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测评
展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 人和黑猩猩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D. 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20世纪上半叶,随着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将达尔文的理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
A.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C.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下图是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萝卜和甘蓝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 F1的不育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关
C. F2的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D. 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D.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 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某地区的一种蜗牛(a)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山丘障碍消失,该种蜗牛的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2和c2、d1和d2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 蜗牛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种类可能不变
C.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
D. 蜗牛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B. 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 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下列关于进化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①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④“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较多的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⑤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⑥有性生殖的出现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A. ①③④⑤⑥B. ②③④⑤⑥C. 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⑥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一个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中,迁入和迁出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B. 长期服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说明青霉素诱导细菌产生了突变
C. 斑马(2N=44)和驴(2N=62)杂交能产下“斑驴兽”,说明斑马与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发展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 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
B. 图中①指基因型频率,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 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某昆虫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5、40和15。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上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10、20和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岛上的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
B.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交换是基因重组的基础,A、B两基因交换的3种模式图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交换都会产生新的重组类型配子Ab
B. 乙和丙的交换都会产生新的重组类型配子aB
C. 甲、乙和丙的交换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D. 甲、乙和丙的交换都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 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 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 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食虫蝙蝠可利用回声定位捕捉夜行性昆虫,某些夜行性昆虫进化出超声波听觉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防御蝙蝠的回声定位捕食,如蛾类探测到与蝙蝠距离较近时,通过改变飞行路线,或盘旋向地面俯冲等行为被动防御;也有一些夜行性昆虫探测到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后释放出强烈的超声波进行积极反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食虫蝙蝠的回声定位诱导夜行性昆虫产生了不同防御类型
B. 夜行性昆虫的防御方式可能定向改变食虫蝙蝠的基因频率
C. 被动防御类与积极反击类昆虫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
D. 通过模拟蝙蝠的超声波诱捕某些夜行性害虫,属于机械防治
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隔离的实质是不同种群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常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
D. 基因库有差异的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从而作为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熊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动物,经过长期进化,现在的大熊猫大多以竹子为食,而小熊猫仍然保持肉食习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熊猫由肉食性到植食性的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定向变异
B. 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对大熊猫的进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 熊猫进化过程中,有害的突变不能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D. 大熊猫和小熊猫食性不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交替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的地理隔离
B. 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与原品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 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
D. 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D.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如图表示A 海岛上的一个兔种群甲,由于地壳运动,随A海岛被分成B、C两个海岛而分成两个种群,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若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C. 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 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我国盐碱地规模大,但主要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尝试利用普通水稻(2n=24)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案,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γ射线”属于________诱变因子,应处理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这是因为萌发的种子________。
(2)若过程①处理并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经基因检测是由于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经过程②一代自交、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中纯合子占1/3,则经过第二代、第三代自交并筛选获得耐盐植株中纯合子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③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表现出________的特点,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
(4)互花米草是我们常见的耐盐植物,在南通沿海滩涂大量分布。有人尝试利用互花米草与水稻杂交获得耐盐水稻,但很难成功,这是因为互花米草与水稻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________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某种昆虫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见下图)。图示的三年间,该种群基因●第一年夏季的基因频率为2%,第二年夏季的基因频率为3%,第三年夏季的基因频率为0%,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民使用农药防治这种昆虫,会导致强抗药性的形成,其实质是由于________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该害虫种群中________基因的频率。
(2)下图为某大陆地质变迁过程中地雀种群的变化,图中地雀种群A与B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种群C与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图3的岛屿上出现了地雀新种C,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阻断了大陆与岛屿间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改变。当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处种群间产生了_________。从图1至图3的演变,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遵循从基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物种是指 ______。某小岛上蜥蜴原种进化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如图,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并不是所有新物种都是这样形成的,请举例说明:______。
(2)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
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 ______。
(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该种群是否发生生物进化并说明原因 ______。
(4)“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翅膀斑纹存在的差异,体现了 ______的多样性。
1960 年 1 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水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可能会产生_________隔离。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造成的。
(4)捕食者的存在_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题干中融合假说的依据准确判断各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解答】
A.根据融合学说,人类的2号染色体是由原始祖先的两条染色体拼接形成的,即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
B.人和黑猩猩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C错误;
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D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A、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种群间有地理隔离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错误;
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这是“中性突变学说”的内容,C错误;
D、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育种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解答】
A.图示表明,萝卜和甘监的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F1植株不育,原因是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正确;
C.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F2的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C错误;
D.萝卜-甘盐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掌握,学生需要灵活掌握,从题干中正确提取信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是不同物种,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生物进化,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
A.图中P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若两个动物能自由交配且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若后代不育,则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知识点,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A.山丘障碍形成地理隔离,b2和c2的基因库变得不同,当二者的基因库的差别大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生殖隔离,但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
B. 蜗牛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肯定改变,基因种类有可能不变,B正确;
C. 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如帕米尔高原上的多倍体植物的形成,C错误;
D. 蜗牛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D错误。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解答】
A.生物的多样性是通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形成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时代还不能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对生物的进化进行深刻解释,C错误;
D.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即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D正确。
故选C。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进化理论相关知识,熟悉进化理论的各种类型相关内容等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
①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强调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正确;
②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只有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②错误;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③正确;
④“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较多的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④正确;
⑤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⑤正确;
⑥有性生殖变异性更大,为生物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⑥正确。
故A正确,BCD错误。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在一个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中,迁入和迁出也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A错误;
B.长期服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在这过程中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起了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B错误;
C.斑马(2N=44)和驴(2N=62)杂交虽能能产下“斑驴兽”,但“斑驴兽”不可育,说明斑马与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发展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D正确。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A错误;
B.由于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所以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D错误。
11.【答案】B
【解析】【解答】
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中①指基因频率,B错误;
C、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本题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为载体,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物种的形成过程及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
A、原有环境中A的基因频率是65%,a的基因频率是35%,海岛上昆虫的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没有信息说明产生了新物种,A错误;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选择残翅的昆虫生存,但并没有促进残翅昆虫的产生,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错误;
D、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需经过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减数分裂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的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两种群出现生殖隔离。
【解答】
AB.据图可知,乙图中A、B基因间发生两次交换互换,故不会产生Ab配子和aB配子,AB错误;
C.甲、乙和丙的交换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C正确;
D.甲、乙和丙的交换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不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错误。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A正确;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两者共同进化,而不能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C错误;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D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据题干可知,食虫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对夜行性昆虫的防御类型进行了选择,但不能诱导其产生变异,A错误;
B、夜行性昆虫的防御方式对食虫蝙蝠的变异起到选择作用,可能导致食虫蝙蝠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根据题意不能判断这两类昆虫是否属于两个物种,被动防御类与积极反击类昆虫是与食虫蝙蝠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被动防御类昆虫可能包括多个物种,主动防御类昆虫也可能包括多个物种,C错误;
D、模拟蝙蝠的超声波来诱捕某些夜行性害虫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B。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知识点,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道适中。
【解答】
A.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隔离的实质是不同种群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常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C正确;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基因库有差异的两个种群不一定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变异是不定向的,大熊猫由肉食性到植食性的转变过程中不能说明发生了定向变异,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对大熊猫的进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B正确;
C.熊猫进化过程中,有害的突变也能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大熊猫和小熊猫食性不同,但是不能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生殖隔离的主要标准是能否杂交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B。
1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根据题意,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有效克服了地理隔离,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种植、选择、鉴定”可知,小麦新品种与原品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C正确;
D.穿梭育种培育利用环境的选择作用,逐渐适合多地环境,D正确。
故选B。
1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掌握,学生需要灵活掌握,从题干中正确提取信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是不同物种,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D。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种的形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新物种的形成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如图中所示过程。
【解答】
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
B.即使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因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而发生改变,B错误;
C.乙、丙是两个新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正确;
D.甲、乙是两个新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组成有较大差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物理 细胞分裂旺盛,较易发生突变
(2)3/5 7/9
(3)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生殖隔离 转基因(或基因工程,或细胞杂交)
【解析】略
22.【答案】(1)是;三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持续变化;农药 ;抗药性
(2)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表示物种形成模式中的渐变式,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药时,由于大多数害虫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农药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当多次使用该农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害虫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所以农药对不同变异的害虫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解答】
(1)图示的三年间,该种群基因●第一年夏季的基因频率为2%,第二年夏季的基因频率为3%,第三年夏季的基因频率为0%,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理由是三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持续变化。农民使用农药防治这种昆虫,会导致强抗药性的形成,其实质是由于农药 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2)据图2分析,大陆与岛屿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从图1至图3的演变,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遵循从基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共同进化。
23.【答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突变和基因重组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四倍体西瓜或六倍体普通小麦或寒武纪大爆发 10% 没有发生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基因
【解析】解:(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由分析可知: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因为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假设该种群共有100个个体,则XAXA个体数目为42、XAXa个体数目为6、XaXa个体数目为2、XAY个体数目为45、XaY个体数目为5,则Xa的基因频率为═(6+2×2+5)÷(42×2+6×2+2×2+45+5)×100%=10%。
(3)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为50%,自交n代后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故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50%,同理a的基因频率也为50%,因此自交n次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4)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不同,进而导致生物性状多种多样,故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翅膀斑纹存在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突变和基因重组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四倍体西瓜或六倍体普通小麦或寒武纪大爆发
(2)10%
(3)没有发生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基因
1、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地理隔离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种群生物没发生进化。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关系,需要学生记忆并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能力。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学生掌握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24.【答案】(1)种群;
(2)生殖;
(3)基因突变;
(4)有利于;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和形成的知识,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
(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如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
(2)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题干中比目鱼形成不同物种,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形成生殖隔离。
(3)生物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根本变异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
(4)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欧洲人群,桦尺蠖的体色黑色,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A,图中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如图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