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四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四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章声现象同步强化(1)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女高音”“男低音”和“高声呼叫”“低声细语”,这两组词语中的“高”和“低”的物理含义( )A.相同,前者指音调,后者指音调 B.不相同,前者指音调,后者指响度C.不相同,前者指响度,后者指音调 D.不相同,前者只音色,后者指响度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上海市外环以内城区全天实行禁鸣喇叭,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音屏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4.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5.小明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锡市划定禁止燃放鞭炮的区域,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C.模仿秀演员能模仿其他演员唱歌的关键是模仿其音色D.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7.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说明( )A.声速与频率的关系 B.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8.目前的智能音箱通过连接网络,可以让用户以自然语言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信息查询、生活服务、出行路况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智能音箱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智能音箱发声需要物体的振动C.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D.人们可以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不同歌手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9.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0.《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中说,大将张飞在桥头大喝,声如巨雷,吓死了曹军大将夏侯杰。这段故事中,“声如巨雷”指的是声音的( )A.传播快 B.音色好 C.响度大 D.音调高11.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音调不同 B.乙丙响度不同 C.丙丁音色不同 D.都不相同12.在图声现象中,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C.超声波清洗机D.公路旁的隔音屏障13.下面是两个物体的振动周期与振幅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的响度不同,但音调相同B.两个物体的响度不同,音调也不同C.两个物体的音调不同,但响度相同D.两个物体的响度相同,音调也相同 二、简答题14.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请用声学知识解释原因.15.见老师面问好,是育华学校良好校风体现之一,若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速度是,而是,也就是说比人的步行还要慢,现在,一位初二同学一边向江老师快步走来,一边向他发出了问候:“江老师早”,请问江老师能听懂么?他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原因。16.春秋时期,有个小偷想偷范氏家门口的青铜大钟,可是钟又大又重,不好带走,小偷就想敲碎了带回去。可是一锤下去,只听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心想:钟声一响,不就告诉别人有人在偷钟吗?他灵机一动,找来两个棉花团,把耳朵塞住就听不到声音了,放心地砸起钟来。才敲了几下,人们就纷纷赶来把小偷团团围住。小偷惊讶地问:“你们是怎么听到钟声的呢?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17.(1)假如你的邻居引吭高歌,影响了你的休息和学习,你能想出办法减弱这种噪声的干扰吗?(2)某种昆虫靠翅膀发声音,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秒内做了8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18.如图甲所示,体育馆的顶端和四周制成特殊形状的结构;如图乙所示,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多孔材料制成的耳罩的头盔.请根据声学知识说明建造体育馆及制作耳罩选取材料的要求及其作用.19.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意思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蕴涵了什么科学道理?20.看了如图所示的漫画,你觉得“机灵鬼”是不是真的在骗“物理迷”?请说出你的理由.2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请回答下列问题:⑴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⑵海洋的深度是多少?_____________⑶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____________22.分析实验数据是总结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根据下列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三条.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空气(15℃)
340
蒸馏水
1497
大理石
3810
空气(25℃)
346
海
水
1531
铝
5000
煤
油
1324
铜
3750
铁
5200
1) 2) 3) .23.如图所示,小华同学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边外,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再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他发现,钢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越长,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越低沉。请你根据小华同学的这个发现,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问题: ______ ;猜想: ______ 。
参考答案1.B【详解】女高音和男低音指音调的高低,高声和低声指的是响度的大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D【详解】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从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3.A【详解】如图所示的标志为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在道路旁设置隔音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C【详解】AD.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AD错误;B.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C.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C正确。故选C。5.B【详解】A.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通过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B.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人耳的,故B正确;C.用力拨动吉他弦改变的弦振动的幅度,故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拨动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振动的频率,故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B。6.C【详解】A.减小噪声的影响,可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三个环节进行防治。禁止燃放鞭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幅度不同,发声的响度不同,故B错误;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不、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模仿其他演员的声音是模仿其声音的音色,故C正确;D.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不能听到,故D错误。故选C。7.C【详解】AD.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但不能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说明声速与频率的关系;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本实验不能说明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故AD错误。BC.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是为了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即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错误,C正确。故选C。8.C【详解】A.智能音箱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是语音包含的信息传递给智能音箱并完成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智能音箱发声也需要物体的振动,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D.人们可以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不同歌手的声音,是由于不同的歌手的音色不同,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歌手,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9.C【详解】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0.C【详解】声如巨雷形容声音特别大,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响度,因此“声如巨雷”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选C。11.C【详解】ABD.甲、乙、丁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乙、丙振动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ABD错误;C.丙、丁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C正确。故选C。12.C【详解】AB.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C.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音可以传播能量,故C符合题意;D.公路旁的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A【详解】由图可知,两物体振动的振幅分别为5cm和10cm,振幅不同,所以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不同;两物体振动的周期都是2s,则它们振动的频率也相同,所以产生的声音的音调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略【解析】解答:在屋子里说话,说话的声音传到墙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差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响亮;在空旷地方说话,声音传播出去,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能反射形成回声,我们听到的只是原声,因此听起来就没有屋子里响亮.点睛:声音在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发生现象,即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区分,回声使原声加强了,导致听起来响亮.15.江老师听不懂,他听到的声音是“早师老江。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合),学生向江老师快步走来时,学生前进的速度大于自己发出声音的速度,因此在学生向江老师快步走来的过程中先听到后发出的声音,后听到先发出的声音。【详解】声速小于人的速度,在学生向江老师快步走来的过程中江老师先听到后发出的声音,后听到先发出的声音,因此江老师听到的声音是“早师老江”;江老师听不懂学生的话。16.见解析【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是从声源处向外传播的,而不仅仅只传到小偷的耳朵里,还可以传到距声源一定距离内其他人的耳朵里。小偷把耳朵塞住自己听不见,但别人可以听见的。“掩耳”既不能阻止大钟发声,也不能阻止钟声的传播。只有不让物体振动,声音才不会产生。17.(1)我们自己戴上耳机,或者关上门,还可以请求邻居小声唱歌等.(2)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秒内做了800次振动,频率是=40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能够听见.【解析】试题分析:(1)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答:(1)我们自己戴上耳机,或者关上门,还可以请求邻居小声唱歌等.(2)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秒内做了800次振动,频率是=40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能够听见.【点评】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应用,能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并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解答的关键.18.建造体育馆及制作耳机采用多孔疏松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有效吸收声音,减弱声音强度.【解析】试题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多孔疏松的材料也能有效吸收声音,减弱声音强度.答:建造体育馆及制作耳机采用多孔疏松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有效吸收声音,减弱声音强度.【点评】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也是为了吸收声音减弱噪声的传播.19.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解答此题.解: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会通过空气和大地这两种介质向前传播,并且在大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因此当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能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故这段记载蕴涵的科学道理是: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②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属于基础知识题.20.“机灵鬼”真的在骗“物理迷”,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在地球上人不可能听到陨石与月球撞击产生的声音【解析】真空不能传声,因为太空中没有声音赖以传播的介质,所以在地球上人不可能听到陨石与月球撞击产生的声音,“机灵鬼”真的骗了“物理迷”.21.不能 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人耳可听声范围。3000m不能 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析】【详解】(1)超声波指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因为超出了人的听觉上限,所以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2)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为 由可得海水的深度:s=vt=1500m/s×2s=3000m(3)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点睛】(1)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能否听到超声波,根据超声波的频率是否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内判断.(2)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和从发射到接受的时间已知,利用s=vt可以得到海水的深度.(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2.(1)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2)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3)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比在液体、固体中的小.【解析】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故可得出规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空气中温度从15℃上升到2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随之升高;(3)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可得出规律: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就越快.故答案为(1)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2)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3)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比在液体、固体中的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这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侧重点,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2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吗 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详解】[1][2]根据实验过程可知,实验过程中钢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发生了改变,并且声音的音调也随之改变,因此可以提出的问题是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吗?实验猜想: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四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