暗的特点,D错误。
    故选C。
    7.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实例的是(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D
    【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简称群落。
    【详解】
    A、热带雨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包含群落,A不符合题意;
    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包括了多种微生物,可看作是一个群落,B不符合题意;
    C、红松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包含群落,C不符合题意;
    D、而无菌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由于物种单一,属于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8.草鱼可以捕食多种藻类植物,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同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草鱼,M中放入20条草鱼,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草鱼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草鱼数量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藻的竞争力是乙藻>丙藻>甲藻
    B.L中甲藻竞争力减弱的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减少
    C.草鱼最不喜食的藻类植物是丙藻
    D.草鱼的加入导致三种藻的环境容纳量均下降
    【答案】C
    【分析】
    题干分析,L中不放草鱼,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20条草鱼,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减少,乙藻和丙藻数量增加,将M中的草鱼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增加,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减少。
    【详解】
    A、将M中草鱼移入L中,M中甲藻数量增加,而乙藻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丙藻数量减少,达到稳定后甲藻数量>乙藻>丙藻,可见三种藻的竞争力是甲藻>乙藻>丙藻,A错误;
    B、L中甲藻竞争力减弱的原因是因为加入了草鱼,可能是草鱼更喜食甲藻,B错误;
    C、根据M中开始时丙藻最多,以及将草鱼移入L后一段时间丙藻开始增加较快,说明草鱼最不喜食的藻类植物是丙藻,C正确;
    D、由于草鱼喜食甲藻,不喜食丙藻,减弱了甲藻和丙藻之间的竞争,更有利于丙藻的生长,因此草鱼的加入使丙藻的环境容纳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9.从种群和群落水平角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
    A、种群是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高大的乔木不是同种生物,其分布不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C、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同样,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C正确;
    D、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没有体现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答案】A
    【分析】
    分析甲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分析乙图: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
    分析图丙,大小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
    分析图丁:表示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条件有关。
    【详解】
    A、年龄组成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变化趋势,图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种群的密度越大,种群增长速率一般越小,B错误;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两者争夺相同区域资源,因此他们之间为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光照条件导致的,动物群落垂直结构是由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决定的,D错误。
    故选A。
    11.下列实例中,这体现了群落季节性的是( )
    A.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B.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了不同的水层
    C.森林中自上而下有乔木、灌木、草本
    D.不同地段的种群呈现斑块状分布
    【答案】A
    【分析】
    1.季相及形成原因:季相是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群落季相指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尤其是植物群落,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皆不相同。如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在春季开始抽出新叶,夏季形成茂密的绿色林冠,秋季树叶一片枯黄,到了冬季则树叶全部落地,呈现出明显的四个季相。
    季相形成的原因: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所表现出来的。
    2.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原因: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原因:因为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
    A、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水分、温度等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A正确;
    B、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了不同的水层,这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B错误;
    C、森林中自上而下有乔木、灌木、草本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分层的现象,C错误;
    D、不同地段的种群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盐碱度、湿度等差异引起生物呈镶嵌分布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12.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荒漠中的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叶定向突变成针状
    B.沙漠狐的耳朵很大,有利于散热
    C.某些爬行动物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出含氮废物
    D.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分析】
    1、生物的进化:(1)进化基本单位是种群;(2)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4)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决定因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他们有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如,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
    【详解】
    A、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干旱环境选择了适应干旱的针状叶植物,A错误;
    B、沙漠狐的耳朵很大,增大了散热面积,有利于散热,B正确;
    C、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C正确;
    D、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C.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既有种群数量变化又有物种组成变化
    【答案】D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错误;
    C、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错误;
    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既有种群数量变化又有物种组成变化,D正确。
    故选D。
    14.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弃耕土地上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一年生杂草
    C.演替是漫长的过程,也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发展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后,演替还会继续进行
    D.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C
    【分析】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B、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A、B正确;
    C、当群落演替到稳定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除非有自然环境的改变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打破了稳定状态,C错误;
    D、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为了调查某山区喜鹊的种群密度,初捕50只鸟中有喜鹊20只,将其标记后原地放回。适宜时间后,再捕5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喜鹊5只,没有标记的喜鹊10只。由于喜鹊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山区中喜鹊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60只 B.大于60只 C.小于220只 D.大于220只
    【答案】A
    【分析】
    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
    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15:5,得X=60只。又因为喜鹊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到的5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因此推测此地区中喜鹊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60只。
    故选A。
    16.图表示两个群落在段时间内物种丰富程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演替
    B.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C.若时间允许,甲一定是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D.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不会改变甲、乙群落演替方向和演替速速
    【答案】B
    【分析】
    1、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分析曲线图:图中甲表示初生演替,乙表示次生演替。
    【详解】
    A、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B、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B正确;
    C、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
    D、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会改变甲、乙群落演替方向和演替速速,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确定染色体组型先要对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显微摄影
    B.染色体组型图中X和Y染色体分别列入不同组
    C.染色体组型是生物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全貌
    D.染色体组型具有个体的特异性,可用于各种遗传病的诊断
    【答案】B
    【分析】
    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3)根据细胞内形态不同的染色体的条数判定一个染色体组含几条染色体,然后判定染色体组数。
    【详解】
    A、染色体组型一般是以处于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表示,A错误;
    B、X和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分别列入不同的染色体组,B正确;
    C、染色体组型能体现该生物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但不是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C错误;
    D、染色体组型具有个体的特异性,可用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诊断,D错误。
    故选B。
    18.将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受单侧光照射的幼苗切面正上方,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不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 C.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C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
    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该胚芽鞘已经切除尖端,因此单侧光不起作用,琼脂块上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均匀分布,促进胚芽鞘直立生长,C正确。
    故选C。
    19.尖锐的异物刺破皮肤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带入的病原体清除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为异物刺破皮肤后引起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B.尖锐异物携带的病原体即是抗原
    C.受损皮肤附近组织液渗透压降低
    D.①、②、③过程表示淋巴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
    【答案】A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
    A、图示为异物刺破皮肤后引起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
    B、抗原是能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两者不是等同关系,B错误;
    C、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C错误;
    D、①、②、③过程表示吞噬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向伤口处聚集吞噬病菌,D错误;
    故选A。
    20.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可说明动作电位沿轴突进行双向传导
    B.图示外流、内流的原因是膜内外存在局部电流
    C.图示a点部位正处于极化状态,即将发生去极化
    D.图示b点部位正处于反极化状态,即将发生复极化
    【答案】D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详解】
    A、图示过程只能说明动作电位沿轴突向右传导,A错误;
    B、图示外流、内流的原因是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B错误;
    C、图示a点部位正处于复极化状态,即将发生极化,C错误;
    D、图示b点部位正处于反极化状态,即将发生复极化,D正确。
    故选D。
    21.下列关于人体生长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的合成 B.促进细胞增大和数量增多
    C.促进软骨的形成与钙化作用 D.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的生成
    【答案】A
    【分析】
    1、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叫激素。
    2、激素的作用广泛而复杂,调节机体物质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生长发言,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3、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详解】
    A、生长激素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大与数目增多,促进生物的生长,B正确;
    C、人体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C正确;
    D、生长激素可使靶细胞对糖的利用减少,增加糖元生成,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生长激素生理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关于“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雌”“雄”信封中卡片数量相同,表示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B.准备实验材料时,需要2个信封和代表不同基因的2种卡片
    C.要模拟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选择其中一个信封进行操作即可
    D.模拟受精作用时,需将随机抽出的2张卡片组合记录后再放回
    【答案】A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
    A、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不等,A错误;
    B、准备实验材料时,需要2个信封和代表不同等位基因的2种卡片,B正确;
    C、要模拟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选择其中一个信封进行操作即可,C正确;
    D、模拟受精作用时,需将随机抽出的2张卡片组合记录后再放回,D正确。
    故选A。
    23.关于自然选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因素
    C.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不定向变异积累成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作用于存活率和繁殖率有差异的个体
    【答案】D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除了自然选择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发生进化外,人工选择、基因突变等其他因素也会改变基因频率使生物发生进化,B错误;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C错误;
    D、若变异性状影响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24.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2)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 中(3~5龄)、小(1~3龄)、 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3)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或“先增加后减少”),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________等。
    (4)藏羚羊是羌塘高原有蹄类唯一的迁徙物种。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交配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每年6月份,雌性藏羚羊逐渐集结并向夏季产羔区迁徙,6月20日至7月10日小羊羔陆续出生,完成生产后雌性藏羚羊于7月上旬回迁,8月返回越冬栖息地。图3为12个环境因子对藏羚羊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可知,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有________等3个因素,影响藏羚羊越冬区选择的环境贡献值相比产羔区更加分散,________等2个因素贡献值突出。藏羚羊选择的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数量 标志重捕法
    (2) 衰退 丙
    (3) 增加 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
    (4) 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 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平均气温(Bio11) 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
    【分析】
    题图分析:图1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图2中,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中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标志重捕法。
    (2)
    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因此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3)
    由图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中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4)
    由图中环境因子贡献值高低可看出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平均气温(Bio11)是影响藏羚羊越冬区选择的2个最突出的环境因素。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但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
    【点睛】
    本题结合柱形图和曲线图,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多个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于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的掌握,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问题。
    (一)对某植物进行不同光照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的各项光合色素指标,结果如下表。
    处理
    总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叶绿色a/b(比值)
    正常光照
    17.72
    2.65
    3.94
    正常光照+远红光
    17.61
    2.36
    3.56
    弱光+远红光
    13.80
    1.55
    3.26
    弱光
    13.41
    1.55
    2.89

    (1)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________膜上。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a提取液并测定________,可得到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主要吸收________光。
    (2)据表分析,光强减弱,光合色素中________含量降低的比例最多,远红光补光对其________(有/无)影响。
    (3)在光照下,有些叶绿素a会被激发出高能电子。研究人员将一种特殊的金属电极插入该植物叶绿体中,吸收了这些高能电子,从而获取到微电流。推测该操作会使光反应产物________的生成量显著下降。
    (二)“探究光照强度对黑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如图,请回答:

    (1)设置盛水玻璃柱的目的是______,若将透明玻璃换成红色玻璃,其他条件不变,则测得光合速率值______(变大变小/基本不变)。
    (2)若实验中每隔5min改变一次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答案】类囊体(光合片层) 吸光率吸光值/光密度值OD值 红光和蓝紫 类胡萝卜素 无 ATP和 NADPH 吸收灯光热量,减少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变小 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产生的O2减少 水中CO2含量下降,光合作用产生的O2减少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二)图装置中,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可代表光照强度,因此随着距离的增大,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合速率也逐渐减弱。
    【详解】
    (1)光合色素分布在植物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要得到叶绿素a 的吸收光谱,可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a提取液并测定其吸光率吸光值/光密度值OD值;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据表中数据分析,光强减弱,光合色素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的比例最多,光合色素不吸收远红光,故远红光补光对其无影响。
    (3)金属电极插入该植物叶绿体中,吸收了这些高能电子,不能合成ATP和 NADPH。故该操作会使光反应产物ATP和 NADPH的生成量显著下降。
    (二)(1)设置盛水玻璃柱的目的是吸收灯光热量,减少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红色玻璃只透红光,故将透明玻璃换成红色玻璃,其他条件不变,则测得光合速率值变小。
    (2)水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导致水藻接受的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释放的氧气量减少;另一方面CO2含量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减弱,释放的氧气减少。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1章 章末测试卷优质课件(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