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设计
展开《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交代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画,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教学目标
1.认识“似、庐”等5个生字,会写“阴、似”等5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课前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这节课,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能用说不完的话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时期却有人用简单的27字就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3.资料介绍:《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我会认:似、庐、笼、盖、苍、茫)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我会写:阴、似、野、苍、茫)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提醒学生在书写时该注意的地方。如:“阴”左窄右宽,撇为竖撇;“似”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野”左边末笔是提,右边是“予”,没有撇;“茫”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里描红、临写,教师指导,及时评价。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从诗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三、品读古诗,熟读成诵
1.解诗题:
(1)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
敕勒是种族名,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2)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1)课件出示图片: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牛羊。
(2)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谁愿意来读一读?
(4)教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诗的感受),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全班推荐代表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古诗背下来。
四、结构图示
五、主旨概括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六、拓展延伸
古诗二首
敕勒歌
阴 |
似 |
野 |
苍 |
茫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参考1) 古诗二首——敕勒歌: 这是一份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参考1) 古诗二首——敕勒歌,共1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二首——敕勒歌: 这是一份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二首——敕勒歌,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