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2 乐音的特性(6)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4119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苏科版第一章 声现象1.2 声音的特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第一章 声现象1.2 声音的特征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乐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一章是《声现象》,《乐音的特性》是本章的第二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之后对声现象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这些特性的主要因素。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音调和响度,学会利用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主要因素。【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物理作为新接触的一门学科,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开始就会激起他们好奇心。学习《声现象》时学生正处于物理起始的学习阶段。这时的学生摩拳擦掌,热情高涨,对物理学科都有着很大的期待。同时,他们也正是处于由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针对这些学情,我认为课堂上组织和开展有效的学生活动,是帮助他们建构知识,掌握方法,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物理学科产生长久的兴趣,并使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有力保障。在教学中,我秉承着:让学生的“学”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活动的主导的理念,围绕物理实验重点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和反思】下面我就从围绕着学生活动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的想法和教学实践后的感受。一、学生们以大组为单位,在课前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乐器,并练习演奏一段乐曲。课堂上通过学生利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引入课题。这一活动有很大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最能锻炼学生。课前,我经常看到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不断地尝试、调整、改进,遇到困难时有的小组来请教我,有的小组去请学校的教工帮忙,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正是我所期待的。在课堂的表演中,尽管学生制作的乐器比较粗陋,演奏不够娴熟,乐曲也不是十分动听,但是活动中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合作参与,学会了如何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何在动手实践中利用工具。正如他们所说:这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让学生制作乐器,练习演奏,都是为了让他们获得直观的体验,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搭建支架。正是有了这些体验,为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区分乐音的这三种特性奠定了基础,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精彩的生成。例如,一位学生从她敲击铜管用手触摸时获得的感受中猜想响度可能和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又如,一个组的学生从他们制作的瓶笛获得启发,设计了用速度不同的气流吹软管,会让它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的实验。二、各组学生利用提供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音调和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两个活动的设计中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无论是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还是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通过一个实验都不足以得出科学结论。因此在这两个重点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中,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多个不同的实验得出同一结论。因此我提供了学生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但是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动手实践能力不是太强,如果提供的器材太多,既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为学生的实验设计人为设置了难度。因此,教学中我为各组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并在两次活动中指定他们利用哪些器材设计实验,降低了实验的设计难度。2.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时,苏科版教材中采用的是拨动钢皮尺的实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这个实验难度稍大,因为尺子发出的声音比较小,振动的快慢也不易判断。而且拨动钢皮尺也可以用于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因此我将这个实验作为课后拓展实验,让学生利用本节课获得的方法用一根钢皮尺设计出两个实验,而且在实验时学生会发现有时钢皮尺振动却不发声,让他们产生新的疑问,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教学做铺垫。3.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通过学生组内合作,然后小组展示交流的方式进行。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亲手实践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但是要想将他们对物理好玩的直接兴趣转化为要学好物理学科的间接兴趣,同时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我认为学生的交流展示和师生的互动点评必不可少。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上台演示实验,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的结论,接着我对他们的活动进行点评并和他们进行互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这两个重点活动中,学生组内互动和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学生组间的互动较少。如果实验过程的点评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可能会迸发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更能体现课堂的生成性。三、师生配合通过多媒体软件显示声波。教材中利用声音的波形只是让学生理解音色这个特性,并没有安排用波形反应响度和音调的变化。在生活中,学生们经常接触一些电子设备、电脑应用软件,例如MP4、windows 的media player播放器等等。在播放音乐时他们应该注意到,播放器的画面上常常有随声音发生变化的波。借助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我认为让学生认识声音的波形,可以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了乐音的三个特性,更好的理了解振幅对响度,振动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我增加了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看到”声音的教学活动。通过大量的尝试,我选择了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教学中我利用这一软件中的录音功能捕捉声信号,软件将声信号转化成电信号,显示出声波,然后我通过对声波波形变化的分析,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乐音特性的理解。四、学生活动中教学时间的把控。各位专家一定发现了,这节课不止45分钟。这节录像课虽然是45分钟,但是在编辑时,很多学生讨论的环节,上台演示实验准备的环节我都剪掉了。为了保证课的完整性,为了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我的实际教学时间比45分钟长。这也是这节课设计时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删减一些活动展示,保证45分钟?还是让学生充分活动展示?最终我选择了后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讨论、展示时间不好控制,可能会占用较多的时间,这远没有教师直接演示讲解来得简洁干练,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课堂上减少学生活动的原因。我认为,学生活动虽然会耗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它对保持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体验和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只有经历过,犯错过,改进过,他们才能获得提升,这是一个由慢到快的加速过程。只要教师坚持把课堂的舞台多留点给学生,也许我们会缺失点课的完整性,但是这样的课堂会更生动,学生的成长一定更健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2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造情景,设疑激趣,新课引入,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1.2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2 声音的特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成果展示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