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时作业
展开1.金朝中都(今北京)产稻、粱、麦、麻等;南京路(今河南开封)产麦、粟、稻;辽东路许多州也盛产稻。金世宗时设常平仓,到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常平仓共有519处,积粟3786.3万余石,可备官兵五年的食用,米810余万石,可备四年食用。这表明当时( )
A.政府重视优质农作物的推广 B.北方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国家赈灾救济体系比较完备 D.黄河流域仍是中国经济重心
2.宋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说明当时(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东京是世界最大城市
C.政府不再抑制工商业 D.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3.下表所示为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这些地区( )
A.官民矛盾尖锐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纸币逐渐普及 D.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4.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 )
A.木炭 B.煤 C.石油 D.铁矿
5.宋朝建立后,国家财赋大部分依赖南方;南宋岁收,更超北宋之上。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两倍。熙宁时增至五千余万缗,南宋时更增至六千余万缗。据此可知( )
A.宋朝经济水平达到古代顶峰 B.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两宋税收大部分来自商业税 D.南宋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政权
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7.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据史籍记载:北宋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江南地区征收的夏秋两税占到了全国的55.93%,而且到元丰三年(1080年),江南的户数和口数均占到了全国的2/3以上。这足以说明( )
A.北宋政府注重发展江南经济 B.南迁民众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C.农业复种技术得到大幅推广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已超北方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各项能为其商业革命提供依据的主要是( )
A.科举取士的发展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帮的大量出现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10.下表据《通考·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整理而成。据此可推知( )
A.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成为可能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政府重视保护小农经济发展 D.垦田面积与人口增长成反比
11.元文宗在位时,权臣铁木迭儿提出应由官府“发舟十纲,专营市舶”,但其建议未被采纳。元代采取“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这表明元代( )
A.贸易政策相对开放 B.没有正式的海关制度
C.重视传统朝贡体系 D.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
12.《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 )
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 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 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
13.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14.如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的变迁
15.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海上佑护女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这从侧面印证了两宋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繁荣
C.北方民族压迫 D.儒学信仰动摇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 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隋元间大运河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15:BDDBB ACDBA ACACB
16.(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繁荣);货币使用量大及纸币的出现;城市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活动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
17.信息:大运河的中心由洛阳到大都;从走向来看,元代的大运河走向一路东移,不再经过中原地区,而是取道山东直入大都;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
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节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需求;南方经济发展,南粮北调的需求;海上交通发达。名称
主要通行地区
首先印造
川引(四川交子)
四川地区
民造
东南会子(便钱会子)
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民造
淮交
两淮地区
官造
湖会(直便会子)
湖北地区
官造
年代
户数
垦田亩数
每户平均亩数
976年
3,090,504
295,332,060
95.5
996年
4,132,576
315,525,125
76.3
1021年
8,6771677
524,758,432
60.5
1066年
12,927,211
440,000,000
34
1083年
17,211,713
461,655,000
26.8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