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19年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氢氧化钴[C,电子,写出锂离子的符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年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
D.冬季室内窗玻璃上出现水雾
2.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使用蜡烛时不慎使书本着火,用湿布盖灭
B.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
C.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3.按下列装置实验,不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
A.收集H2
B. O2验满
C.室温下配制45%的Ca(OH)2溶液
D.除去CO中的CO2
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18
10
2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A.反应物是X和Y,生成物是Z和Q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Q可能是催化剂
C.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
D.反应后Q的质量为24g
5.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象,其中实验结果与图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将稀H2SO4滴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
C.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充分加热
D.向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6.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食盐和水
②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石灰石和稀盐酸
⑤硝酸铵和水
⑥铁与稀硫酸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7.氢氧化钴[Co(O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为置换反应
B.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C.②为复分解反应
D.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弱
8.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 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
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
B.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
C.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
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4分)有“锂”走遍天下.锂电池广泛用于通信、电动车等行业,如图是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部分信息,由此判断,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写出锂离子的符号: ,氧化锂的化学式为 ,氢氧化锂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0.(5分)试管 a、b 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甲和乙,再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不含结晶水)。
①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用“>”“<”“=”填空)。
②p 点的含义是 。
③图 2,a 中加入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④t3℃时,若将 25g 甲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为 。
⑤关于图 2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 a 和 b 中溶剂质量相等
B、t2℃时 a 和 b 均为不饱和溶液
C、t3℃时 a 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b 中溶质质量分数
D、t3℃时若使 a 和 b 均恰好饱和,a 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 b 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11.(5分)如图所示,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蓝色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G、I均为各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D的化学式: 。
(2)写出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属于 。
12.(6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表:
俗名
苏打 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 CO32﹣
Na+ HCO3﹣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 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
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不同。
13.(6分)将6.8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盛有50.0g过量的稀硫酸的烧杯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56.6g.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
(2)锌粒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019年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
D.冬季室内窗玻璃上出现水雾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壶烧水后出现水垢,是因为加热后水中溶解的某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一些新的难溶性固体物质即水垢,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是由于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物质的缘故,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寒冷冬季室内窗户玻璃出现水雾,是由于冬天室外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水蒸气和水雾是水这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2.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使用蜡烛时不慎使书本着火,用湿布盖灭
B.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
C.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B、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分析.
C、根据厨房燃气管漏气时的处理方法分析,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不能见明火.
D、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和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判断.
【解答】解:A、使用蜡烛时不慎使书本着火,应用湿布盖住,可以使书本隔绝氧气而熄灭,故做法合理。
B、实验时,应把没有用完的白磷放到指定的容器里,不应丢进垃圾筐里,故做法不合理。
C、厨房燃气具有可燃性,漏气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其浓度,千万不能见明火,故做法合理。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因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因此蹲下靠近地面,故做法合理。
故选:B。
【点评】“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防爆的措施、逃生的方法等是解题的前提.
3.按下列装置实验,不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
A.收集H2
B. O2验满
C.室温下配制45%的Ca(OH)2溶液
D.除去CO中的CO2
【分析】A、根据氢气的密度选择收集的方法.
B、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C、氢氧化钙是微溶物.
D、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且浓硫酸可以干燥酸性CO.
【解答】解: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轻,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室温下,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不能配制45%的Ca(OH)2溶液,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被吸收,然后经过浓硫酸的干燥,可以得到干燥的CO,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演示图的形式,考查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能力.
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18
10
2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A.反应物是X和Y,生成物是Z和Q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Q可能是催化剂
C.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
D.反应后Q的质量为24g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中数据可知,Q反应后质量,则推测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中数据可知:18g+10g+2g+21g=0g+12g+15g+待测,则待测=24g.则可推测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
A、反应物是X,生成物是Y、Z和Q.故选项错误;
B、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因为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故“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不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故选项错误;
D、根据18g+10g+2g+21g=0g+12g+15g+待测,则待测=24g.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5.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象,其中实验结果与图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将稀H2SO4滴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
C.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充分加热
D.向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分析】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晶体继续溶解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变大,达饱和后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B、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随着稀硫酸的递加,沉淀量不断增加,但到反应完全后,沉淀量不再变化;
C、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氧气,所以固体质量不会减少.
D、PH=13属碱性溶液,加水稀释碱性减弱.但也不会变为酸性.
【解答】解:A、变化曲线表明,随着硝酸钾晶体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到了一定程度,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此变化与事实相符,故A选项正确;
B、变化曲线表明,随着稀硫酸的不断加入,沉淀量不断增加;当稀硫酸过量时,沉淀就会溶解直至消失,此变化与事实不相符;故B选项错误;
C、变化曲线表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一开始固体质量就减少了,即氧气开始生成;此变化与事实不相符;故C选项错误;
D、变化曲线表明,PH=13属碱性溶液,加水稀释碱性减弱,以至于变为酸性溶液;此变化与事实不相符;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的变化过程与图象结合题的考查,对反应过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图象走势是解题的关键,是一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好题.
6.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食盐和水
②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石灰石和稀盐酸
⑤硝酸铵和水
⑥铁与稀硫酸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分析】根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可能溶液温度升高,可能产生了气体,都能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食盐和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液面基本不变,故错误;
②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生成了氧气,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溶液温度升高,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④石灰石和稀盐酸,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⑤硝酸铵和水,溶液温度降低,不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错误;
⑥铁与稀硫酸,生成了氢气,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故选:A。
【点评】记住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常见物质是做对本题的关键。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等,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7.氢氧化钴[Co(O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为置换反应
B.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C.②为复分解反应
D.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弱
【分析】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题意,氢氧化钴能与酸性溶液反应,科进行分析判断.
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方程式①可以看出,钴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①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钴能与酸性溶液反应,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而氯化氢气体显酸性,氢氧化钴不能干燥氯化氢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②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方程式①可以看出,钴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钴的活动性比氢强,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则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8.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 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
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
B.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
C.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
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硫酸钾和碳酸钾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钡能与酸反应而溶解而硫酸钡不溶于酸。
【解答】解: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由于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碳酸钾和硫酸钾都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钡沉淀,则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有硫酸钡沉淀,则一定不含有硫酸钾;氯化钾可能存在;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一定不含有硫酸铜,错误;
B、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正确;
C、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有硫酸钾和硫酸铜,错误;
D、由于步骤②加入的是氯化钡,故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含有氯化钾,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混合物成分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4分)有“锂”走遍天下.锂电池广泛用于通信、电动车等行业,如图是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部分信息,由此判断,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写出锂离子的符号: Li+ ,氧化锂的化学式为 Li2O ,氢氧化锂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LiOH+HCl═LiCl+H2O .
【分析】根据锂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分析元素的性质,根据氢氧化锂与盐酸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锂离子Li+;化合价显+1价,则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2O;氢氧化锂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LiOH+HCl═LiCl+H2O
故答案为:失去;Li+;Li2O;LiOH+HCl═LiCl+H2O.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中和反应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0.(5分)试管 a、b 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甲和乙,再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不含结晶水)。
①t1℃时,甲的溶解度 < 乙的溶解度(用“>”“<”“=”填空)。
②p 点的含义是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③图 2,a 中加入的物质是 乙 (填“甲”或“乙”);
④t3℃时,若将 25g 甲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为 70g 。
⑤关于图 2 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t1℃时 a 和 b 中溶剂质量相等
B、t2℃时 a 和 b 均为不饱和溶液
C、t3℃时 a 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b 中溶质质量分数
D、t3℃时若使 a 和 b 均恰好饱和,a 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 b 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①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②p点的含义是: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图2,a中加入的物质是乙;
④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⑤关于图2说法中正确的是:t1℃时a和b中溶剂质量相等;t2℃时 a 和 b 均为不饱和溶液。
【解答】解:①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答案为:<;
②p点的含义是: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为P是交点;故答案为: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图2,a中加入的物质是乙,因为降温后,甲有固体析出,乙没有;故答案为:乙;
④t3℃时,若将2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20g+50g=70g;故答案为:70g;
⑤关于图2说法中正确的是:t1℃时a和b中溶剂质量相等,因为降温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t2℃时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因为降温后都没有固体析出;故答案为:A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5分)如图所示,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蓝色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G、I均为各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D的化学式: Cu(OH)2 。
(2)写出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反应类型属于 置换反应 。
【分析】根据A﹣I为九年级化学所学的物质,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D为蓝色沉淀,所以D是氢氧化铜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所以H是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E是铜,G可以是硫酸铜,F是硫酸亚铁,A为金属氧化物,A和水反应生成B会与I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A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B是氢氧化钙,I是碳酸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I为九年级化学所学的物质,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D为蓝色沉淀,所以D是氢氧化铜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所以H是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E是铜,G可以是硫酸铜,F是硫酸亚铁,A为金属氧化物,A和水反应生成B会与I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A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B是氢氧化钙,I是碳酸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D是Cu(OH)2;
(2)A与H2O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G与H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Cu(OH)2;
(2)CaO+H2O=Ca(OH)2;
(3)Fe+CuSO4=Cu+FeSO4(或Fe+CuCl2=Cu+FeCl2),置换反应。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2.(6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表:
俗名
苏打 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 CO32﹣
Na+ HCO3﹣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 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检验NaHCO3溶液是否显碱性 。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
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 。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酸根离子 不同。
【分析】(1)根据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解答;
(2)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后会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进行分析。
(3)根据Na2CO3与NaHCO3的微粒构成不同解答。
【解答】解: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检验NaHCO3溶液是否显碱性;
(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产生了白色沉淀。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酸根离子不同。
故答案为:
(1)检验NaHCO3溶液是否显碱性;
(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
(3)酸根离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酸钠的性质,难度不大,需要注意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需要考虑反应速率。
13.(6分)将6.8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盛有50.0g过量的稀硫酸的烧杯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56.6g.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
(2)锌粒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氢气,所以可以求算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锌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6.8g+50.0g﹣56.6g=0.2g
设锌粒中的锌的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6.8gx 0.2g
=
x≈95.6%
答:(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锌粒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为95.6%。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二中学广雅中学化学九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5月份),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