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课时目标1、读顺课文,理清文章的观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3、学会赏析“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能借鉴这一观点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现当代美学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订正字音 瞬息万变(shùn) 缥缈(piā miǎ)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zhū)(chèn) 闲情逸致(yì) 心旷神怡(yí) 惟妙惟肖(xià) 栩栩如生(xǔ) 宏壮(hóng) 渊穆(mù) 惨戚(qī) 蛾眉(é) 寂寥(liá) 谚语(yàn)
词语释义美术:文中的美术是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姑且: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暂且如此,带有暂作某种让步的意思,或说明在不得已情况下,只好这样,相当于暂且、先。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玩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安闲;致,情趣。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渊穆:极其美好。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1、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4—12自然段):先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予以反驳。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3、请阅读表达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是决不是意可以言答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穷的。以言答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5、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答意的一种美术。6、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答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旨意”,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旨意,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的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7、第②段有什么作用?【答案】过渡,引出下文,指出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同时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请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9、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10、 说说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答案】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11、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含义: 一、真实表达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把想说的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这里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虽经过画家理想化改造,加入创作者的人格,但美术创作时不能夸大渲染,改变其真实性,要表现真情实感。
12、 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文学作品也不希求情感意旨全都表现出来,所以假如能够充分表情达意,也不是文学创作所希望的,因为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会更有深意和美感。
13、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第一,摄影家和美术家创作时所用材料和用具不同。相片较图画更“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毫无错误。图画就不然。
第二,技术、手法不同。美术家创作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摄影家面对的是客观真实世界,他取景时增加或减少画面物体即可。 第三,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深刻。
14、请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对比相片和图片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肯定了相片的“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反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片更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15、第⑨段是如何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的? 第⑨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语》,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内容详尽,说服力强。论证、归纳了美学观点: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写作时不必要浪费太多笔墨,可以简单含蓄,形象生动,文学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16、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段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列举众多名家古诗词,引用他们的经典作品,论述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17、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18、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论证了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的观点。
19、如何理解举雕刻的例子,重在讲“含蓄不露”这个特点? 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塑以静体传神,它的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拉奥孔父子三人在临刑前的神情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没有挣扎呼号,而是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在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这便表现出雕塑也注重含蓄之美的道理。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2、你能体会到文中两首诗中“深远”的情感吗?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指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已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天地苍茫,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寂寞无聊之情。
李白的《怨情》大意是美人儿卷起珠帘把双眉紧紧锁闭一直等待,只看见她泪痕湿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的幽怨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抒发一个孤独女子的幽怨之情。
1、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2、赏析李白的《怨情》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透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3)引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1、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2、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三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美
3、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引出话题:由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 这个话题
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 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反驳观点——“和自然逼真”提出观点——“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举例论证)
这篇文章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 无言之美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 无言之美教课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无言之美,深越真切,目不忍睹,信手拈来,铢两悉称,心旷神怡,轻描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教学演示课件ppt,共19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课件ppt、教案doc、课时练习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