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达标检测 试卷 0 次下载
必修3综合测评
展开全书综合测评
(满分:100分;时间:7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实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2.“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
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肝糖原 ②葡萄糖 ③RNA聚合酶 ④二氧化碳
⑤ATP ⑥甲状腺激素 ⑦多巴胺 ⑧尿素 ⑨5-羟色胺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⑤⑦ D.③⑤⑥⑧⑨
4.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细胞中CO2的排出通路是③→②→①
5.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
6.下列现象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因节食导致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B.剧烈运动时,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C.饮水不足或饮食过咸时,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某病菌再次入侵时,诱发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7.如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8.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健康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提高人体内所有细胞的代谢速率
B.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平衡
D.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因此不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10.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
11.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分子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免疫活性。我国科学家研究出PD-1抗体,该抗体能与PD-1结合,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从而使T细胞能行使正常的免疫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清除肿瘤细胞
B.PD-1抗体与PD-1结合不利于肿瘤细胞的清除
C.肿瘤患者的T细胞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D.PD-1抗体治疗肿瘤是依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12.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13.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14.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细胞外液
渗透压升高甲乙抗利尿
激素丙尿量
A.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丙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在甲细胞中合成
D.下丘脑中的渴觉中枢兴奋
15.甲、乙、丙三人进行血液检测,相关指标如图。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 h≥11.1 m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
C.据图初步判断甲、乙是糖尿病患者,为确诊还需检查尿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D.结合图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等
16.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细胞对抗原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的作用
B.T细胞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C.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②③④和记忆细胞
D.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治疗的途径就是激活④产生抗体
17.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
D.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免疫细胞能直接识别青霉素
18.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19.如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癌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说明神经系统直接控制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
C.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D.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20.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乙组枝条在单侧光刺激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丙组枝条在单侧光刺激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21.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爆炸”,原因是使用了西瓜膨大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西瓜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是因为其直接参与了细胞代谢
C.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D.将生长素类似物涂在二倍体西瓜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22.如图所示,如果某幼苗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曲线A点对应的浓度,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E点相比,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弱
B.C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根不再生长
C.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细胞生长慢
D.太空中a、b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根水平生长
23.下列是有关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四幅图,对相关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中处于b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糖中胰岛素的含量最低
B.图2中曲线乙可表示下丘脑被破坏后的小鼠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耗氧量
C.图3中,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c点、d点分别表示顶芽、侧芽生长素浓度
D.图4中,HIV侵入人体内,Oa段数量急剧上升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24.如图是根据某有益生物种群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第4~10年种群年龄组成均为稳定型
B.第12年后收获该生物并使生物数量保持第12年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
C.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内斗争最激烈
D.第20~24年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25.2016年9月28日科学网报道,食脑变形虫(阿米巴)会瞄准大脑,这可能是因为大脑前部的细胞会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而阿米巴体内存在一种与人体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类似的蛋白质,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阿米巴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细胞层次和个体层次
B.大脑中相关细胞分泌乙酰胆碱的方式是胞吐
C.侵入人体后,阿米巴和人体间存在寄生关系
D.乙酰胆碱和其受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
26.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调查湿地公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D.人工种植的荔枝树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2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
D.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28.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29.(10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其下丘脑可分泌 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是甲状腺。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 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 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 调节。
(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是一种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导致的。
(5)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形成此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
30.(10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健康人体内5-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中的含量比较高,缺乏该物质会使人情绪低落、紧张易怒,而易患抑郁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5-羟色胺通过 方式释放出来,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发挥作用,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物质还有 (至少答出两类)。
(2)由于冬季光照时间短、气温低,可能会导致人体生理节律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该过程中存在的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 调节,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 。
(3)研究发现,突触小体会摄取部分已经分泌出去的5-羟色胺,据此推测,抗抑郁药是通过 (填“促进”或“抑制”)该过程,从而 (填“增加”或“降低”)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但有些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推测该种患者病因可能和突触后膜上的 有关,若该结构与体内抗体结合无法发挥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 。
31.(12分)研究人员从227 kg油菜花粉中纯化出4 mg高活性物质,命名为油菜素甾醇(BR),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裂。如图为BR合成的调控机制。
(1)根据BR具有 等特点推测BR为一种植物激素。
(2)据图可知,当BR浓度高时,BIN2活性会被抑制从而使BZR1 (填“不被”或“被”)降解失活,进而开启过程①,需要 等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细胞合成BR的速度受细胞外BR含量的调控,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3)BR还参与植物对逆境的响应,喷施BR具有缓解蚜虫病害的效应,利用 法调查发现BR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蚜虫的数量,根据种群特征分析其原因是 。与传统农药相比,利用上述方法杀虫的优势有 。
(4)蚜虫数量降低后,瓢虫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发生改变。
32.(12分)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甲所示,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图丙表示湿地中某鸟类种群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物种组成不同,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
(2)图甲中,C表示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依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3)图乙中,若草的总量不变,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1/2,理论上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 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4)图丙中,该鸟类的种群密度将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属于 价值。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C 反射弧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C错误;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2.B 由题图可知,③为突触,S是感受器,①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M是效应器。“渐冻人”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不是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损伤,因此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Ⅲ处位于传入神经,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正确。Ⅱ处位于传出神经,刺激Ⅱ处,M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若刺激Ⅰ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Ⅲ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3.B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肝糖原、RNA聚合酶、ATP等位于细胞内,一般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葡糖糖大量存在于血浆中,CO2及尿素均为代谢废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甲状腺激素、多巴胺、5-羟色胺均是信息分子,也经体液传送,因此这些物质均可出现在内环境中。
4.C 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错误;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神经细胞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A正确;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细胞中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CO2从细胞内液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运输到肺泡处,D正确。
5.B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6.A 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渗透压降低,过多的水分外渗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水肿,A符合题意;剧烈运动使血液CO2浓度上升,诱导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快加深,以便尽快将CO2排出体外,维持稳态,不属于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等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只要没有超出生理调节可控范围,就不属于稳态失调,C不符合题意;病菌再次入侵引发二次免疫是正常的稳态调节,不属于稳态失调,D不符合题意。
7.C 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错误。
8.D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错误;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只有特定的内分泌腺细胞才能产生激素,B错误;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C错误;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即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9.D 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提高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的代谢速率,A正确;在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是沿着反射弧传导和传递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平衡如抗利尿激素,C正确;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但血糖含量较高时可以合成肌糖原来降低血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主要是肝糖原,D错误。
10.A 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差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当两电极接触点发生电位变化时,电位差的绝对值先增大后减小,表现为波形曲线。
11.D 清除肿瘤细胞主要依赖细胞免疫,A错误;据题意可知,PD-1抗体与PD-1结合能阻止肿瘤细胞的PD-L1分子与PD-1结合,避免T细胞活性受抑制,因此有利于肿瘤细胞清除,B错误;题目显示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会抑制T细胞活性,并非让T细胞死亡,C错误;PD-1抗体特异性的与PD-1结合,利用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D正确。
12.B 乙酰胆碱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的,所以肉毒杆菌毒素最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B正确;肉毒杆菌毒素如果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则突触后膜将持续兴奋,C错误;肉毒杆菌毒素只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不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13.A 图甲中,由于与①相连的③上有神经节,所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错误;甲图的⑥结构即突触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神经纤维兴奋电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正确;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14.D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A正确;丙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后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C正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15.B 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错误。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B正确。据题图初步判断甲、乙是糖尿病患者,为确诊还需检查尿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C错误。结合题图分析,乙胰岛素含量偏高,原因不可能是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D错误。
16.A 由题图可知,①是吞噬细胞,对抗原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的作用,A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起作用,B错误;②是B细胞,③是效应T细胞,④是浆细胞,③④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治疗的途径就是直接注射抗体,并不能激活④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17.D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A正确;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由过敏反应病理可知,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C正确;从题干信息可知,青霉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抗原,其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可见人体免疫细胞不能直接识别青霉素,D错误。
18.A HIV侵染的对象是T细胞,因此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A正确;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能力下降,B错误;B细胞有编码CCR5的基因,只是未表达,C错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D错误。
19.C 人体清除癌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来间接控制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如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调节体温平衡,B错误;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方式为血糖浓度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即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C正确;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错误。
20.D 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生长,A错误;乙组枝条在单侧光刺激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感光部位是顶芽,则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丙植株直立生长,C错误;甲、丙均无尖端,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验结果无影响,D正确。
21.D 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细胞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一种,A错误;西瓜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是因为其调节了细胞代谢,B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将生长素类似物涂在二倍体西瓜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D正确。
22.D 由题图可知,B点与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当,A错误;C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由于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要大于a侧,C错误;在太空中,无重力作用,a、b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根水平生长,D正确。
23.B 图1中,血糖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b点时胰岛素含量较高,A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下丘脑受到破坏后,小鼠的体温不能保持稳定,会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呼吸速率也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即耗氧量增加,B正确;顶端优势时侧芽受到抑制,而d点表示促进作用,C错误;HIV侵入初期潜伏在人体的T细胞内大量增殖,由于HIV的潜伏性,免疫系统清除HIV的速度较慢,D错误。
24.D 4~10年内λ<1,种群增长率小于0,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A错误;由图可知,第20~24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在这24年内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现在第24年,保持在这个水平可实现最大收益,而非第12年,B错误;第20年时λ>1,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没有达到K值,C错误;第20~24年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25.D 阿米巴是一种变形虫,属于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B正确;侵入人体后,阿米巴和人体间存在寄生关系,C正确;乙酰胆碱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D错误。
26.C 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大多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调查其丰富度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C正确;人工种植的荔枝树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低,D错误。
27.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错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B错误;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m×c/a,C正确;将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D错误。
28.A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⑦⑧)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②③④⑤⑥)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A正确;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②,而不是⑥,C错误;Ⅳ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9.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3)胰岛A 神经—体液 (4)自身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大脑皮层
解析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升高,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4)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患者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则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5)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0.答案 (1)胞吐 激素、淋巴因子 (2)神经—体液 下丘脑 (3)抑制 增加 (特异性)受体 自身免疫病
解析 (1)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5-羟色胺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出来,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物质还有激素、淋巴因子等。(2)冬季光照时间短、气温低,可能会导致人体生理节律和内分泌的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该过程中存在的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位于下丘脑。(3)抗抑郁药是通过抑制突触小体摄取5-羟色胺的过程,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的。若有些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推测该种患者病因可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若该结构与体内抗体结合无法发挥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31.答案 (1)内生性、可移动性、微量高效性、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2)不被 核糖核苷酸、ATP 负反馈 (3)样方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促进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裂 (4)垂直结构
解析 (1)BR是油菜花粉中纯化出的高活性物质、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裂,结合题图调控机制,可以推断BR是一种植物激素,具备植物激素的特点。(2)据题图可知,当BR浓度高时,BIN2活性会被抑制从而使BZR1不被降解失活,进而参与①过程,而①是基因转录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原料和ATP供能;BR浓度升高后会通过一系列过程抑制BR的合成,属于负反馈调节。(3)调查蚜虫这种运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BR导致蚜虫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出生率<死亡率;喷施BR是生物防治,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减少害虫的数量。(4)蚜虫数量降低后,瓢虫在叶片上向下移动的分布改变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2.答案 (1)水平 (2)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1 (4)增大 间接
解析 (1)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物种组成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2)据题图甲分析可知,C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1/2,理论上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节省草(1×0.25÷20%÷20%+1×0.75÷20%÷20%÷20%)-(1×0.5÷20%÷20%+1×0.5÷20%÷20%÷20%)=25(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25×20%×20%=1(kg)。(4)题图丙中,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鸟类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湿地生态系统在生态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共19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共14页。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生物必修3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生物必修3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