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漯河市某校高一理科期末考试_(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
展开1. 2021年,这个传统意义上体育元素相对不多的单数年,因为2020年疫情之下各项大赛廷期,摇身一变,成了奥运会、欧洲杯等大赛云集的体育大年.关于下列几种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以视为质点的是( )
A.研究足球运动员在射门的动作时
B.确定帆船比赛途中帆船在水面上的位置时
C.研究乒乓球比赛中选手发出的旋转球时
D.研究花样游泳比赛中选手在水中的动作时
2. 在临颖县到深河市的公路上,分别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块告示牌.告示牌上面数字的意思是( )
A.甲是指平均速度,乙是指位移
B.甲是指平均速度,乙是指路程
C.甲是指瞬时速度,乙是指位移
D.甲是指瞬时速度,乙是指路程
3. 2020年11月7日,“腾讯科学WE大会”在深圳举行,美国杜克大学米格尔·尼科莱利斯教授讲述了他们的研究团队曾让一位身披“机械战甲”的载瘫青年用意念开出了世界杯足球赛的第一球.这位青年用力踢足球,足球在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足球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摩擦力、惯性力四个力的作用
B.脚对足球的作用力大于足球对脚的作用力
C.足球的速度减小,说明足球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D.若足球碰到墙上后以碰前的速率反弹.则足球与墙作用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为零
4. 如图所示,是“九章”量子计算机通过传感器描绘出物体运动的v−t图像.图线上t1∼t2间、t4∼t5间为直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0∼t1时间内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B.t1∼t2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v12+v222
C.t2∼t4时间内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t5时刻加速度最大
D.t4∼t5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等于v2+v12(t5−t4)
5. 小红、小明两人共提一桶水匀速前进,如图所示,已知两人手臂上的拉力大小相等且为F.两个手臂间的夹角为θ.水和水桶总重力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θ为30∘时,F=33GB.当θ为60∘时,F=33G
C.当θ为120∘时,F=33GD.θ越大时,F越小
6. 如图所示.有一倾角θ=30∘的斜面体B.质量为M.物体A质量为m,弹簧对物体A施加一个始终保持水平的作用力,调整A在B上的位置.A始终能和B保持静止.(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通常认为动摩擦因数μ<1),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的接触面可能是光滑的
B.弹簧弹力越大,A、B之间的摩擦力越大
C.A、B之间的摩擦力为0时,弹簧弹力为12mg
D.弹簧弹力为36mg时,A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4mg
7. 某列车离开车站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前1s内的位移为15m,前2s内的位移为35m,则前4s内的位移为( )
A.90mB.80mC.70mD.60m
8. 如图所示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运动的v−t图线,已知在第3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 )
A.A、B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出发
B.t=53s时,两物体第一次相遇
C.A、B两物体在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3s内物体A的平均速度比物体B的大
9. 2020年12月8日,世界之颠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公布为8848.86米.珠峰的测量方法之一就是重力测量法,下列关于重力、重力加速度、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B.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撒离的瞬间和剪断弹簧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
A.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加速度大小为g
B.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加速度大小为233g
C.剪断弹簧的瞬间,小球加速度大小为12g
D.剪断弹簧的瞬间,小球加速度大小为233g
11. 如图所示.竖直的矩形概架ABCD(AB
A.轻绳L1上的张力一直增大
B.轻蝇L1上的张力一直减小
C.轻绳L2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D.轻绳L2上的张力先减小后增大
12. 如图所示装置在竖直面内.质量为m的小球被不可伸长的轻绳OA、OB系住.当整个装置加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向左加速,OB绳上张力可能为零
B.若向右加速,OA绳上张力一定不变
C.若向上加速,OB绳上张力可能为零
D.若向下加速,OA、OB绳上张力不可能同时为零
二、实验探究题
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通常所说的合力与两个分力具有相同的效果,是指下列说法中的________.
A.弹簧测力计的弹簧被拉长相同的长度
B.两个弹簧测力计相对橡皮条保持相同的角度
C.两次拉橡皮条的力必须一样大
D.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上伸长到同一位置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学习小组实验时,主要的步骤如下.
A.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列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平行于木板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由合力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平行于木板通过细蝇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的字母序号).
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后端拖动的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1)实验时,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钩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本实验M应远大于m
C.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D.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
(2)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了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D、E,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没有标出,测出各计数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两端.则此次实验中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测量值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①所示的a−F图线.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________N.小车质量M=________kg.若该小组将木板倾斜且平衡了摩擦力.并正确完成了实验,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________(填“②”“③”或“④”).(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三、解答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35kg的小孩坐在15kg的雪橇上,一大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大小为100N的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匀速运动.已知sin37∘=0.6.cs37∘=0.8,取g=10m/s2.求:
(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2)雪橇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2020年11月10日,我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为10909m.假设在“奋斗者”号返回时从某一深度的A点竖直向上匀速运动到B点,到达B点后又沿着同一方向做匀减速运动,最终恰好停在了C处,在BC段运动的v−x图像如图所示,g取10m/s2,A、C两点间的距离为L=1200m,求:
(1)“奋斗者”号在BC段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奋斗者”号在AC段运动时所经历的时间.
如图所示,A、B两点间设置有一传送带,AB间距为2m,θ=37∘.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2m/s顺时针运动,皮带始终绷紧且不打滑,将一小物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物块到达B点时速率也为2m/s.已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0.6,cs37∘=0.8.求:
(1)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最小值.
(2)当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516时,物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
如图所示,有一固定倾角为θ=37∘的粗糙传送带,紧靠传送带底端有一质量为M=2kg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与传送带底端之间通过微小弧形轨道相搭接(没有连在一起,以保证滑块从传送带上滑到木板时的速度大小不变).传送带长度s=5m,传送带以恒定速率v0=10m/s沿顺时针方向运动.现将质量为m=2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到传送带顶端,到达传送带底端时恰好达到传送带速度v0,并以此速度滑上木板左端,最终滑块没有从木板上滑下.已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3,木板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0.1,取g=10m/s2,sin37∘=0.6,cs37∘=0.8.求:
(1)传送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2)滑块从滑上木板到与木板速度相同经历的时间.
(3)木板的最短长度L.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南省漯河市某校高一理科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质点的认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研究足球运动员在射门的动作时,不能看作质点,故A错误;
在确定帆船在水面上的位置时,不考虑其体积、大小,可看做质点,故B正确;
研究乒乓球比赛中选手发出的旋转球时,即研究乒乓球的旋转等动作时,不能看作质点,故C错误;
研究花样游泳比赛中选手在水中的动作时,不可忽略其动作,即不能看作质点,故D错误.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位移
瞬时速度
路程
平均速度
【解析】
告示牌乙是量程牌,表示路程.限速是指瞬时速度不能超过多大.
【解答】
解:告示牌甲上面的数字“80”表示该公路限制最高速度为80km/h,车辆在行驶时的瞬时速度不能高于该速度;告示牌乙上面的数字是车辆沿公路行驶到达告示牌上指定的地点时通过的路程,故D正确.
故选D.
3.
【答案】
C
【考点】
加速度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惯性
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
【解析】
惯性不是力,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运动状态改变,说明足球的合力一定不为零,速度变化量不为零,作用时间不为零,则足球与墙作用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不为零.
【解答】
解:A.惯性不是力,故A错误;
B.脚对足球的作用力和足球对脚的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B错误;
C.足球的速度减小,运动状态改变,说明足球的合力一定不为零,故C正确;
D.若足球碰到墙上后以碰前的速率反弹,则速度变化量不为零,作用时间不为零,则足球与墙作用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不为零,故D错误.
故选C.
4.
【答案】
D
【考点】
v-t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
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分析各个阶段运动性质.
【解答】
解: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t0∼t1时间内,斜率逐渐增大,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t1∼t2时间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v2+v12,故B错误;
t2∼t4时间内,物体先做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减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t4∼t5时间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v2+v1t5−t4,位移为v′t=v2+v12(t5−t4),故D正确.
故选D.
5.
【答案】
B
【考点】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平衡条件的基本应用
【解析】
分析水桶的受力情况,分析平衡条件,求解小红、小明的手臂受到的拉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根据对称性可知,两人对水桶的拉力大小相等,从而根据列式,即可求解.
【解答】
解:根据平衡条件得2Fcsθ2=G,
解得:F=G2csθ2,
当θ为60∘时,F=33G,
当θ越大时,F越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
【答案】
D
【考点】
摩擦力的判断
解直角三角形在三力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
对滑块A受力分析,考虑弹簧弹力的平行斜面分量与重力的下滑分量的大小关系,得到滑块相对斜面的运动趋势,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问题.
【解答】
解:ABC.对物体A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弹簧的弹力,可能会有平行斜面的静摩擦力,设弹簧弹力大小为F,如果Fcs30∘=mgsin30∘,即F=33mg时,A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如果F>33mg,A受到的摩擦力沿着斜面向下,弹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如果F<33mg,A受到的摩擦力沿着斜面向上,弹力越大,摩擦力越小,调整A在B上的位置,弹簧弹力会变,A始终能和B保持静止,故A、B之间的接触面不可能是光滑的,故ABC错误.
D.当F=36mg<33mg时,A有向下的运动趋势,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mgsin30∘−Fcs30∘=14mg,方向沿着斜面向上,故D正确.
故选D.
7.
【答案】
A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
设某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初速度和加速度,再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前4秒内的位移.
【解答】
解:设某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前1s内的位移x1=v0t1+12at12,
前2s内的位移x2=v0t2+12at22,
代入数据解得:v0=12.5m/s,a=5m/s2,
则前4秒内的位移x4=v0t4+12at42=90m,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
【答案】
C
【考点】
v-t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
由图像的“面积”读出两物体在3s内的位移不等,而在第3s末两个物体相遇,可判断出两物体出发点不同,相距的距离等于位移之差.根据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求出加速度之比.
【解答】
解:A.由图像的“面积”读出两物体在3s内的位移不等,而在第3s末两个物体相遇,可判断出两物体出发点不同,故A错误;
B.由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1∼3s内B的位移xB=[12×(4+2)×2]m=6m,A的位移xA=(12×2×2+2×2)m=6m,且第3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所以t=1s时,两物体第一次相遇,故B错误;
C.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A在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1=4−21m/s2=2m/s2,B在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2=4−22m/s2=1m/s2,所以A、B两物体在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故C正确;
D.由图像的“面积”读出两物体在3s内B的位移大于A的位移,则B的平均速度大于A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9.
【答案】
B,D
【考点】
重力
重心
重力加速度
【解析】
本题考查重心、重力的基础知识,明白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解答】
解:A.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重力的方向只有在赤道和两极才指向地心,故A错误;
B.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故B正确;
C.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果质量不均匀,其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故C错误;
D.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最大,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故D正确.
故选BD.
10.
【答案】
B,C
【考点】
轻弹簧瞬时问题
【解析】
对于轻弹簧瞬时问题,要明白撤去木板,弹簧弹力不会突变,据此对小球受力分析求加速度;如果剪断弹簧,弹簧弹力消失,根据小球的运动状态分析其加速度.
【解答】
解:AB.木板撤去前,小球处于平衡态,受重力、支持力和弹簧的拉力,如图: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F−Nsin30∘=0,
Ncs30∘−G=0,
解得N=233mg,F=33mg,
木板突然撤去后,支持力消失,重力和拉力不变,合力大小等于支持力N,方向与N相反,
故加速度为a=Nm=233g,方向垂直木板向下,故A错误,B正确;
CD.剪断弹簧瞬间,弹簧弹力消失,此时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加速度沿斜面向下,
则有ma′=mgsin30∘,解得a′=12g,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1.
【答案】
A,D
【考点】
图解法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
画出受力分析图,利用图解法进行求解.
【解答】
解:L2在移动的过程中,小球静止不动,两个轻弹簧OC、OD的长度不变,则拉力也不变,所以两个轻弹簧的拉力与小球的重力的合力在这段过程中保持不变,设这个合力为F,根据对称性,F的方向竖直向下,做出受力分析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在L2移动的过程中,L2的拉力FB先减小后增大,而L1的拉力FA不断增大,故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12.
【答案】
A,B
【考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从运动确定受力
【解析】
本题关键是提供运动情况分析受力情况,关键是确定加速度情况,然后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即可,基础题目.
【解答】
解:设OA的拉力为TA,O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OB的拉力为TB.
A.若向左加速,加速度向左,小球合力向左,OB绳子的拉力可以为零,只要重力和AO拉力的合力水平向左即可,故A正确;
B.若向右加速,加速度向右,小球合力向右,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则TAsinθ=mg,解得TA=mgsinθ,因为θ不变,所以TA不变,故B正确;
C.若向上加速,加速度向上,合力向上,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则一定有TAsinθ−mg=ma,TAcsθ=TB,所以TA、TB都不可能为零,故C错误;
D.若向下加速的加速度为g,完全失重,OA、OB绳上张力同时为零,故D错误.
故选:AB.
二、实验探究题
【答案】
D
B
(3)C
【考点】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说的作用效果是指将橡皮条沿某一方向伸长相同的长度.
(2)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方法是作力的图示法,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分析遗漏的内容.
【解答】
解:(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说的作用效果是指将橡皮条沿某一方向伸长相同的长度,故D项正确.
故选D.
(2)实验中两次要求效果相同,故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选B.
(3)步骤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所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是C .
【答案】
B
(2)1.0(0.98∼1.1)
(3)0.10,0.20,②
【考点】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解析】
(1)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实验的研究方法,以及知道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2)根据逐差法求加速度.
(3)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结合图像分析.
【解答】
解:(1)A.平衡摩擦力时,细绳不可以悬挂重物,故A错误;
B.为了使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需要小车质量M远大于钩码的质量m,故B正确;
C.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D.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故D错误.
故选B.
(2)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则周期为0.02s,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没有标出,则每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02s×5=0.1s,根据逐差法,有a=xCE−xAC(2t)2,代入数据解得a≈1.0m/s2.
(3)根据F−f=ma,解得a=1mF−fm,
所以图像的斜率为k=1m=,
解得m=0.20kg,
纵轴截距fm=0.50,解得f=0.10N,
若平衡摩擦力后,则有F=ma,得a=1mF,所以图像的斜率同①图线的斜率一样,并且过原点,故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②图线.
三、解答题
【答案】
(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440N.
(2)雪橇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11.
【考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动摩擦因数
【解析】
【解答】
解:(1)如图所示:
对小孩和雪橇整体受力分析可得:
竖直方向:Fsinθ+FN=mg,
解得FN=440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雪橇对的地面压力,
FN′=FN=440N.
(2)水平方向:Fcsθ−Ff=0,Ff=μFN,
由上式解得μ=211.
【答案】
(1)“奋斗者”号在BC段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0.4m/s2.
(2)“奋斗者”号在AC段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为85s.
【考点】
非常规图像
【解析】
【解答】
解:(1)潜水器在BC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图可知初速度v0=20m/s,末速度vt=0,位移x=500m,
由运动学公式vt2−v02=2ax,
代入数据可得a=−0.4m/s2,
故加速度大小为0.4m/s2.
(2)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t1=L−xv0=35s,
在BC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经历的时间:t2=v0a=50s,
在AC段运动所经历的时间:t=t1+t2=85s.
【答案】
(1)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为78.
(2)物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53s.
【考点】
传送带模型问题
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斜面体模型
【解析】
【解答】
解:(1)当物块从A点静止一直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速率恰好为v=2m/s时,此时的加速度为符合条件的最小加速度,对应的是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设此时的加速度为a0、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为μ0,
则v=v0+a0t0,L=12a0t02,
解得a0=1m/s2,t0=2s,L=2m,
对物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得a0=μ0gcsθ−gsinθ=1m/s2,
解得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μ0=78.
(2)当μ=1516时,a1=1.5m/s2,
此时物块沿传送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率增大到2m/s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1、位移为x1,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2、位移为x2,
则:x1=12a1t12,
x2=vt2,
v=a1t1,
L=x1+x2,
tAB=t1+t2=53s.
【答案】
(1)传送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
(2)滑块从滑上木板到与木板速度相同经历的时间为2.5s.
(3)木板的最短长度Lmin=12.5m.
【考点】
传送带模型问题
板块模型问题
【解析】
【解答】
解:(1)滑块在斜面上下滑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37∘+μmgcs37∘=ma,
由运动规律得:2as=v02,
代入数据得:μ1=0.5.
(2)滑块在木板上滑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1=μ2mgm=3m/s2,
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μ2mg−μ3M+mgM=1m/s2,
设滑块从滑上木板到与木板速度相同经历的时间为t,
由题意有v0−a1t=a2t,
得:t=2.5s.
(3)由第二问求得v=2.5m/s,在t时间内滑块的位移为:x1=v+v02t,
木板的位移为:x2=v2t,
所需木板的最短长度为:Lmin=x1−x2,
解得:Lmin=12.5m.
2020-2021学年天津市某校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天津市某校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广西省河池市某校高一(上)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广西省河池市某校高一(上)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解答或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某校高一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某校高一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人教版(2019),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