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66张ppt)-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页
    还剩5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综合与测试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综合与测试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壕吏,杜甫的创作历程,想一想,有吏夜捉人,赏析1,呼啼怒苦,赏析2,听妇前致词,赏析3,汝家男丁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古诗。邹垚娟3524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重点)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难点)周国年1031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今必有一人,谁应河阳役?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1.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2.老妇向官吏求情,“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3.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怒号( ) 挂罥( ) 塘坳( )俄顷( ) 布衾( ) 恶卧( )丧乱( ) 广厦( ) 大庇( )突兀( ) 辗( ) 车辙( )两骑( ) 敕( ) 叱( )系( ) 三重茅( ) 挂罥(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邹垚娟35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邹垚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高:怒号:三重茅:挂罥:长:沉塘坳:
    多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挂着,挂住。罥,挂结。
    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情景交融:三幅鲜明的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个下落。“卷”“飞”“洒”“挂”“飘”“沉”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无奈的心情。
    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
    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2.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俄顷:漠漠:向昏黑:衾:恶卧:雨脚如麻:丧乱:何由彻:
    抒情: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写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
    3.为什么要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两句诗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邹垚娟3524
    4.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周国年103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及其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思想。
    安得:广厦:庇:寒士:呜呼:突兀:见:吾:
    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5.“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怎么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情怀。邹垚娟3524
    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
    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群童戏谑,诗人叹息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怀,崇高理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做什么用。谋求,需求。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邹垚娟3524
    吝惜不得。得,能够。惜,舍。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江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脸:焦黄色鬓发:灰白十指:乌黑
    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周国年1031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1、《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2、我们知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邹垚娟3524
    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
    夺炭仗势凌人(肖像、动作描写)蛮横冷酷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一节:秋风破屋:环境。展现系列动态,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第二节:群童按茅:现实。茅草对诗人而言关乎生计,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这是激愤之词。 第三节:长夜沾湿:感受。由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邹垚娟3524 第四节:广厦千万间:理想。诗人跳出了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二、《卖炭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价格,或任意掠夺而去……
    三、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刻画了秋风扫叶、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突出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用饱含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愁惨暗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惨暗淡的心境。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拼死拼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一层的心理刻画。卖炭翁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相关课件

    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奖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杜甫其人,知晓大意,品读探究,第一节赏析,第二节赏析,背景链接,“雨脚如麻”,“冷似铁”,第四节赏析,忧国忧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备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叙事讽喻诗,诗歌朗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得意忘形,蛮不讲理,惜不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美版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读好九言句的内部节拍,三分法,译词法,读好七言句的停顿,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难眠,直抒感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