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小明家的新房在装修时,铺贴了某品牌的地板砖,砖面锃亮可鉴。小明通过砖面看到了屋中家具的“倒影”,下列现象与“倒影”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放大的字B.路灯下,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C.梳妆镜前,看到镜中自己的像D.渔民站在船上,看到了水中的鱼
2.如图所示,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观看节目表演时,演员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
3.近视眼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佩戴( )
A.凹透镜B.凸透镜C.面镜D.凸面镜
4.下列光学器件中,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
A.平面镜B.凸面镜C.凹透镜D.凸透镜
5.下列关于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乙B.甲,丁C.丙,乙D.丙,丁
6.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位置放法应该是( )
A.u
7.小花用水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如图)。当用注射器向胶膜内注水,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增加,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蜡烛靠近水凸透镜,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过程模拟的眼睛及该眼睛的矫正方法是( )
A.近视眼 用凸透镜矫正B.远视眼 用凸透镜矫正
C.近视眼 用凹透镜矫正D.远视眼 用凹透镜矫正
8.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鸟巢在水中形成“倒影”
B.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
C.放大镜把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9.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关于像的倒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也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也是倒立的
10.公路交通标志由基板和附着其上的反光膜组成,夜晚它可以反射汽车射来的灯光,使司机看清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的反光膜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中,设计最合理的是( )
A.球形小凹面B.玻璃微珠
C.球形小凸面D.互成直角的小平面
11.2019年西安大唐芙蓉园第七届新春灯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如图所示是一组彩灯的照片,有关照片中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彩灯在水中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B.拍摄照片时相机镜头到彩灯的距离应该大于镜头2倍焦距
C.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我们看到水中的一轮明月比实际的月亮暗是因为光在水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12.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形成原因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B. “皮影”——在幕布上的影子
C.景物在车后视镜的像D.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13.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是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B.用放大镜看地图时,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照像时,被照者远离镜头,照相机拍到的像会变小
D.使用幻灯机时,幻灯片与凸透镜的距离要大于二倍焦距
14.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5.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像。若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观察到(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
16.目前,移动支付已经进入“刷脸时代”,如图,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______(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人脸通过摄像头成一个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与录入信息进行比对,完成支付。
17.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和手机镜头之间的距离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倍焦距。
18.2018年1月31日晚,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悬夜空的迷人景象。有很多天文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欣赏美丽的月食景观。望远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相似;目镜成的是放大的___________(选填“实像”“虚像”)。
19.如图是华华同学利用手电筒改制的投影仪。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用作照明时,取下AB处的胶片,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位置,从DF射出平行光线;作投影仪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然后将套筒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的屏幕上呈现_____的实像。
20.在一个空的透明饮料瓶(瓶身呈圆柱状)内封闭一支铅笔将瓶子横着按入面盆里的水面下,人眼从水面上观察瓶中的铅笔会发现铅笔______(选填“变粗”“变细”或“不变”),此时的成像原理与______成像原理类似(选填“防盗门上的猫眼”、“幻灯机”、“放大镜”或“照相机”)。
三、简答题
21.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2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好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总是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说出二个找不到像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我们人的眼睛的结构图,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请你回答:
(1)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若睫状体这种功能消退,会带来什么后果?
(2)当光线比较强烈时或光线比较暗时,瞳孔分别会怎样调节?
(3)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什么元件?
(4)请你写出一条保护眼睛的措施.
24.王爷爷在看报纸时,不小心把放大镜摔碎了.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让爷爷看报纸.
25.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用硬纸板、一只透镜、半透明纸、剪刀等按照课本的指导做了一个模拟照相机,看到半透明纸上倒立物体的像,小明心里很高兴,可是他要想在半透明纸观察到正立的物体的像,又找来一个小平面镜、利用剩下的硬纸板等材料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请说明他是如何做的.说明做法、结构、使用(提示:参照投影仪成像原理配图说明)
做法:______
结构: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小明通过砖面看到了屋中家具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
A.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放大的字,是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子的形成原因光的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梳妆镜前,看到镜中自己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符合题意;
D.在水中,而渔民在船上,则来自鱼的光线需要从水中射向空气中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就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因为像成在光屏上,所以为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经晶状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3.A
【详解】
近视眼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太强,在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前,要看清物体,则要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使光线延迟会聚,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故选A。
4.D
【详解】
A.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平行光入射、反射的也是平行光,对光没有会聚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凸面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故选A。
6.B
【详解】
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则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物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f故选B。
7.C
【详解】
当用注射器向胶膜内注水,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增加,折光能力越强,水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像成在光屏的前方,将蜡烛靠近水凸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使得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所以此过程模拟的近视眼,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用凹透镜矫正。
故选C。
8.A
【详解】
A.鸟巢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符合题意;
B.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把字“放大”属于凸透镜应用,是光通过凸透镜折射成像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笔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在分界面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
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物镜都是成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再通过它们各自的目镜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它们分别都经过一次倒立的像,再经过一次正立的像,两次成像的结果,使人们最终观察到的都是倒立的像。但是通过显微镜得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像,通过天文望远镜得到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像。
故选D。
10.B
【详解】
由于玻璃微珠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利用这一道理而使交通标志的反光特别明亮,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
A.彩灯在水中的倒影等同于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拍摄照片时相机镜头到彩灯的距离应该大于镜头2倍焦距,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看到水中的一轮明月比实际的月亮暗,是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既要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一部分光进入了水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
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在幕布上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景物在车后视镜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C
【详解】
A.近视眼镜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聚作用,使原本成在视网膜前的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放大镜看地图时,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内,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照像时,被照者远离镜头,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照相机拍到的像会变小,故C符合题意;
D.使用幻灯机时,幻灯片与凸透镜的距离要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A
【详解】
由题意可知,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像,那么这情况下所成的清晰像在光屏前方或者后方;假设这个眼镜片是近视眼镜片,它是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那么把它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这个折射光线经过发散,成像在光屏上,那么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前方,不会是后方,否则发散后,所成的像更往后;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会发散,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前方,发散后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综上所述,假设成立,这个眼镜片是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假设这个眼镜片是远视眼镜片,它是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那么把它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这个折射光线经过会聚,成像在光屏上,那么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后方,不会是前方,否则会聚后,所成的像更往前;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会发散,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后方,发散后,清晰的像更往后,在光屏上是得不到像的,这与题意不符合,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这个镜片不是远视眼镜片;综上所述,该眼镜片是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选A。
15.D
【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物距为15cm,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从中可得,透镜的焦距小于15cm。当将透镜放在20cm刻度线处时,物距为30cm,则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6.人脸 倒立
【详解】
[1]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光照到人脸上,照亮人脸。
[2]人脸距离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人脸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17.音色 凸透镜 大于
【详解】
[1]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智能手机根据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
[2][3]手机的镜头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8.照相机 虚像
【详解】
[1][2]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望远镜物镜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似。望远镜的目镜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似。
19.焦点 右 倒立放大
【详解】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即焦点;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要使灯丝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就要把小灯泡的灯丝置于该凸透镜的焦点处。
[2]要作为幻灯机使用,此时AB处的幻灯片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原来灯泡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一倍焦距,因此要增大AB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向右移动套筒。
[3]幻灯机成像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20.变细 防盗门上的猫眼
【详解】
[1]将空的透明饮料瓶横着按入面盆里的水面下,此时瓶子和水相当干是一个凹透镜,铅笔反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人眼从水面上观察瓶中的铅笔会发现铅笔变细。
[2]防盗门上的猫眼就是凹透镜,幻灯机、放大镜或照相机利用的是凸透镜。
21.透镜放在手指上,透镜逐渐远离手指,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
【解析】
【分析】
①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凸透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凹透镜.
②放大镜法:透镜放在手指上,透镜逐渐远离手指,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③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是墙之间,透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的实像的是凸透镜,不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详解】
可用放大镜法:透镜放在手指上,透镜逐渐远离手指,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
22.见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①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②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③或者因像距太长,而光具座长度有限,所以光屏上找不到像。
23.(1)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若睫状体这种功能消退,将无法调节晶状体的形状,眼睛观看各处景物时视网膜上成像不清晰.(2)当光线比较强烈时瞳孔会收缩;光线比较暗时,瞳孔会扩张.(3)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成像作用.(4)不要长时间用眼,一般在45~60分钟左右,要让眼睛休息10分钟.
【解析】
【详解】
(1)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3)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底片,成像作用.。 (4)①不要长时间用眼,一般在45∼60分钟左右,要让眼睛休息10分钟。②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读书写字。
24.办法:用塑料袋装水制成凸透镜.理由: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作为放大镜来用.
【解析】
【详解】
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凸透镜,所以我们可以:用塑料袋装水制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用此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作为放大镜来用.
25.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1]为了观察到正立物体的像,先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然后利用平面镜反射,使光屏上呈现正立的像,其原理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
[2]其结构为载物台、凸透镜、平面镜以及光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