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1.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提出问题 C. 进行实验 D. 分析论证
2. 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 身高约为160dm
B. 100m短跑成绩约为6s
C. 步行速度约为1m/s
D. 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3.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 12.35cm B. 12.34cm C. 12.50cm D. 12.36cm
4. 近来共享电动汽车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车30min行驶20km,则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
A. 40km/h B. 1.5km/min C. 150m/s D. 40m/s
5. 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汽车、羚羊、运动员 B. 运动员、汽车、羚羊
C. 运动员、羚羊、汽车 D. 羚羊、汽车、运动员
6.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 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 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7. 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 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8.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
9. 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
A. 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 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
C.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 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10. 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 降低飞机发动机噪声的频率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减少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11. 如图所示,小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他听到的声音不同。这表明( )
A. 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B.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C. 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12. 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 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 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立竿见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
C. 太阳发光说明太阳不是光源
D. 小孔成像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4. 如图,我看不见“美景”的原因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15. 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如图所示,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原因是( )
A. 光把像照亮了
B. 光使镜子更明亮了,所成的像也就更亮了
C. 光反射到物体上,物体变亮了,所以像也变亮了
D. 光使整个空间变亮了,更便于观察像,所以觉得更亮了
16. 小明陪着妈妈在大街上散步,拍了些远处的街景照片,如图是保持机位不动先后连续拍的两张照片,根据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以树木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右运动的
B. 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路灯是静止的
C. 以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右运动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轿车、大卡车、自行车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自行车
17. 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正对自己的“试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他在镜中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应该( )
A. 弯腰或下蹲 B. 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 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D. 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一些
18. 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 用手机控制相机
B. 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 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 笑脸抓拍
19. 太阳光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应为( )
A. 15∘ B. 30∘ C. 60∘ D. 75∘
20. 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如图1所示).这样医生就可得到被检者的心电图,医生再通过心电图了解被检者心跳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即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2所示(同一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不变),若医生测量时记下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可知( )
A. 乙的心率为48次/min
B. 乙的心率为 75次/min
C. 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25mm/s
D. 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20mm/s
21.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新冠肺炎病毒颗粒的直径小于0.1μm,但新型冠状病毒是承载在飞沫上传播的,而飞沫的直径是5微米,我们常用的医用口罩可以过滤小至4微米,PM2.5口罩可以过滤小到2.5微米,N95口罩可以过滤小到1微米,这些都是有用的。5μm=______m。
22. 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s.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
23.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与______。
24.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选填“速度”、“路程”、“时间”)
25.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______不能传声。
26. 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
27. 医院利用超声打掉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28.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唐代张志和描写湖州境内西苕溪美景的词句。如图所示,一只白鹭平行于水面(距离水面高度不变)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那么水中的“白鹭”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白鹭在水中成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果白鹭离水面1m处飞行,那么水中的“白鹭”与它相距______m。
29.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30. 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画出一条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
31.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4000m,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时间。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2. 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
(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33.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______。
34.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使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好一些,该实验最好选择在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选择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______。
(3)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像与物______。
(4)将蜡烛B拿走,然后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实”或“虚”)像。
35.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块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上方2m高处有一盏灯成像在其中。灯的像距离该灯______m;若用手水平拨动转盘,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36.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声波信号后,经过10s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收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____。
(3)在月球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原因是:______。
37. 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我市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1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3)如图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指向车辆发出超声波脉冲信号,并接收经车辆反射的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在某次测速过程中,超声波测速仪对某一汽车共发射两次信号,接收两次信号,数据如下:
时刻/s
0
0.6
0.9
1.7
事件
发出第一次超声波信号
接收第一次超声波信号
发出第二次超声波信号
接收第二次超声波信号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车是沿直线匀速行驶。求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以及汽车的速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
对于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影响因素,小明认为可能与颜色有关,是对影响因素的判断,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故选A.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素:
第一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第二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实验的核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只是记住有关的探究步骤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物理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对常见的物体要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0d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不可能是6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A
【解析】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9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9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5cm+12.36cm3=12.35cm。
故选:A。
(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4.【答案】A
【解析】解:
共享汽车的平均速度:v=st=20km3060h=40km/h,
40km/h=40×kmh=40×1km60min≈0.7km/min;
40km/h=40×13.6m/s≈11m/s;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知道共享汽车行驶的总时间和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是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运动员的速度:;
汽车的速度:;
羚羊的速度:;
因此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运动员、汽车、羚羊,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先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然后统一运动员、汽车、羚羊的速度单位,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三者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比较速度大小问题,要比较物体速度大小,要求出物体的速度、统一速度单位,然后再比较速度大小.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解答】
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乙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st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st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st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
【分析】
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即物体的路程和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确定路程与总时间即可求解。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求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严格按定义式求解。
【解答】
AB.根据v=st,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
CD.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总路程为s=100m总时间为t=10s,
则平均速度为:v=st=100m10s=10m/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
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查了声音传播能量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确每幅图片的意思,确定对应的知识点,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解答】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过程实际也是能量的传播过程,声音可以同时向四面八方进行传递。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有关,在振幅一定时,距离越大,响度越小。故B错误;
C、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周围传播。故C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特点、特性及应用,是一道声现象的综合题。
10.【答案】C
【解析】解:“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B
【解析】解: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的关系。
故选:B。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掌握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12.【答案】A
【解析】解:
A、一个音叉被敲击发声时,另一个没有被敲击的音叉也会跟着振动发声,即两音叉产生了共鸣现象,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中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因此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实验不能证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共鸣”在声学中亦称“共振”,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比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共振现象的了解以及对声现象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属于基础题。
13.【答案】D
【解析】解:A、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选项中缺少单位,故B错误;
C、太阳本身能发光,说明太阳是光源,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在小孔后面的屏上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3)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此题为光学综合题,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光源、光的传播速度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14.【答案】A
【解析】解:由图知,站在高处的人能够看到远处的大海的美丽景色,而站在低处的人由于大山的阻挡看不到。原因是远处景物的光被大山挡住了,无法进入站在低处的人的眼睛,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选:A。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等。
15.【答案】C
【解析】解:因为当手电筒对着像照射射时,反射光线刚好射到物体上,而物体反射出去的光线增多,因此物体变亮,像随之也变亮。
故选:C。
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确定经过镜面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再根据物体反射光线的多少进行分析物体的明暗。
本题很容易错选D,空间的亮、暗与像的亮暗无关,只有物体变亮,物体才能反射更多的光线,使像变亮。
16.【答案】C
【解析】解:A、以树木为参照物,大卡车向左运动,故A错误;
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路灯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向右运动,故C正确;
D、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三者通过的距离,发现大卡车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大卡车的速度最慢,故D错误。
故选:C。
①首先由图片判断出轿车和卡车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来判断树、骑自行车的人、卡车的运动方向.
②以地面为参照物,观察自行车、卡车以及小轿车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分析大卡车运动的快慢,据此解答.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同。
17.【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可以解决此题,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光源)或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我们感觉光线是从该点发出的。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难度一般。
【解答】
根据图可知,要想看到镜中的新鞋,鞋子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由图可知:
弯腰或下蹲,可以看到镜中的鞋,故A正确;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或远一些,如果原来看不到,靠近或远离后后依然无法看到,故BC错误;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一些,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同时减小,反射光线下移,无法看到新鞋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18.【答案】B
【解析】解:A、用手机控制相机,属于电磁波的应用,与声呐功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底部声呐”向下发出超声波,该超声波被景物反射,“底部声呐”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自动测量出相机到景物之间的距离,以便相机悬浮停在合适的高度上进行拍摄;故B符合题意;
C、“无人相机”是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与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功能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拍摄笑脸属于光现象,与声呐功能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和“倒车雷达”的原理类似,“底部声呐”发出超声波,被景物反射的超声波再被吸收,据此可测得距离。
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原理,由“底部声呐”联想到“倒车雷达”进行分析是关键。
19.【答案】AD
【解析】解:本题分两种情况,如图所示:
在甲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30∘,入射角为15∘,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为90∘−15∘=75∘的夹角;
在乙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50∘,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75∘,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为90∘−75∘=15∘的夹角.
故选AD.
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求得入射角的度数后,分两种情况分析: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30∘和150∘时.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要灵活利用了光的反射定律求解,要求会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的位置,注意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20.【答案】BC
【解析】解:甲图,波长,心率是次/分=1Hz,所以周期T=1s,电图机图纸移动的速度,故C正确,D错误。
由于两张图图纸移动的速度v相同,则有:
,乙的心率为次/min,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C。
由图直接两列波的波长。由甲图求出心电图机图纸移动的速度v.两张图图纸移动的速度v相同,由速率公式求出乙的周期和频率。
本题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类似于正弦波,注意波速公式v=λf适用于一切波。
21.【答案】刻度尺 5×10−6
【解析】解:在实验室中,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因为1μm=10−6m,所以5μm=5×10−6m。
故答案为:刻度尺;5×10−6m。
(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1μm=10−6m。
此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工具和单位换算,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2.【答案】337.52.50
【解析】解:由图知:
(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0cm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50cm。
故答案为:337.5;2.50。
(1)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秒表的读数,都是比较基本的内容,比较简单。
23.【答案】青山 乘客
【解析】解: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车行绿色中是车在运动,所以应选车之外的青山为参照物;风景扑面来是风景在运动,所以应选风景之外的乘客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青山;乘客。
(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寻找参照物时,应先找到发生行为动词的主体,然后以该主体之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乙车 路程
【解析】解:(1)由第一个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当甲运动的路程为20m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
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丙的速度;
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4s,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
(2)据图可知,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故答案为:乙车;路程。
(1)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求出甲的运动速度;
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4s,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
(2)据图可知,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此题主要考查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25.【答案】响度 ;真空
【解析】
【分析】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
月球上没有空气和其它的气体,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根据音调和响度的定义并结合语境去分析。本题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注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
解:“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声音的大小,所以指声音的响度。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
故答案为:响度;真空。
26.【答案】甲乙 甲丙
【解析】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甲乙;甲丙。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27.【答案】能量 信息
【解析】解:医院利用超声打掉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能量;信息。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具体实例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这一特点的联系能力,要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现象。
28.【答案】静止 虚 2
【解析】解: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白鹭所成的像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像与白鹭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故是静止的;
看到白鹭的倒影是由于折射形成的虚像;
又因为白鹭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倒影”到水面的距离,即为2m。
故答案为:静止; 虚; 2。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29.【答案】解:
由图可知,入射角等于5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等于50∘;图中法线已画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然后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明反射角的度数。如图所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0.【答案】解:作出像点S′的对称点,即为发光点S,连接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则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发光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画出入射光线SO。
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是物像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所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要过像点。
31.【答案】解:(1)根据v=st可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时间:
t1=s1v1=4000m8m/s=500s;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路程:
s2=v2t2=20m/s×100s=2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st=4000m+2000m500s+100s=10m/s。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时间为500s。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山路行驶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公路行驶的路程;求出山路上与公路上的总路程和山路上与公路上总时间,即可利用v=st求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可加起来被2除,这是此类题的易错点。
32.【答案】已知:,,t=4s。
解:(1)∵v=st,
∴汽车行驶的路程:;
(2)声音传播的距离:
,
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因为声音传播到高山后折回;
则:2s=s2−s1,
∴s=s2−s12=1360m−80m2=640m。
答:(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
【解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2)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33.【答案】(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st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st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sABtAB=40.0cm1.6s=25.0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st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
(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34.【答案】较暗 像的位置 大小相等 不能 虚
【解析】解:
(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反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应在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也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3)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蜡烛A这一侧观察;当B和A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4)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在白纸上不能看到蜡烛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较暗;(2)像的位置;(3)大小相等;(4)不能;虚。
35.【答案】4 不改变
【解析】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在离转盘2m高处有一盏电灯,灯在玻璃转盘中的像离转盘的距离也是2m,灯的像到灯的距离为2m+2m=4m;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用手水平拨动转盘时,通过玻璃转盘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不改变。
故答案为:4;不改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36.【答案】20−200007500m8700m不能 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解:(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
(2)①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12×10s=5s,
由v=st可得,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vt=1500m/s×5s=7500m;
②1分钟=60s。
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60s=1200m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7500m+1200m=8700m;
(3)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20−20000;
(2)①7500m;②8700m;
(3)不能;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①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
②注意:1分钟后,潜艇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这一点容易失误。
37.【答案】不会
【解析】解:(1)由图可知全程限速120km/h,因为120km/h>110km/h>100km/h,所以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被判超速;
(2)图中所示轿车在该路段所用的时间:t=10:41−10:31=10min=16h,
所以轿车在该路段的速度:v=st=25km16h=150km/h>120km/h,所以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3)由表格数据可知,0时刻发出第一次超声波,经过0.6s接收到反射信号,
则汽车到发射源的距离,
0.9s时刻发出的第二次超声波,经过0.8s接收到反射信号,
则汽车到发射源的距离为,
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t′=Δt+t2−t1=0.9s+0.8s2−0.6s2=1s,
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前进的距离:s′=s2−s1=136m−102m=34m,
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内的速度:。
答:(1)不会;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为150km/h,大于限速120km/h,所以会被判超速;
(3)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34m,汽车的速度是34m/s。
(1)根据轿车的速度和限速的大小判断是否超速;
(2)根据图示读出路程为25km内所用的时间,根据v=st计算该区域的速度,然后再比较大小;
(3)根据表格数据求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的时间,从而得出超声波传播到汽车的时间,根据s=vt求出两次汽车到发射源的距离,两者的差值即为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前进的距离,根据题意求出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利用v=st求出汽车在反射两个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内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要注意最后一问中汽车在接收到信号之间的距离要通过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求出,关键得出汽车从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时间。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九上物理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九上物理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如图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计算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含解析),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