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直属)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直属)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 处理污水,防治水体污染
B. 研制高效的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 研发5G网络技术,提升网络质量
D. 开发新能源,缓解能源危机
2. 下列物质的用途,仅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B. 二氧化碳灭火
C. 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 D.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3. 用嘴吹灭蜡烛的原理是( )
A. 消除可燃物 B. 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 隔绝空气 D. 使燃着的烛心温度降低
4. 下列有关燃烧的主要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C.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D.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
5.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2 B. +3 C. +6 D. +7
6. 大米、豆类等霉变,滋生含有黄曲霉素的黄曲霉菌,黄曲霉素有很强的致癌性,其化学式为(C17H12O6),十分耐热,蒸煮不能将其破坏,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B. 一个黄曲霉素分子由35个原子构成
C. 黄曲霉素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04:96
D. 黄曲霉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 镁条在密闭的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在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生成物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8.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装大理石
C. 加稀盐酸
D. 检验是否收集满
9. 根据化学方程式 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反应前后铝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B. 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C. 该反应中氧化铝和氧气质量比为51:24
D.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10.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氧气和臭氧(O2)的性质不同--分子结构不同
B.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
C. 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没变
D. 空气是混合物--空气中有多种分子
11. 下鉴别各组物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是否变红色
B. 水和过氧化氢: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是否有气泡
C. 氢气和甲烷:分别点燃,是否有水生成
D. 氧气和空气: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12. 以下几种常见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水蒸气 B. 液氧 C. 洁净的空气 D. 高锰酸钾
13. 下列四句话描述的是同一个化学式的意义,可能是哪一个化学式( )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由两种元素组成③表示一个分子④表示一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A. CaCl2 B. O2 C. HClO D. CO2
14. 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蜡炬成灰 B. 滴水成冰 C. 春风化雨 D. 刻舟求剑
15.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区分硬水和软水
B. 探究CO2与水的反应
C. 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16. 混放是垃圾,分类是资源。家里用过的废旧灯管应该属于( )垃圾
A. 可回收垃圾 B. 有害垃圾 C. 其他垃圾 D. 厨余垃圾
17. 请从化学视角认识水,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可利用淡水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
C. 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操作中,蒸馏是净水程度较高的操作
D.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18.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氧离子,核内质子数不变,属于同种元素
B.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不带电的微粒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D.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19.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14
26
3
5
反应后质量
2
X
3
36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X的值是7
B. 丁一定是化合物
C. 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7
20. 如图有关X、Y所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 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交叉关系
D.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21. 请用化学符号完成下表中的空格。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个镁原子
2个硫酸根离子
氧化钙中钙元素显正二价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2. 某同学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查阅资料得知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于是把实验装置甲改进为实验装置乙。
(1)你认为装置乙较装置甲的优点是 ______ 。
(2)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______ 。
(3)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 ______ 。
(4)如果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小,请分析可能原因 ______ 。
23. 北斗导航系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铷元素(Rb)属于 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铷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______ ,X=______ ,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 ______ (填“易得”或“易失”)子,铷离子的符号为 ______ 。
24. 利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
①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 ;实验2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 ______ 。
②请举生活实例,验证实验2得出的结论 ______ 。
25.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是燃料的使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______ 。
(2)煤 ______ 、 ______ 属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多步行,骑单车出行,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______ ,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会造成酸雨的是 ______ ,你知道的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______ (写一种)。
26. 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1.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完全反应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21.9g固体物质。
(1)计算制得氧气多少克?
(2)混合物中二氧化锰是多少克?
2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学科,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名称① ______ ;② ______ ,该仪器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
(2)实验课上,小轩同学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收集一瓶氧气,选用A、E装置,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小轩用收集的气体做铁燃烧实验,如图F所示,铁丝没有燃烧,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
(3)化学课上,老师在实验室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______ 。反应原理(写化学方程式)______ 。用制取的气体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如图G所示),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______ 。
(4)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由此可知,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用 ______ (填字母)。
28. 化学规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化学实验加以验证,以下是四组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 ______ 。
【实验探究】四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现象: ______
现象: 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猜想2正确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同学们认为第四组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 ______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了第一组中指针偏右的原因是 ______ ,得到启示:实验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 ______ 中进行。
【改进装置】要用第一组实验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若药品不变,改变装置的方法是 ______ 。
【得出结论】第一组同学改进装置后进行再次探究,得出猜想2正确。最终得出结论: ______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______ 、 ______ 、 ______ 不变,所以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X的化学式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处理污水,防治水体污染,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水处理,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A错;
B、研制高效的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属于制造新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B错;
C、研发5G网络技术,提升网络质量,属于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C正确;
D、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无污染,既缓解能源危机,又保护了环境,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D错。
故选:C。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2.【答案】C
【解析】解: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化学性质又利用了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仅利用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的性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3.【答案】D
【解析】解:A、用嘴吹灭蜡烛时,可燃物并没有消除。故A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故B错误;
C、吹灭蜡烛时没有隔绝空气。故C错误;
D、用嘴吹灭蜡烛,使然着的烛心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判断。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①消除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应在熟知灭火原理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规范的合理的解释。
4.【答案】B
【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说法错误;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5.【答案】C
【解析】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
故选: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铁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答案】D
【解析】解:A.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7+1×12+16×6=312,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每个黄曲霉素分子由17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共含35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黄曲霉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7):(16×6)=204:96,故选项说法正确。
D.黄曲霉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7):(1×14):(16×6)=102:7:48,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解:加热条件下,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随着反应进行,氧化镁质量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氧化镁质量不再变化,能正确表示容器里生成物总质量变化的是A。
故选:A。
加热时,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D
【解析】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固体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到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滑落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管略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二氧化碳验满时,要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而不能伸入集气瓶内验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A.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B.根据向试管中添加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生成物是铝是单质,反应前后铝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能获得该信息,故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不能获得该信息,故选项正确。
C、该反应中氧化铝和氧气质量比为(102×2):(32×3)=51:24=17:8,能获得该信息,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能获得该信息,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宏观、微观、量的含义)、了解方化学程式的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氧气和臭氧(O2)的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6000L氧气在加压下能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的缘故,故选项解释错误。
C、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分子没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空气是混合物,是因为空气中有氧分子、氮气分子等多种分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氢气和甲烷燃烧均能生成水,用分别点燃观察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D、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若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则是空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2.【答案】A
【解析】解:A、水蒸气中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液氧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B错误。
C、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高锰酸钾中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13.【答案】D
【解析】解:A.氯化钙是由钙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不合题意;
B.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合题意;
C.HClO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合题意;
D.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该化学式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还可以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共含3个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解:A、蜡炬成灰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B、滴水成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春风化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刻舟求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5.【答案】C
【解析】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B、干燥的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湿润的纸花变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色,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也是不同的,不能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可分别向空气、呼出气体中滴加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答案】B
【解析】解:节能灯管里面含有重金属汞,有毒,一旦泄露,会污染环境,造成危害,属于有害垃圾。
故选:B。
垃圾分类处理,可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等,据此回答。
掌握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知识。
17.【答案】A
【解析】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认识不正确;
B、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可利用淡水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故B认识正确;
C、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操作中,蒸馏得到的水是纯水,是净水程度较高的操作,故C认识正确;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D认识正确。
故选:A。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根据水的分布分析;
C、根据净化水方法和原理分析;
D、根据硬水的组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加强有关水的知识的归纳和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18.【答案】A
【解析】解: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氧离子,核内质子数不变,所以属于同种元素,故A推理合理;
B、中子也不带电,故B推理不合理;
C、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比有的分子大,故C推理不合理;
D、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D推理不合理。
故选:A。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B、根据中子也不带电考虑;
C、根据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考虑;
D、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单质的定义,元素的概念。
19.【答案】D
【解析】解:A、X=14+26+3+5−2−3−36=7,故A正确;
B、甲、乙物质的质量减少,应该是反应物,丁物质的质量增加,应该是生成物,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
C、丙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前后不变,所以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C正确;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9,故D错误。
故选:D。
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可能是催化剂或没有参加反应;如果反应后质量增加了,该物质是生成物;如果反应后质量减小了,那么该物质是反应物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0.【答案】B
【解析】解: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化合物中一种,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正确。
C、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包含、交叉、并列关系,根据涉及的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的三种关系、正确的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Al4Mg2SO42− Ca+2OH2O
【解析】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4个镁原子表示为:4Mg。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SO42−。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钙中钙元素显正二价可表示为:Ca+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其分子符号为:H2O。
故答案为:
Al;4Mg;2SO42−;Ca+2O;H2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实验结果更准确或环保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 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
【解析】解:(1)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加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则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4)误差偏小的原因有: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漏气(在冷却过程中有外界的空气进入瓶中);③未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并进行读数(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实验结果更准确或环保;
(2)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
(4)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金属 37 8 易失 Rb+
【解析】解:我们判断一种元素的种类,通常可以根据其名称的偏旁来判断,“钅”字旁的为金属元素,所以铷为金属元素;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所以铷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7;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7=2+X+18+8+1,X=8,铷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为1,易失去电子而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变成阳离子,其符号为:Rb+.
故答案为:金属;37;8;易失;Rb+。
根据元素的分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的写法以及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题时可以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来具体的分析然后做出解答,同时要注意离子的书写方法.
24.【答案】溶液变红色 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
【解析】解:(1)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
(2)①实验2中,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两个实验对比可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故填: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②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故填: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
(1)根据酚酞试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分子运动实验探究,主要是利用实验装置及分子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25.【答案】 天然气 石油 二氧化碳 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硫 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解析】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水,所以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故答案为:;
(2)天然气;石油;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硫;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根据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利用甲烷燃烧放出的热做饭;
(2)根据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进行解答,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
本题考查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6.【答案】解:(1)生成氧气质量为31.5g−21.9g=9.6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MnO2△2KCl+3O2↑
245 96
x9.6g
24596=x9.6g x=24.5g
混合物中二氧化锰是31.5g−24.5g=7g。
答:(1)制得氧气9.6g;
(2)混合物中二氧化锰是7g。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即可。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27.【答案】酒精灯 长颈漏斗 随时添加药品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2KMnO4−△K2MnO4+MnO2+O2↑收集的氧气不纯 BC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AD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①是酒精灯;②是长颈漏斗;该仪器的主要作用是随时添加药品;
(2)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所以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小轩用收集的气体做铁燃烧实验,如图F所示,铁丝没有燃烧,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B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用制取的气体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如图G所示),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密度比空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用AD。
故答案为:(1)酒精灯;长颈漏斗;随时添加药品;
(2)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2KMnO4−△K2MnO4+MnO2+O2↑;收集的氧气不纯;
(3)BC;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4)AD。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铁丝在氧气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G装置的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密度比空小,极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8.【答案】相等 锥形瓶中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天平平衡 锥形瓶中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最终天平平衡 水不能和酒精反应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密封装置 把药品放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参加反应 原子种类 个数 质量 N2
【解析】解:【猜想与假设】
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故填:相等。
【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现象:锥形瓶中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天平平衡
现象:锥形瓶中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最终天平平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猜想2正确
猜想2正确
故填:锥形瓶中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天平平衡;锥形瓶中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最终天平平衡;。
【反思评价】
同学们认为第四组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水不能和酒精反应;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了第一组中指针偏右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得到启示:实验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故填:水不能和酒精反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密封装置。
【改进装置】
要用第一组实验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若药品不变,改变装置的方法是把药品放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故填:把药品放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得出结论】
第一组同学改进装置后进行再次探究,得出猜想2正确。最终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填:参加反应。
【解释应用】
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反应前氮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12个,氧原子都是6个,X的化学式是N2。
故填:原子种类;个数;质量;N2。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023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吴忠三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吴忠三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学化学、用化学,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一教研共同体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一教研共同体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答案】D,【答案】A,【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