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拓展提升(1)2020-2021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先加固体二氧化锰,再加液体双氧水
B.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
C.排水法收集氧气,待导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气泡时,再将导管伸入瓶口收集气体
D.利用上图装置可比较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C.镁在空气中加热
D.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3.已知FeSO4和Fe2(SO4)3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求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0% B.20% C.23% D.46%
4.两份同质量的氯酸钾,一份加入二氧化锰用(a)表示,另一份不加用(b)表示。分别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实验过程与图象描述相符的一组是
A.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C.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6.已知Na2SO4 Na2SO3 Na2S三种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那么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2% B.32% C.30% D.46%
7.常温下,某气体可能由CH4、C2H6、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下列关于该气体的几种组合:①只含C2H6;②CH4和C2H6;③C2H6和C2H2; ④CH4和C2H2;⑤CH4、C2H2和C2H6,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⑤
8.现有 18.6g NaOH 和 Na2CO3 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
A.9.2 g B.6.9 g C.4.6 g D.2.3 g
9.实验室用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示的是
A.过氧化氢的质量
B.氧气的质量
C.水的质量
D.液体的总质量
10.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制氧气,下图表示混合物中二氧化锰质量分数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已知由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3x
B.1-2x
C.1-x
D.无法计算
12.实验室用装有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的试管a和b分别加热制取氧气过程中,某同学误把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b试管,下面是试管a、b中产生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在化合物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是40%和50%,则X2YZ3中Y的质量分数是
A.25% B.30% C.35% D.40%
14.有一不纯的石灰石样品,经分析它含8%的碳,则该样品里含CaCO3的质量分数(杂质中不含碳)为
A.9% B.12% C.66.7% D.33.3%
二、填空题
15.生活中科学之美、科学之趣随处可见.如图是某厂商设计的T恤,T恤上有趣的图案是邻二溴苯(C6HxBr2)分子的结构简式,相对分子质量为236.计算:
(1)x= _____ ;
(2)邻二溴苯分子中碳、溴两种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3)118g邻二溴苯中所含的碳元素质量与 __________ g二氧化碳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
16.条件下,物质A( )与B() 反应生成C( )图是其反应前后分子及其数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①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是否发生变化?______(填“是”或“否”);
②物质分类的方法,在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③反应中,参与反应的A、B、C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
17.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其基本反应类型:
(1)硫磺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芯片是所有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硅的元素符号为Si)为材料制成的。用化学方法制得高纯硅的反应原理为:① ②③。
(1)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19.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三个化学反应如下:
①S+O2SO2 ②2CO+O22CO2 ③3Fe+2O2Fe3O4
通过比较我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________,二________;它们之间也存在相异之处,其中一个反应与众不同,这个反应和它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
三、简答题
20.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5等份,如图装置所示.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推测它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至少写一点).
(3)查阅资料得知“铜+氧气 氧化铜”.乙同学又设计了如图2两种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①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合适的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充分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9mL
?
根据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乙同学对自己实验结果的分析,其中解释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可能是使用的铜粉量过量
B.可能是没有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装置内氧气没有充分反应
C.可能是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D.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
2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了改进,按图Ⅱ实验方案进行,得到良好效果。请回答:
(1)用图Ⅰ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蜡烛或木炭
②燃烧完成后,瓶内的主要气体是稀有气体
③实验成功,观察到水面达到瓶子刻度A处
④若测得结果大于1/5,可能是因为燃烧匙伸入过慢
(2)图Ⅰ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实验结束后,进入集气瓶的水少于1/5,则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3)图Ⅱ的实验操作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装入红磷,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22.探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________。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4)此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 ①_____;②________。
(5)小明同学由该实验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2的测定实验,但是他看到的现象是水面并没有上升约1/5,原因是____。
23.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下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写出其中的两点:
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
(2)所发生的三个反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请指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的地方(任写一点即可):___。
24.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⑴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偏小,你知道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这种结果,请写出其中一种 ____________ 。
⑵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 ______ 。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_______ ,该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___ 。
⑶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 。能否用铁丝替代?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双氧水制氧气时,先加固体再加液体,A说法正确;
B、因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B说法正确;
C、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刚开始排出的气体因有空气而不纯,故应导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气泡时,再收集,C说法正确;
D、探究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时,除MnO2和CuO不一致外其他因素应该都一致,但图中还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一致,故不能比较MnO2和CuO对H2O2分解的影响,D说法错误;
故选D。
2.C
【详解】
A、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时有氧气放出,故固体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C、镁在空气中加热,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固体的质量增加,当镁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D、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错误。故选C。
【点睛】
任何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3.C
【详解】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在硫酸根离子中硫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4,硫酸根离子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在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1:2,硫酸铁和硫酸亚铁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则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31%=69%,则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故选C。
4.B
【分析】
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
【详解】
A.图示中a与b生成氧气的量不同,选项错误;
B.质量相同的两份氯酸钾,一份中混有少量MnO2,分别同时加热,加二氧化锰的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但两份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选项正确;
C.质量相同的两份氯酸钾,一份中混有少量MnO2,分别同时加热,加二氧化锰的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但两份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选项错误;
D.图示中a与b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不同,选项错误,故选B。
5.C
【分析】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详解】
A.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氧气的质量相同,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二氧化锰、锰酸钾,加热时固体质量减轻,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选项错误;
C. 高锰酸钾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二氧化锰、锰酸钾,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开始不反应,没有气体生成,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分解生成氧气,完全分解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选项正确;
D.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故选C。
6.B
【分析】
由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混合物中一共含有三种元素,其中氧元素为22%所以钠元素和硫元素一共占78%,然后我们找到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关系即可求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详解】
由题意分析可知在Na2S、Na2SO4、Na2SO3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一共有三种元素;
经分析发现其中氧元素含量为22%,则钠元素和硫元素的含量共为(1﹣22)%;
由化学式分析可知在混合物中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23:16;
所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点睛】
在混合物中的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中,不能盲目的直接代入公式计算,根据已知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未知两种元素的总质量分数,然后找到这两种元素的质量关系才能很简单的解决。
7.A
【解析】CH4、C2H6、C2H2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 ×100%=25%、×100%=20%、×100%=7.7%,①只含C2H6,正确;②CH4和C2H6,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20%,错误;③C2H6和C2H2,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20%,错误;;④CH4和C2H2,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介于7.7%--25%之间,可能等于20%,正确;⑤CH4、C2H2和C2H6,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等于20%,正确。故选A。
8.A
【详解】
设NaOH和Na2CO3的微粒个数为x,y;所以Na与C的质量比是(x+2y)×23:(y×12)=23:3,可得x:y=2:1,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故选A。
9.D
【详解】
A、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的质量将变为0,故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氧气的质量会先增加,后不变,故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会先增加,后不变,故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氧气的生成,故液体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故正确。故选D。
10.D
【详解】
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反应中有氧气生成,因此固体物质的质量逐渐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再改变。故选D。
11.A
【详解】
混合物中Cu、S原子个数比为1:1,二者的质量比为64:3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设Cu的质量分数为a,则有解得:a=2x,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x-2x=1-3x。故选A。
【点睛】
根据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利用数学的技巧处理复杂的化学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12.C
【详解】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b中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到完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b产生的氧气比a多,且生成的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所以反应时间短;且均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图象,C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C。
13.A
【解析】
【详解】
设X、Y、Z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b、c;
由题可得:b2a+b×100%=40%,则a=0.75b,
bb+2c×100%=50%,则c=0.5b,
在X2YZ3中Y的质量分数为:b2a+b+3c×100%=b1.5b+b+1.5b×100%=25%。故选A。
【点睛】
在未知元素的化学式计算中,无论怎样变换题型,牢记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4.C
【详解】
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2%,石灰石样品中含碳元素8%,可知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66.7%。故填:C。
15.4 9:20 132
【详解】
(1)邻二溴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x+80×2=236,x=4;
(2)邻二溴苯分子中碳、溴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2×6):(80×2)=9:20;
(3)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118g×=x×
x=132g;
16.否 AC 2:1:2
【详解】
(1)构成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对比反应前后构成各物质分子的原子种类,判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的变化情况;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从微观角度来说,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3)根据分子的构成,对比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判断参加反应的各种分子的个数比,即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解:(1)反应前的物质A与物质B的共五个分子分别由两种原子构成,反应后的四分子中依然只含有这两种原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2)物质A的分子、物质C的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因此这两种物质属于化合物;物质B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因此物质B为单质;
(3)反应前有2个A物质的分子和3个B物质的分子,反应后有2个B物质的分子和2个C物质的分子;因此,该反应是2个A物质的分子与1个B物质的分子发生反应,生成2个C物质的分子;所以,A、B、C三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2。
17. 化合反应
【详解】
(1)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是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
故填: 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故填:。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所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熟记所学的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8.② +4
【分析】
(1)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Si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详解】
(1)上述反应中②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答案:(1)②;(2)+4。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都是化合反应(合理即可) 都需要点燃(合理即可) ②是化合物燃烧,其他两个均是单质燃烧(合理即可)
【详解】
通过比较我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即化合反应;其二都需要点燃;它们之间也存在相异之处,其中一个反应与众不同,①③为两种单质反应,②其中一种反应物是化合物。
20.4P+5O2 2P2O5 氮气 不溶于水或不活泼 装置二 调节气压,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起到了缓冲作用;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铜粉反应 15% A
【详解】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2)广口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观察和实验得知: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等.(3)由于题目中指出:“已知五氧化二磷溶于水且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故解决此题时可按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来看待;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反应完毕后振荡集气瓶再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也会变红;(4)装置二与装置一装置比较,装置二中的气球在玻璃管的后部,更易让空气流通,氧气与铜能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注射器应不停推拉活塞;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量就是氧气的体积,则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15%;(5)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有:①铜粉的量可能不足,没有将氧气消耗尽;②装置可能漏气;③实验中可能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故选A
21.③④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两点即可) ③①②④
【解析】
根据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解答。
解:(1) ①若将红磷换成蜡烛或木炭,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因为蜡烛或木炭燃烧虽消耗氧气,但生成气体,压强几乎不变,故错误;
②燃烧完成后,瓶内的主要气体是氮气,故错误;
③实验成功,集气瓶中水面上升,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观察到水面达到瓶子刻度A处,正确;
④若测得结果大于1/5,可能是因为燃烧匙伸入过慢,会使瓶内气体受热后从上口逸出,正确。
故选③④;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若该实验结束后,进入集气瓶的水少于1/5,则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等;
(3)根据实验操作顺序可知:应先装入红磷,点燃酒精灯,使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完全,再熄灭酒精灯,最后读数,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22.燃烧,产生白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上升至1刻度处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难溶于水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外界无法产生压强差
【详解】
(1)当电阻丝通电后产生热量,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该反应是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磷燃烧耗掉左管中的氧气,左管内压强降低,故液面上升,由于空气中氧气占空气体积 五分之一,故液面上升至1刻度处。
(3)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可得氮气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由于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与外界无法产生压强差,故水面并没有上升约1/5。
【点睛】
测定空气这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药品的选择要求能与氧气反应,不能与空气中其他的气体反应,生成物要求是固体,不能有气体生成。
23.都是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都需要点燃(都有氧气参与反应)等 硫和木炭燃烧的产物是气体,而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或硫、红磷燃烧时需预先在集气瓶加少量的水,而木炭没有)
【详解】
(1)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有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 都是化合反应 ③ 都需要点燃 ④ 都有氧气参与反应等。
(2)硫和木炭燃烧的产物是气体,而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或硫、红磷燃烧时需预先在集气瓶加少量的水,而木炭没有)(答案合理即可)
24.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保证氧气被消耗完 装置漏气 1/5 氮气 78% 不能 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几乎不变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详解】
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将空气中氧气完全反应;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或读数时为冷却;
(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容积的1/5,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78%;
(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因为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几乎不变;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铁丝替代红磷进行实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与测试精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