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题
展开1.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下列战争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3.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 )
A.霸主出现更多,更替更频繁
B.周天子的地位有所提高
C.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增加
D.战争更为频繁惨烈
4.工程造福人类。使“水旱从人”,让当地获得了“天府之国”美誉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 )
A.四川
B.湖北
C.广西
D.陕西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6.“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
A.变法的背景
B.变法的领导人
C.变法的内容
D.变法的影响
7.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
B.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
C.位于四川岷江流域
D.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
8.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9.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等。
——《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谁的支持下在哪年开始变法?
(2)分析材料二,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3)根据“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你请补充省略号最可能出现的内容。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战争特点。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大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故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由题干“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并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10.【答案】(1)秦孝公。公元前356年。
(2)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织”或“统一度量衡”。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
(3)秦国具备了最终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后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秦朝灭亡的标志是,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