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1节 两种电荷第1课时教案
展开第1节 两种电荷
第一课时 两种电荷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注意观察静电现象,使其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
1.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知识点一 两种电荷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2-33,完成以下问题: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__摩擦起电__.
2.自然界中只存在__两种__电荷,即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
3.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__正电荷__,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__负电荷__.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__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__.
5.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__电荷量__,简称__电荷__.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__库__,用符号__C__表示.
6.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
(a) (b) (c)
由图(a)和(b)可知,验电器由__金属球__、__绝缘塞__、__金属杆__和金属箔组成,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__金属箔__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__同种电荷互相排斥__而张开.如图(b)和(c)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__越大__.
【合作探究】
演示一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
答: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
答: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吸引.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自上而下地捋.
1.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发现塑料绳向四周散开.
2.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演示二 验电器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分析、讨论现象及原因.
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3.验电器的金属泊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什么?
答: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教师点拨】
1.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相互摩擦的物体应是__不同的物体__,且两个物体均要与外界绝缘.故实验一般在空气__干燥__的条件下成功率较高,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失败率较高.
2.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两个物体__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__.
【跟进训练】
1.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D )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2.如图甲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可以发现__A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减小,B金属箔片张开__,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__验电器A__流动到__验电器B__.
甲 乙
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3-34,完成以下问题:
1.原子由__原子核__和__核外电子__组成,__原子核__位于原子的中心,__原子核__带正电,__核外电子__带负电.
2.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作做__元电荷__,常用符号__e__表示,e=__1.6×10-19____.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相等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带电.
4.摩擦起电的原因:(1)不同物质的__原子核束缚电子__的本领不同.
(2)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__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__,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__负电__.
【教师点拨】
1.原子结构
原子eq \b\lc\{\rc\ (\a\vs4\al\c1(原子核\b\lc\{\rc\ (\a\vs4\al\c1(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跟进训练】
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
A.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带负电
B.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
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D.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
两种电荷eq \b\lc\{\rc\ (\a\vs4\al\c1(摩擦起电\b\lc\{\rc\ (\a\vs4\al\c1(定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b\lc\{\rc\ (\a\vs4\al\c1(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b\lc\{\rc\ (\a\vs4\al\c1(作用,构造,工作原理)))),原子结构\b\lc\{\rc\ (\a\vs4\al\c1(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
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串联和并联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串联和并联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