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练习题
展开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镇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
项 目 | 1999年 | 2009年 | |
甲 | 城镇数目/个 | 3 | 7 |
乙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36 200 | 1 765 000 |
丙 | 城镇人口/万人 | 56 | 340 |
丁 | 城镇人口比重/% | 30.4 | 48.6 |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第1题,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表中显示城镇数目增多,隐含了城镇用地规模扩大这一标志。第2题,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很可能与当地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成因,城市中心区的萎缩是逆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1.B 2.C
阅读下表,完成第3~4题。
地区 | 城镇人口/万人 | 乡村人口/万人 | 地区人口 总数/万人 |
甲 | 35 | 65 | 100 |
乙 | 65 | 35 | 100 |
丙 | 80 | 20 | 100 |
丁 | 90 | 10 | 100 |
3.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具有甲地区城镇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3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表中信息显示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第4题,甲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35%,多分布在非洲。
答案3.D 4.A
北京市设置了更多的“潮汐车道”。“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量,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量;晚高峰则反之。读图,完成5~6题。
5.“潮汐车道”一般不宜设置在( )
A.交通拥堵的路段 B.道路的中央车道
C.车道较多的路段 D.车流量较少路段
6.有关“潮汐车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必须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
B.可以拆除道路中央的隔离设施
C.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D.可以减轻北京市城市交通污染
解析第5题,“潮汐车道”主要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车流量较少的路段不宜设置,故选D项。第6题,“潮汐车道”既可以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也可以不设置隔离护栏。车辆运行速度加快,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故选A项。
答案5.D 6.A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区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方式,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镇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图甲
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 、 、 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双选)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镇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镇化水平可以体现 水平,二者的关系是 。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分别有哪些特点?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由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第(3)(4)题,材料二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镇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4)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镇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镇化的主流,城镇人口急剧膨胀,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能力提升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比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音干扰等。鉴于此,将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定义为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排斥的作用,某些区位(如居住小区)对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和商业设施等具有较低的可获得性,以致感受到针对其群体的高度歧视,并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据此完成1~3题。
1.城市居住环境剥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 B.人口城镇化速度过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市劳动力不足
2.郑州各项设施建设最完善的城区是( )
A.二七区 B.管城回族区
C.惠济区 D.金水区
3.对于管城回族区东部而言,应( )
A.限制人员通行 B.加强隔离墙建设
C.禁止工程建设 D.减少工业生产
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剥夺是由于城市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城镇化速度过快,导致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故选B项。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金水区基本属于无剥夺型,即其各项设施和服务基本满足居民需求,表明其设施建设最为完善。故选D项。第3题,据图可知,管城回族区东部主要为噪音环境剥夺型,噪音主要是由交通、建筑、工业生产导致的,限制人员通行、禁止工程建设、减少工业生产虽然会减少噪音,但是会影响该城区经济发展及居民正常生活,不可取,所以A、C、D三项错;加强隔离墙建设可以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B项正确。故选B项。
答案1.B 2.D 3.B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4~6题。
4.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5.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6.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较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项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项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项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项正确。故选D项。第5题,“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兼顾务工务农。故选C项。第6题,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误;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正确;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收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正确;由于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误。故选B项。
答案4.D 5.C 6.B
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注:1亩≈666.67平方米),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左图)和“住房4.0”(右图)的景观对比图,完成7~8题。
7.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乡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7题,“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增加的土地位于空中的建筑中,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第8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面积,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乡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答案7.B 8.C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浙江省致力于培育特色小镇,即“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钱塘智造小镇位于杭州东部,是以智能工厂为主体的特色小镇。
材料二 下图是浙江省特色小镇分布略图。
(1)据图分析浙江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
(2)简述浙江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的主要原因。
(3)简述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杭州市主城区的影响。
(4)请说出促进钱塘智造小镇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据图判断,浙江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广泛;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多沿河分布。第(2)题,浙江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主要原因是城市资金充足,城郊交通便利;靠近城市,人才众多,科技力量强;距离主要市场近,土地价格较低。第(3)题,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分散主城区的职能,分散主城区人口,从事相关产业的人口迁出主城区;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工业迁出,有利于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等。第(4)题,钱塘智造小镇是以智能工厂为主体的特色小镇,对知识、技术的要求高。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强协作与创新,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等。
答案(1)分布广泛;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多沿河分布。
(2)城市资金充足,城郊交通便利;靠近城市,人才众多,科技力量强;距离主要市场近;土地价格较低。
(3)分散主城区的职能;分散主城区人口;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等。
(4)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强协作与创新;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等。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精练: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精练,共8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伦敦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主要是,目前,北京市的城镇化处于,城镇化导致了上海城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