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10 《端午粽》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4670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10 《端午粽》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4670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9 夜色 练习 试卷 6 次下载
-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10 《端午粽》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10 端午粽 练习 试卷 5 次下载
-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11 《彩虹》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一下 11 《彩虹》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 7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 7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喝雄黄酒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还有那清香美味的粽子,谁能不喜欢呢?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这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快去看看作者是怎样度过端午节的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粽、总”,翘舌音“真、知”和鼻音“念”。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叶、米、分、豆”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节”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午、真”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
卫字脚没了,头上长满草。意为纪念日,欢乐气氛好。(谜底:节)
形近字歌示例:
午:牛儿肥又壮,午后耕地忙。秋来大丰收,生活奔小康。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午”的第三笔横要长些,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节”上宽下窄,最后一笔悬针竖要直。
“叶”的“口”小且偏上,“十”的横略向右上倾斜。
“米”的点、撇写时相对,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些。
“分”的“八”的撇捺舒展,“刀”的横折钩向内收。
“豆”中间的“口”扁平,封口横写在横中线上。
易错提示:
“午”最后一笔竖不要向上写出头。
“真”的中间是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分”上面撇捺不相连,不要写成“人”。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十—叶(叶子)—计(计算)—什(什么)
真—填(填空)—镇(城镇)—慎(谨慎)
(4)多音字辨析。
分eq \b\lc\{\rc\ (\a\vs4\al\c1(fēn:分开 入木三分,fèn:分外 恰如其分))
间eq \b\lc\{\rc\ (\a\vs4\al\c1(jiān:时间 间不容发,jiàn:间接 亲密无间))
辨析:“分”在表示“分开”“分配”“分支,部分”“分数”等意思时,读
fēn;在表示“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情分,情谊”等意思时,读fèn。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1自然段:写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盼着家人团聚。
第2自然段:介绍粽子的做法、原料和味道。
第3自然段:写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还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回去分给邻居吃。
第4自然段:写“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上午 节日 叶子 大米 真好 十分 红豆
2.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每逢端午节,“我”都会到外婆家吃粽子。
3.导入:既然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中词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总”“盼”两个字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3)全班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4)思考: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
明确:“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这样直接开头本来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本文的开头好。本文由外婆煮好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表现了外婆对一家团聚的期盼和对“我们”的牵挂和爱,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粽子的介绍。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明确:共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是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教师点拨:
描写一件事物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才能把事物描写得清楚明白。同学们以后在描写一种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中的描写顺序。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
①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这些词要读得重一些。
②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③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3)全班齐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1)朗读指导:“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大方。
(2)学生自由则读,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分别是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3)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
明确:这座果园里除了杏树、苹果树,还有几颗桃树。
(4)思考:第一句话是个什么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或总结上文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文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学习第4自然段。
(1)朗读指导:“长大”重读,突出小时候只是吃粽子,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吃粽子。
(2)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明确: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知道的同学来讲一讲屈原投江的故事。
(4)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段话简单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呼应了前文。如果删掉,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__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__的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__的枣。
外婆包的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青青 白白 红红 十分好吃 花样也多
(2)拓展:写一写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习俗。
明确:清明节:踏青、郊游、扫墓。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登高、敬老。
春节:贴窗花、贴春联、吃饺子。
2.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通过文字感受到了粽子的色、香、味。课后可以尝一尝粽子,或是和家人一起包一包粽子。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端午粽eq \b\lc\{\rc\}(\a\vs4\al\c1(\b\lc\ \rc\}(\a\vs4\al\c1(做法:用箬竹叶包裹,原料:白糯米、红枣,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色、香、味美,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来历:纪念屈原))eq \a\vs4\al(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文化内涵)
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端午粽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端午粽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端午粽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端午粽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初读, 析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教案设计,共2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