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专题探究1关键语句理思路pptx、专题探究2虚拟拍摄析人物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模块一 预习反馈
通用模块二 整体把握
通用模块三 欣赏评价
专题探究一 关键语句理思路
专题探究二 虚拟拍摄析人物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策划了一个征稿专题活动: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编辑部陆续收到投稿,其中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尤其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他的情怀。
限时6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提示:(1)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有多种,初读时尝试对标题进行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
(2)初读时,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有助于迅速梳理文意。
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1.再次默读课文,可用“ ”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不难发现“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1.探究种树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2.探究植树意义: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请分析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阐述理由。出示:老人让 变为 。
让“荒凉”变为“活力”,氛围改变。
让“痛苦”变为“幸福”,心情改变。
让“荒原”变为“绿洲”,环境改变。
让“灰色”变为“绿色”,色调转变。让“逃离”变为“归来”,方向转变。
让“抱怨”变为“感恩”,关系改变。老人因助人变得更加充实,重获幸福;“荒原”因老人再次成为“家园”,重拾活力。
自私自利,漠视生命,人间即地狱;无私奉献,真爱生命,人间如天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图文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品味语言,沉默寡言,刨根问底,不毛之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图文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20,第三部分2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