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常考题型09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常考题型09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
一、单选题(共15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酸性,则硫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碳元素强
B.向含有、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Fe粉,先析出Ag,后析出Cu,则金属性Fe>Cu>Ag
C.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相同质量的Al和Fe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Al放出的多,则Al的金属性比Fe强
2.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①16H++10Z−+2XO=2X2++5Z2+8H2O
②2A2++B2=2A3++2B−
③2B−+Z2=B2+2Z−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Z元素在反应③中被氧化,在反应①中被还原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
3.具有还原性,含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以的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图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等量的碘,反应①和反应②转移电子数目之比为2∶5
B.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C.用淀粉碘化钾试纸和白醋可检验食盐是否加碘
D.由图可知,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
4.我国从1966年开始进行海水提溴,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空气吹出法,其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应使用蒸馏烧瓶
B.过程②可证明还原性
C.过程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D.萃取过程可选用酒精为萃取剂
5.已知下列四个反应:
①
②
③
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③④中的氧化产物依次是、、、
B.氧化性:
C.根据反应①可以推理得到
D.在反应③中,当有参加反应时,有被氧化
6.已知有如下反应:
①
②
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B.反应②中每生成127 g I2,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C.反应③中FeCl3只是氧化产物
D.根据上述三个反应可知还原性:
7.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可以生成氯气。如图甲、乙、丙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润湿的淀粉-KI试纸、润湿的品红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通过现象可以证明氧化性:
B.沾有品红溶液的试纸会褪色,若再对丙微热则恢复红色
C.甲的现象也可以证明的还原性强于
D.与NaBr溶液反应的实质与与NaBr溶液反应类似
8.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且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选项
操作或做法
目的
A
向NaI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探究与的还原性
B
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
验证Al(OH)3不溶于Ba(OH)2溶液
C
将铝条分别插入稀硫酸和浓硫酸中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实验结束,将剩余NaCl固体放回原试剂瓶
节约试剂
A.A B.B C.C D.D
9.利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取并收集少量NH3
B.用乙装置比较KMnO4、Cl2、S的氧化性强弱
C.用丙装置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后产物中是否含有Cu2+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用丁装置进行溶液转移
10.向100mL 溶液中逐渐通入,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正确的是
A.还原性的强弱:
B.还原性的强弱:
C.氧化性的强弱:
D.氧化性的强弱:
11.已知:2Fe+3Br2=2FeBr3,Fe3+的还原性大于Br-,现有16.8 g铁和0.3 molBr2反应后加入水得到澄清溶液,通入a mol Cl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Fe2+>Br->Cl-
B.通入Cl2前,溶液中溶质为FeBr2
C.当a=0.1时,发生的反应为2Fe2++Cl2=2Fe3++2Cl-
D.若溶液中Br-有一半被氧化时,c(Fe3+): c(Br-): c(Cl-)=1:1:3
12.碘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NaIO3的形式存在,在海水中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几种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含I-的溶液中通入Cl2,所得溶液加入淀粉溶液一定变蓝
B.途径III中每消耗1个Cl2,可以生成2个
C.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2>
D.一定条件下,I-与可能生成I2
13.下列实验事实能证明相应性质的是
选项
实验或事实
性质
A
HCOONH4溶液显酸性
电离平衡常数:Ka(HCOOH)>Kb(NH3∙H2O)
B
FeCl3溶液可以刻蚀铜电路板
金属性:Fe>Cu
C
盐酸的导电能力比氢氟酸的强
酸性:盐酸>氢氟酸
D
HNO2可与H2O2反应制得HNO3
氧化性:HNO2>HNO3
14.I-具有还原性,含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主要以KIO3的形式存在,I-、I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产等量的碘,途径Ⅰ和途径Ⅱ转移电子数目之比为2∶5
B.由图可知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2
C.用淀粉-KI试纸和食醋可检验食盐是否加碘
D.途径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l2+I-+3H2O=6Cl-++6H+
15.高氯酸铵(NH4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等.制备NH4ClO4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除杂时发生的反应为:2NaClO3+H2O2+2HCl=2ClO2↑+O2↑+2H2O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NH4ClO4中阴阳离子的立体构型均是正四面体
B.本流程可以得出相同条件下氧化性:ClO>ClO
C.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ClO3
D.电解NaClO3溶液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O-2e-+H2O=ClO+2H+
二、非选择题(共7题)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探究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
查阅资料:①常温下,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②溴单质易挥发,碘单质易升华;③淀粉溶液遇到碘单质变蓝色;④溴、碘在不同溶剂中所形成溶液(从稀到浓)的颜色变化如图所示。
水
四氯化碳
溴
黄→棕
橙→橙红
碘
深黄→褐
紫→深紫
实验方案:该小组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气密性完好)
实验过程:
Ⅰ 先打开弹簧夹,再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 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黄时,加紧弹簧夹
Ⅲ 当B中的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 …
回答以下问题: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得到的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4)你认为实验中为什么要加过程Ⅲ这一步操作,请简述个人观点______________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Cl、Br、I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下图中A、B、C是三个可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D的玻璃管中①②③④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淀粉碘化钾、NaOH浓溶液和品红溶液的棉球,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B中指定仪器b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查阅资料显示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下列原理:2KMnO4+16HCl═2KCl+2MnCl2+ 5Cl2↑+8H2O根据该原理需要选择A、B、C装置中的____________装置制取氯气。
(3)反应装置的导气管与D装置的____________导管(选X或Y),写出D装置中
①处棉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②处棉球的现象:___________;
③处棉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4)D装置中④的作用:___________.
(5)某同学根据①②两处棉球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Cl、Br、I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你认为上述实验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吗?说明理由.___________.
18.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探究Fe3+、Cl2和SO2的氧化性强弱(夹持仪器已略)。
(1)按图连接好装置,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为___。
(2)检查完装置的气密性,添加药品,向A装置的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在圆底烧瓶中加入固体KMnO4;向B装置中加入10mLFeCl2溶液;在C装置的分液漏斗中加入70%的硫酸,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固体Na2SO3;棉花浸润___溶液。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形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
(3)打开活塞a,逐滴加入浓盐酸,当B中溶液变为棕黄色时,停止滴加浓盐酸,夹紧K2,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分别取1mL溶液滴入___(填试剂名称)和铁氰化钾溶液可以证明其中含有Fe3+和Fe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4)打开K3和活塞c,逐滴加入70%的硫酸,当B中溶液颜色逐渐变为___色,停止滴加70%的硫酸,夹紧K3,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并检验其中的离子。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5)结合实验现象判断Fe3+、Cl2、SO2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___。
19.为探究 H2O2、SO2、Br2 氧化性强弱,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打开 A 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浓硫酸
A 中有气泡产生,B 中红棕色褪色,C 中有白色沉淀
ii. 取 C 中沉淀加入盐酸
C 中白色沉淀不溶解
iii. 打开B 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加H2O2
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 H2O2 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1)B 中红棕色褪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通过 C 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H2O2>SO2。C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
①乙同学认为不能得出此结论, 认为在滴加浓硫酸之前应增加一步操作, 该操作是 ______________。
②丙同学认为还应该在 B 和 C 之间增加洗气瓶 D,D 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乙和丙同学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C 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 H2O2>SO2。
(3)iii 中滴入少量 H2O2没有明显变化。提出假设:
观点 1:H2O2 的量少不能氧化溴离子
观点 2:B 中有未反应 SO2
为验证观点 2,应进行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全部实验,得出结论:H2O2、SO2、Br2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20.某小组同学为比较酸性条件下NO3-、SO4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打开活塞c,将过量稀HNO3加入装置B中,关闭活塞c
B中浅绿色溶液立即变为深棕色;一段时间后,溶液最终变为黄色。
II
用注射器取出少量B装置中的溶液,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III
打开活塞b,向A装置中加入足量硫酸,关闭活塞b
A中产生气体;B中有气泡,液面上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
IV
一段时间后,用注射器取出少量B装置中的溶液,……
……
V
打开活塞a,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保存Fe(NO3)2溶液时,常加入铁粉,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实验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3)资料表明,Fe2+能与NO结合形成深棕色物质[Fe(NO)]2+: Fe2++ NO[Fe(NO)]2+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I中溶液由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则:
① 实验IV的后续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②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反思
① 实验操作V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操作III,开始时B中溶液的颜色并无明显变化,此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③ 有同学认为装置中的空气会干扰实验结论的得出,应在实验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你是否同意该看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Ⅰ.含硫物质燃烧会产生大量烟气,主要成分是SO2、CO2、N2、O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利用装置(如图)测定烟气中SO2的体积分数。
(1)将部分烟气缓慢通过C、D装置,其中C、D中盛有的药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KMnO4溶液 ②饱和NaHSO3溶液 ③饱和Na2CO3溶液 ④饱和NaHCO3溶液
(2)若烟气的流速为a mL·min-1,若t1 min后,测得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mL,则SO2的体积分数_____。
II.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图):
(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_________,向分液漏斗中注水,若水不能顺利滴下,则气密性良好。
(4)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5)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___________。
(6)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旋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旋塞a,点燃酒精灯
D装置中:溶液变红
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CCl4层无明显变化
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
(7)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
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
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Ⅰ.(SCN)2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Cl2 > (SCN)2。
Ⅱ.Cl2和Br2反应生成BrCl,它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5 ℃,与水发生水解反应。
Ⅲ.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①结合化学用语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______,若_________,则上述解释合理。
②欲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红色物质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_______。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i.Fe3+3SCN-Fe(SCN)3是一个可逆反应。
ii.(SCN)2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Cl2>(SCN)2。
iii.Cl2和Br2反应生辰BrCl,BrCl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5℃,它与水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iv.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①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上述资料)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现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___________溶液,若溶液颜色________,则上述解释是合理的。
②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上述资料用两步方程式(离子或化学方程式不限定)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不是硫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通过酸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弱,其对应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强,根据现象可以得出非金属性Fe>Cu>Ag,B正确;
C.如果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话,也会有类似的现象,C错误;
D.不能根据放出氢气的多少,来判断金属性强弱,应该根据生成氢气的难易来判断,D错误;
故选B。
2.B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氧化性:XO−44−>Z2>B2>A3+;还原性:A2+>B->Z->X2+。
【详解】
A.反应Z2+2A2+=2A3++2Z-中,还原性:A2+>Z-,与已知符合,可以进行,A说法正确;
B.Z元素在反应③中Z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反应①中Z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B说法错误;
C.分析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C说法正确;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D说法正确;
答案为B。
3.C
【详解】
A.生产等量的碘,反应①发生反应方程式是,生成1mol碘转移2mol电子,反应②发生反应方程式是,生成1mol碘转移mol电子,转移电子数日之比为6∶5,故A错误;
B.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故B错误;
C.含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以的形式存在,用淀粉碘化钾试纸和白醋发生反应,可用淀粉检验,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故D错误;
选C。
4.D
【详解】
A.过程①是蒸馏操作应使用蒸馏烧瓶,故A正确;
B.过程②通入氯气,发生反应,是还原剂,是还原产物,还原性,故B正确;
C.过程④Br2和SO2水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SO4和HBr,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
D.酒精与水互溶,不可选酒精作为萃取剂,故D错误;
答案选D。
5.B
【详解】
A.反应①②③④中的氧化产物依次是、、、,故A错误;
B.根据反应③可知氧化性,根据反应④可知氧化性,根据反应②可知氧化性,所以氧化性,故B正确;
C.还原性,氯气先氧化,故C错误;
D.在反应③中,盐酸表现还原性和酸性,当有参加反应时,有被氧化,故D错误;
选B。
6.D
【详解】
A.为氧化剂,Cl-为还原剂,按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5,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B.127 g I2 物质的量是0.5mol,转移电子数为2×n(I2)=1mol,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C.FeCl3中部分Cl-是由Cl2得电子被还原产生,所以FeCl3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D.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还原性,所以强弱关系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D。
7.C
【详解】
A.该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氧化性,因为过量的和KI反应也能置换出,选项A错误;
B.使润湿的品红试纸褪色主要是因为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品红,生成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不会恢复原色,选项B错误;
C.甲中发生的反应是,利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也可以证明的还原性强于,选项C正确;
D.通入NaBr溶液中,优先与水反应;通入溶液中,优先与NaBr反应,二者反应实质不同,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8.A
【详解】
A.氯气与NaI反应生成碘,易溶于四氯化碳,由操作和现象可知I-还原性强于Cl-,故A正确;
B.硫酸铝和氢氧化钡反应还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酸和碱,所以不能据此现象判断Al(OH)3不溶于Ba(OH)2,故B错误;
C.常温下Fe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则不能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错误;
D.一般剩余固体不能放回原瓶,防止试剂污染,应放在指定容器中,故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A.NH3的密度小于空气,收集NH3时,应将导管伸入到试管底部,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KMnO4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说明KMnO4的氧化性比Cl2强,生成的氯气进入Na2S溶液中,置换出硫,产生浑浊,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实验可以用乙装置比较KMnO4、Cl2、S的氧化性强弱,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浓硫酸和铜反应后的溶液可能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水中,若溶液变蓝,则证明浓硫酸与铜反应后产物中含有Cu2+,故C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进行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并且玻璃棒末端要碰触刻度线下方,故D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0.D
【详解】
向100mL 溶液中逐渐通入,如图所示可知原溶液中,;首先被氧化成;其次被氧化为;最后为被氧化为,所以还原性,则对应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强弱为,又由于不能氧化可知,氧化性>, 氯气的氧化性最强。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选D
11.D
【分析】
、,由反应可知,反应后Fe过量,在溶液中进一步发生,则溶液中存在0.3mol和0.6mol,据此分析可得。
【详解】
A.由题意还原性>,Cl的非金属性强于Br,则还原性强于,所以还原性:Fe2+>Br->Cl-,故A正确;
B.、,由反应可知,反应后Fe过量,在溶液中进一步发生,则溶液中存在0.3mol和0.6mol,则通入氯气前的溶质为FeBr2,故B正确;
C.当a=0.1时,则氯气不足,因还原性大于,只发生,反应后有剩余,故C正确;
D.由于还原性>,则溶液中Br-有一半被氧化时,被完全氧化,则、,根据电荷守恒,则c(Fe3+):c(Br-):c(Cl-)=1:1:2,故D错误;
答案选D。
12.D
【详解】
A. 向含I-的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可产生碘单质,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向含I-的溶液中通入过量Cl2,生成,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故A错误;
B. 根据转化关系I-~IO~6e- ,Cl2~2Cl-~2e-,途径III中每消耗1个Cl2,可以生成3个,故B错误;
C.由途径I可以知道氧化性Cl2>I2,由途径Ⅱ可以知道氧化性I2,故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O> I2,故C错误;
D.一定条件下,I-与IO可发生归中反应生成I2,故D正确;
本题应选D。
13.A
【详解】
A.HCOONH4溶液显酸性,说明HCOO-的水解程度小于的水解程度,根据“越弱越水解”的原理,可知电离平衡常数:Ka(HCOOH)>Kb(NH3∙H2O),故选A项;
B.FeCl3溶液可以刻蚀铜电路板,这是因为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不选B项;
C.没有指明盐酸和氢氟酸的浓度,无法直接比较两种酸的酸性强弱,故不选C项;
D.根据表中信息,若HNO2可与H2O2反应制得HNO3,该反应中H2O2为氧化剂,HNO3为反应的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则氧化性:H2O2>HNO2,故不选D项;
故选A。
14.A
【详解】
A.生产1 mol碘,途径Ⅰ中−1价碘转变为0价碘,需要转移2 mol电子,途径Ⅱ中+5价碘转变为0价碘,需要转移10 mol电子,故转移电子数目之比为1∶5,A错误;
B.由图途径Ⅲ可知,Cl2可将I-氧化为,氧化性Cl2>,途径Ⅱ可知可被还原为I2,氧化性为>I2,则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2,B正确;
C.含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主要以KIO3的形式存在,和I-在酸性条件下可生成I2,I2遇淀粉变蓝,C正确;
D.途径Ⅲ中Cl2可将I-氧化为,而氯气被还原为C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l2+I-+3H2O=6Cl-++6H+,D正确;
故选A。
15.C
【详解】
A.NH4ClO4中阳离子为NH,阴离子为ClO,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且都不含孤电子对,均为正四面体构型,A正确;
B.根据除杂时发生的反应可知,除杂时ClO将双氧水氧化,而ClO不反应,说明氧化性:ClO>H2O2>ClO,B正确;
C.“反应”时需用NaClO4和NH4Cl制备NH4ClO4,所以母液中含有NaCl,可以再回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步骤中重复利用,NaClO3并没有重复利用,C错误;
D.电解氯酸钠溶液时,ClO变为NaClO4时Cl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ClO在阳极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lO-2e-+H2O=ClO+2H+,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6.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l2+2KI═I2+2KCl 打开活塞b,将分液漏斗中的黄色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试管D振荡,静置,观察到D中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 2I﹣+Br 2=2Br﹣+I2 Cl2>Br2>I2 B、C中的NaBr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均相同,棕色溶液B含有的溴单质比黄色溶液C中的多,说明C中还存有溴离子,不存在氯气,确保了氯气不干扰溴与碘化钾的反应
【详解】
(1)装置①中可以生成氯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显蓝色,所以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I+Cl2=2KCl+I2;
(2)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打开活塞b,将分液漏斗中的黄色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试管D振荡、静置,观察到D中四氯化碳层呈紫色,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2I-=2Br-+I2;
(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对同一个化学反应而言,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Cl2>Br2,Br2>I2,所以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
(4)B、C中的NaBr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均相同,棕色溶液B含有的溴单质比黄色溶液C中的多,说明C中还存有溴离子,不存在氯气,确保了氯气不干扰溴与碘化钾的反应,所以实验中要加过程Ⅲ这一步操作。
【点睛】
本题考查氯气的制备、性质以及尾气处理等知识。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意在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类试题主要是以常见仪器的选用、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圆底烧瓶 A X C12 + 2Br- =2Cl- + Br2 棉球变蓝 Cl2+2OH-=Cl-+ClO-+H2O 观察氯气是否被吸收完全 不能,由于不能保证氯气和溴化钠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溴单质中含有过量的氯气,则不能证明Br和I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
【详解】
试题分析:(1)装置B中指定仪器b的名称是圆底烧瓶;(2) KMnO4与浓HCl反应制取氯气,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反应不需要加热,使用应该选择装置A进行;(3)来探究Cl、Br、I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所以反应装置的导气管与D装置的X连接;①处氯气与溴化钠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溴单质,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C12 + 2Br- =2Cl- + Br2;②Cl2或Br2与KI发生置换反应产生I2,I2遇淀粉,使湿润的淀粉的棉球变为蓝色;③氯气可以与碱发生反应,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Cl2+2OH-= Cl-+ClO-+ H2O;(4)SO2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在D装置中④的作用是观察氯气是否被吸收完全;(5)某同学根据①②两处棉球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Cl、Br、I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证明该结论吗,原因是氯气与NaBr反应时,可能氯气未完全反应,使生成的溴单质中含有过量的氯气,与KI反应的物质可能是Cl2,也可能是Br2导致,故不能得此结论。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气体制取时有关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
18.关闭a、b、K1、K3,打开K2,向B装置中加水,将T形导管下端插入水中,微热A装置,看到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恢复室温,T形导管下端形成一段水柱,说明A装置气密性良好 NaOH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其干扰实验 硫氰化钾 2MnO4-+10Cl-+16H+=2Mn2++5Cl2↑+8H2O 浅绿 SO2+2Fe3++2H2O=2Fe2++SO42-+4H+ SO2<Fe3+<Cl2
【分析】
(1)检查装置气密性,首先要密闭,应关闭a、b、K1、K3,打开K2,向B装置中加水,T形导管下端插入水中,微热A装置,看到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恢复室温,T形导管下端形成一段水柱,说明A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碱溶液为尾气处理装置;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3)Fe3+遇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A装置中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将氯离子氧化成氯气;
(4)Fe3+被SO2还原为Fe2+;B中二氧化硫被铁离子氧化成硫酸;
(5)根据方程式,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详解】
(1)检查装置气密性,首先要密闭,应关闭a、b、K1、K3,打开K2,向B装置中加水,T形导管下端插入水中,微热A装置,看到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恢复室温,T形导管下端形成一段水柱,说明A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碱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其干扰实验;
(3)氯气将氯化亚铁中的Fe2+氧化为Fe3+,Fe3+遇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则用硫氰化钾可以证明其中含有Fe3+;A装置中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将氯离子氧化成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10Cl-+16H+=2Mn2++5Cl2↑+8H2O;
(4)Fe3+被SO2还原为Fe2+,溶液变为浅绿色;B中二氧化硫被铁离子氧化成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Fe3++2H2O=2Fe2++SO42-+4H+;
(5)结合实验现象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知:Cl2、Fe3+和SO2的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SO2Fe3+ 过量氯气氧化SCN-,使SCN-浓度减小,则Fe3+ +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 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或滴加FeCl3溶液,若溶液不变红) BrCl发生水解BrCl+H2O=HBrO+HCl,生成的Cl-与Ag+结合生成AgCl白色沉淀
【分析】
Ⅰ.本实验的目的是要测定烟气中SO2的体积分数,装置C中长进短出显然是要吸收某种气体,装置D中短进长出则是要排液法测定气体的体积;因常见溶液中没有可以吸收N2和O2,剩余气体中一定会有二者,据此可知测定原理应是装置C中吸收SO2,然后测定剩余气体体积。
Ⅱ.本题探究氧化性的强弱,用强制弱的原理进行相关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流程为制取氯气→收集(安全瓶)→净化氯气(除HCl)→然后进行实验。在两组实验中可以对比探究先氧化Fe2+还是Br-。从而得到相关的结论。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装置C用来吸收二氧化硫,碱性溶液和氧化性溶液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但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碱性溶液也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装置C中应选用氧化性溶液,即选①;装置D需要排液,则应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可以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来测量量剩余气体的体积,所以选④;
(2)若模拟烟气的流速为amL/min,t1分钟后测得量筒内液体为VmL,则混合气体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的体积是Vml,则二氧化硫的体积为t1amL-VmL,所以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
(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可以关闭止水夹b,打开活塞a,向分液漏斗中注水,若水不能顺利滴下,则气密性良好;
(4)装置A中为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2H2O+Cl2↑;
(5)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该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6)D装置中:溶液变红,说明有铁离子生成,据此得出氯气的氧化性大于铁离子;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CCl4层无明显变化,说明少量的氯气先与亚铁离子反应而溴离子未参加反应,根据D和E装置中的现象可知,溴的氧化性大于铁离子,则氧化性强弱顺序是 Cl2>Br2>Fe3+;
(7)①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过量氯气能将SCN-氧化使SCN-浓度减小,使Fe3+ +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
若要证明上述解释,则需平衡正向移动使溶液变红,可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或滴加FeCl3溶液,若溶液不变红),则上述推测合理;
②发生反应BrCl+H2O=HBrO+HCl,反应只产生Cl-,不产生Br-,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
22.MnO2+4H++2Cl-Mn2++Cl2↑+2H2O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Cl2> Br2> Fe3+ 过量氯气和SCN-反应2SCN-+Cl2===2Cl-+(SCN)2,使SCN-浓度减小,则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 KSCN 变红色 BrCl+H2O===HBrO+HCl、Ag++Cl-===AgCl↓
【解析】
【分析】
(1)①A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
②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空,要用碱液吸收尾气;
(2)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加热;亚铁离子的还原性比溴离子强,氯气首先氧化亚铁离子,再氧化溴离子;
(3)①过量氯气和SCN-反应,SCN-浓度减小,根据铁离子和硫氰根离子反应平衡原理分析;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或硫氰化钾溶液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
②氯化溴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酸,根据AgBrO、AgCl的溶解性分析。
【详解】
(1)①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②由于氯气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大气,要用碱液吸收尾气,因此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为实验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加热;亚铁离子的还原性比溴离子强,氯气首先氧化亚铁离子,再氧化溴离子,所以D装置中首先变红,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说明以后亚铁离子,溴离子未被氧化,因此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Fe3+;
(3)①过量氯气和SCN-反应2SCN-+Cl2=2Cl-+(SCN)2,使SCN-浓度减小,则使平衡Fe3++3SCN-Fe(SCN)3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而褪色,为检验其褪色原因,检验方法为: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上述推测合理;或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FeCl3溶液,若溶液不变红,则上述推测合理;
②过量的氯气和溴反应生成氯化溴,氯化溴不稳定,易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溴酸,BrCl+H2O=HBrO+HCl,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Ag++Cl-=AgCl↓,次溴酸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次溴酸银易溶于水,所以生成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
【点睛】
本题考查了性质实验方案设计,明确反应原理是解本题关键,结合资料分析解答,会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强弱,会根据实验现象确定发生的反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化学考点全复习——1.3.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化学考点全复习13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精选题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化学考点全复习13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精选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十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常考题型09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