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梳理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3047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梳理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3047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梳理,共4页。
1、17世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被称为地心说。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所著的《 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均匀围绕太阳运行。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3、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因此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3、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的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4、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都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东升西落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5、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白天,人的身体活动比较活跃。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摄氏度,血压也会从早晨起床的最低点升至晚上的最高点,夜里心跳和体温会开始下降。
6、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7、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睡莲白天开,昙花晚上开。
8、喜鹊、燕子、蝴蝶、蜜蜂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蝙蝠、猫头鹰、蟋蟀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它们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活动、休息、生殖。科学家通过改变光照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
9、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10、当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形成四季
11、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12、我们根据气温、昼夜长短来判断四季。
13、四季中,白天的时间不断变化,在我国,白天最短是冬至,白天最长是夏至。
13、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14、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1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16、月相:
月相规律:上半月亮面在右侧,面积越来越大。
下半月亮面在左侧,面积越来越小。
17、日食:
太阳
地球
月球
三球一线,月球在中间
18、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在月影中,月球挡住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球。
19、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日食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20、月食:
太阳
地球
月球
三球一线,地球在中间
21、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 先亏,西边结束。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 自东向西。
22、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B
23、
C
A
眼睛
B
A为日全食;移动到B时为日偏食 ;移动到C时为日环食
23、红月亮是因为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太阳光被地球全部挡住,但地球的大气层仍然折射了一部分太阳光,因此会出现“红月亮”。
24、月球是个球体,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部分是看上去是平原,看上去阴暗部分是高山,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 以上,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度一下。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引力的1/6。
25、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
26、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耗时20年。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7、假如我们去月球旅行,应该作哪些准备:液态水、压缩食物、燃料、氧气、太空服等
1、17世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被称为地心说。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所著的《 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均匀围绕太阳运行。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3、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因此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3、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的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4、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都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东升西落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5、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白天,人的身体活动比较活跃。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摄氏度,血压也会从早晨起床的最低点升至晚上的最高点,夜里心跳和体温会开始下降。
6、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7、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睡莲白天开,昙花晚上开。
8、喜鹊、燕子、蝴蝶、蜜蜂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蝙蝠、猫头鹰、蟋蟀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它们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活动、休息、生殖。科学家通过改变光照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
9、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10、当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形成四季
11、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12、我们根据气温、昼夜长短来判断四季。
13、四季中,白天的时间不断变化,在我国,白天最短是冬至,白天最长是夏至。
13、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14、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1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16、月相:
月相规律:上半月亮面在右侧,面积越来越大。
下半月亮面在左侧,面积越来越小。
17、日食:
太阳
地球
月球
三球一线,月球在中间
18、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在月影中,月球挡住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球。
19、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日食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20、月食:
太阳
地球
月球
三球一线,地球在中间
21、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 先亏,西边结束。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 自东向西。
22、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B
23、
C
A
眼睛
B
A为日全食;移动到B时为日偏食 ;移动到C时为日环食
23、红月亮是因为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太阳光被地球全部挡住,但地球的大气层仍然折射了一部分太阳光,因此会出现“红月亮”。
24、月球是个球体,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部分是看上去是平原,看上去阴暗部分是高山,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 以上,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度一下。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引力的1/6。
25、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
26、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耗时20年。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7、假如我们去月球旅行,应该作哪些准备:液态水、压缩食物、燃料、氧气、太空服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