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虚词课件PPT
展开一、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⑶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⑷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唉”。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⑸同“于”。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二、而⑴表并列“和、又”。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⑵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
⑶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⑷表转折“但是、却、然而”。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⑸表因果“因而”。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⑹表递进“并且”。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三、之(一)作代词: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译为“这”“这样的”。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四、于 1、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2、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如: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可译为“到”。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5、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以(一)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二)介词(1)表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为“用、拿”。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 “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由”。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修饰,可译为“而”,或不译。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副词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六、其(一)代词。1、译为“她、他、它、她的、他的、它的”。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2、指示代词。译为“那、那样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3、指示代词,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作定语。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1、表示推测,估计。如: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语气助词。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3、表示反问、反诘。如:其真无马邪?《马说》
【小题2】下列四项中,标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3)文言虚词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3)文言虚词课件PPT,共31页。
语文九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8)文言文阅读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8)文言文阅读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陈胜者阳城人也,会当凌绝顶,同“现”显现显露,等同一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7)文言文句式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7)文言文句式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