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彭村乡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估(A)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20210-2021学年第二学期彭村中学八年级阶段性评估语文A卷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1-5,20分)
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沚。
(3)《诗经·关雎》中成功运用比兴手法,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蒹葭》中,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表现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 给加粗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归省__________ 行辈__________ xù dao__________ dài màn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良好的心态是我们能否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关键。
B.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贫困户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C.一些地方,大力组织包汤圆、做灯笼、剪纸。
D.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们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5.综合性学习。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威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 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2)作为班长,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以实现“低碳生活”。(2分)
第二部分(6-21,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本诗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从诗人的角度描述其所思所见。(2分)
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④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⑤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⑥。……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有改动)
【注】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帐幕。④藉(jiè):衬垫。⑤陟(zhì):升,登。⑥灵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沟壑交错。
8.下列各项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欲穷其林/其名为鲲
B.见渔人,乃大惊/乃记之而去
C.之绿萝山下/闻之,欣然规往
D.石为泉啮/中轩敞者为舱
9.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意思。(4分)
(1)芳草鲜美( )
(2)复前行( )
(3)明日过桃源县( )
(4)溯源而上( )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童年蝉趣
杨丽丽
①夏日的午后,暑气升腾得厉害,一声时有时无的蝉鸣打破了季节的宁静,也打开了岁月里那些与蝉有关的童年记忆。
②蝉在我们老家叫作知了,每年麦收以后就是知了开始出土的时候。当听到了第一声蝉鸣,耐不住寂寞的小伙伴就会三五成群地拿着长竹竿,带着用新麦粒嚼出来的面筋去树林里粘知了。
③手拿竹竿的小伙伴是主力军,在寻得知了的踪迹后,所有人都噤了声,仰着头看着树干高处叫得正欢的知了。拿竹竿的小伙伴先小心翼翼地靠近知了栖息的树干,然后用粘有面筋的竹竿快准狠地粘上去,被粘住的知了死命地挣扎,发出刺耳的声音,吓得周围聒噪的知了都降低了声调。有的小伙伴嫌麻烦,在发现了知了的踪迹后,就会使劲地抡一竿子把知了打下来,运气好的话能把知了打得晕头转向,拼命扇着翅膀打转转却飞不起来,就有眼疾手快的小伙伴用带来的网兜罩住。捉到的知了都被小伙伴掐掉翅膀扔进带来的小桶里,玩够了就丢进院子里成为鸡鸭的美食。
④到了傍晚,就会去寻知了的幼虫,在我们老家方言里叫作“爬爬儿”。这时候的“爬爬儿”还都窝在土里没有出来,有经验的小伙伴就会在树林里的土地上一寸一寸地寻找“爬爬儿”的洞穴。“爬爬儿”的洞穴很有意思,表面看起来像一个小小的蚂蚁洞,但是小洞周围的土只是薄薄的一层,寻到了直接用小树枝一捅,周围的土就塌了下来,把小树枝伸进洞里,“爬爬儿”就会自己抱着树枝爬上来。这种捉法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或惊吓。有时候会爬出来两个“爬爬儿”,有时候就会爬出一只虫子或者蛤蟆,甚至会出现叫人毛骨悚然的小蛇。因此,我们大多时候都会等到天黑透了,“爬爬儿”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身上了,打着手电筒去抓。
⑤收获的“爬爬儿”经过几天的腌制入了味,用自家榨的花生油煎到两面金黄,那四溢的香气就勾动了人肚子里的馋虫。儿时的自己开始是不敢吃的,因为相信了奶奶的玩笑话:“‘爬爬儿’吃进肚里会变活了,挠你们的肚皮。”只好闻着香味流着口水,任凭奶奶怎么劝就是不敢吃,后来实在受不了那香味的诱惑就自作聪明地只吃“爬爬儿”的肚子,不吃腿和头部,惹得奶奶笑话了好久。其实“爬爬儿”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昆虫,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早就走上了饭店酒馆的餐桌,并且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油炸金蝉”,也因其酥香可口的口感深入人心,而真正深入人心的却是儿时吃到的那些“爬爬儿”的味道。
⑥蝉蛹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外壳叫作蝉蜕,是一味中药,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每年夏忙过后村里就会来一些收蝉蜕的小商贩,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地去寻蝉蜕,寻得了十个、五十个,甚至上百个,就在小商贩那里换来一元或几元的零花钱。这时候的父母都很慷慨,允许孩子自己支配这几元的零花钱。小孩子们就会欣喜若狂,有的买了垂涎已久的冰棍儿,有的买了渴盼已久的带着橡皮擦的铅笔,有的买了带着水果香味的橡皮,有的买了花花绿绿的贴纸……总之,孩子们用蝉蜕换的钱丰富了每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也丰富了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删改)
12.本文围绕“童年蝉趣”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3分)
示例:午后拿着竹竿粘知了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1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3分)
寻到了直接用小树枝一捅,周围的土就塌了下来,把小树枝伸进洞里,“爬爬儿”就会自己抱着树枝爬上来。
14.综合全文,谈谈你对下句中“丰富”一词的理解。(2分)
孩子们用蝉蜕换的钱丰富了每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也丰富了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
15.说说文章以“童年蝉趣”为标题的作用。(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給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6.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2分)
17.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开还情往事。(2分)
1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19.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4分)
20.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3分)
21.名著阅读。(6分)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2分)
(2)在做人方面作者在书中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请概述其中两点。(4分)
第三部分(18题,50分)
22.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时光赛道上,我们正忙碌地行走着,而那一段段逝去的生活却让我们忍不住回头观望,或温暖,或开心,或烦恼……引人无限回想。
请以“那段_________的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温暖”“奋斗”“诗意”“幸福”……(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 略
- 略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应去掉“能否”。C项,成分残缺,可在句尾补充“的活动”。D项,语序不当,把“弘扬和传承”改为“传承和弘扬”。
4..答案:D
解析:提示语在中间,后面应用逗号。应改为:“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5答案:(1)(示例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示例2)低碳,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示例3)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紧扣活动主题,用语简明,有号召性即可。如:今天你低碳了吗?又如:低碳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2).一旦不用电灯、空调,就随手关掉;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等。
本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要联系实际生活,结合主题活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①在网上购物时,不要过分追求商品“包装”;②生活中不要随手乱扔纸张、塑料袋、饮料盒等;③自觉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6.我送即将迁谪调动的友人到都城外,身后的长安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遥望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烟云弥漫,此去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想象时先找出首联中的地点,然后结合诗的意境进行想象,描绘画面。诗人送别好友,内心是难舍而豁达乐观的。应展现出恢弘的氛围,流露出难舍的情感。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劝慰,充满了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怀。
本题考查品析诗句的能力。作答时要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情感。由“天涯若比邻”可判断是夸张,表现的是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突出友谊的真诚,流露出诗人的勉励和劝慰。
8.答案:.B
A.其:代词,这(片)/代词,它的。B.乃:连词,均翻译为“于是,就”。C.之:动词,到/代词,代指这件事。D.为:介词,被/动词,是。
9.新鲜美好 向前 第二天 逆流而上
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鲜美”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新鲜美好”,今义是“食物味道好”;“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10.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2)泊:停泊。与:和。诸人:众人。至:到了。
11.①景色优美;②环境幽静;③依山傍水;④位置隐秘;⑤与世隔绝;⑥祥和安宁;⑦民风淳朴。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内容,由“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可知,其景色优美;由“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绿萝山下”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可知,其依山傍水,位置隐秘;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其环境幽静,生活祥和安宁;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其民风淳朴;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其与世隔绝。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登上船后都蹲坐在船中。(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泂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道路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汩汩地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灵璧石一样。
12.答案:1.傍晚去寻“爬爬儿” 收获后吃油炸“爬爬儿” 夏忙后寻蝉蜕换零花钱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概括情节即可。(1)根据文章第④段“到了傍晚,就会去寻知了的幼虫,在我们老家方言里叫作‘爬爬儿’”,可以概括为“傍晚去寻‘爬爬儿’”。(2)根据文章第⑤段“收获的‘爬爬儿’经过几天的腌制入了味,用家榨的花生油煎到两面金黄,那四溢的香气就勾动了人肚子里的馋虫”可以概括为“收获后吃油炸‘爬爬儿’”。(3)根据文章第⑥段“每年夏忙后村里就会来一些收蝉蜕的小商贩,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地去寻蝉蜕,寻得了十个、五十个,甚至上百个,就在小商贩那里换来一元或几元的零花钱”可以概括为“夏忙后寻蝉蜕换零花钱”。
13.用“捅”“伸进”“抱”“爬”等一系列动词(运用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捉“爬爬儿”的过程,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惊喜与兴奋。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分析。根据“寻到了直接用小树枝一捅,周围的土就塌了下来,把小树枝伸进洞里,‘爬爬儿’就会自己抱着树枝爬上来”中的“捅”“伸进”“抱”“爬”等词,可知是运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捉“爬爬儿”的过程,细致而又充满情趣,表现了“我们”寻找“爬爬儿”时的惊喜和兴奋之情。
14.“寻‘爬爬儿’”“吃‘爬爬儿’”“寻蝉蜕换钱”等让童年的夏日生活充满趣味(不枯燥等),让童年生活多姿多彩(或丰富多彩);让童年富有生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填补了物质上的不足;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充实。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解题思路:解词+内容+情感。理解词语一般先掌握其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丰富”本义指(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根据“有的买了垂涎已久的冰棍儿,有的买了渴盼已久的带着橡皮擦的铅笔,有的买了带着水果香味的橡皮,有的买了花花绿绿的贴纸……”可知孩子们不仅可以吃“爬爬儿”,还可以用蝉蜕换的钱买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童年充满无限的趣味;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拿着竹竿粘知了,“寻‘爬爬儿’”“吃‘爬爬儿’”“寻蝉蜕换钱”,填补了物质上的不足,童年因为捉蝉的乐趣变得丰富多彩,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充实。
15.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就是围绕童年时小伙伴们的“蝉趣”来展开的。③标题“童年”与“蝉趣”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揭示文章中心。通过回忆童年寻“爬爬儿”及吃蝉蛹、卖蝉蜕等的经过,表现了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赏析标题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切入。本文题目“童年蝉趣”中的“童年”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蝉趣”写与“蝉”有关的趣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情节围绕“童年蝉趣”这一线索展开,巧妙地串起童年“寻‘爬爬儿’”“吃‘爬爬儿””
“寻蝉蜕换钱”等趣事,使文章叙事脉络更加清楚。童年生活虽然是清贫的,但有了童年寻“爬爬儿”及吃蝉蛹、卖蝉蜕等事件,让童年夏日的生活充满趣味,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突出主旨。
16.答案: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或: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本题为信息筛选题。解答时按照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出体现“百衲衣风俗”的具体语句进行概括即可。题干的关键词是“风俗”,可以判定第①段“故乡风俗……”、第⑤段“按照风俗习惯……”等句是关键句,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7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 母亲珍藏百衲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总结概括。
18.动作描写,“冲”“抢”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抢救百衲衣不顾一切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本题为句子赏析题。题干明确了赏析的角度—人物描写,因此,赏析时就要先分析句子采用何种描写方法,然后再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通过句子中“冲”“抢”等动词可知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冲”表现了母亲动作的不假思索和迅速;“抢”突出了火场的危险和母亲的不顾一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抢救出百衲衣而不顾一切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
19.家长的爱护,父母宁可苦自己也不会亏待我,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的关心,在校园里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都会毫不犹象地帮助我……这些就是我的“百衲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主旨的理解。首先明确“百衲衣”不仅仅是一种“衣服”和风俗习惯,还是关爱的象征。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从家长的爱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等方面举出具体事例,简要作答即可。
20.(示例1)应该摒弃。因为这些风俗确实带有迷信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健康成长。
(示例2)不应该摒弃。因为这些风俗虽带有迷信成分,但也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乡情。它是当地人民融洽、和睦、友爱的纽带。
本题为拓展探究类题日。两种态度皆可,但要说清理由。通过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百衲衣”“百家锁”都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为出发点,需要同亲友求助,体现了和睦的关系。但都带有一定的落后性和封建迷信色彩。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可以,但是要结合原文内容和自已的认识以及生活实际给出依据。
21.答案:(1.)傅雷家书
(2)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答出两点即可)
题干要求概述作者“在做人方面”对儿子的教育,可快速调动阅读积累,找到这方面的事例概述即可。
22.【例文】
那段自由的生活
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一只鸟,被主人无情地关在笼子里,供他(她)玩赏。它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属于它的天空。然而一次次的头破血流并不能换来主人的怜悯。它没有放弃,时刻准备着飞出笼子,实现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梦想。
我,被作业无情地关在笼子里。外面的枷锁似乎是生命之重。然而,这一切我必须去承受,无论我往哪个方向逃,都是绝路。笼子外,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让我向往,而我却不能出去。
有一天,主人喂完食忘记了关住笼子,它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出了笼子。那一刻,它的灵魂做了一次深呼吸,面对属于它的天空,它尽情地用白云擦拭它那缺少光泽的内心。它自由了,它的灵魂在那一刻得到了重生,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我疲惫地躺在书山题海中,无力地睁开眼睛想看到希望。突然,妈妈打开“笼子”对我说:“累了吧,累了就休息休息。”听到这,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笼子”。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面对灿烂的阳光,我欣喜若狂。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努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鸟无忧无虑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它的梦想已完成,它有着缺陷的生命已完整。接下来,它应该做些什么呢?想着想着,一张巨大的网已把它网住,它知道发生了什么,它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它终于放弃了。它的夙愿已完成。那段自由的日子带给它一束天堂里的圣光,它无憾。
我在跳跃的琴弦上触摸蓬勃的梦想,突然琴的电源被拔掉。“可以学习了”,一句冰冷的话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现实。我放下梦想,但我无悔。因为只要我用倔强的双手握紧梦想不放,下一站一定会到达我要的天堂。那段自由的日子成为我内心的慰藉和动力,为了梦想,我必须全力以赴。
一团火焰在内心深处无声地燃烧,一只鸟在笼子里仰望自由的天空,一个人静静地徜徉于过去那段自由的生活……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本题提供了提示语,简洁易懂,审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脱离自身生活选材,难免会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题目的核心词“生活”,决定了选材的内容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要有自已的情感体验,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感所思。行文宜从小处入手,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写作内容。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河北省滦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中学业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滦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中学业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示例1,运用动作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