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备课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长波辐射,太阳短波辐射,最重要,地面长波,太阳辐射,大气上界,大气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大气热量的两个来源
(1)地面增温:大部分⑫___________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⑬___________ 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大气吸收热量的过程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a是到达地球⑭___________ 的太阳辐射。2.b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形成的⑮_______辐射,它属于⑯_____波辐射。
3.c是⑰_________ 辐射,⑱_______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⑲_______辐射方向相反。其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⑳_______作用。◆特别提醒 大气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和选择性的吸收、散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的反射作用。( )
[解析] 黎明和黄昏时分天空仍然明亮是由于散射作用。
(2) 白天多云的天气比晴朗的天气气温低,是因为多云的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
[解析] 云层对太阳光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因此白天多云的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低。
(3) “高处不胜寒”是由于高处空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 )
[解析] 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高空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弱,故“高处不胜寒”。
(4) 大气逆辐射是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解析] 根据大气逆辐射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5)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
[解析] 当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多时,则近地面大气会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更强,故地面温度更高。由此可见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而题干中因果颠倒,故说法错误。
(6)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只在夜晚发生。( )
[解析]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直都有,只是夜晚较明显。
探究主题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活动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而夜晚温度可降到-183°C。
(1) 为什么月球上的气温变化如此剧烈,而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
[答案]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调节昼夜温差。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2) 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 撒哈拉沙漠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1.两个热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2.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关联图的判读
1.理清关联图反映出来的信息(1)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3)大气“透明”(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少),所以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地面。(4)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水汽、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辐射)。(5)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判断关联图中各箭头的含义及地理意义(1)由太阳指向地面的箭头为太阳辐射,通过该过程将太阳辐射转变为地面辐射,将短波辐射转变为长波辐射。(2)由地面指向大气的箭头为地面辐射,通过该过程将地面辐射转变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同时该过程也说明了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3)由大气指向地面的箭头为大气逆辐射,通过该过程,大气将地面辐射的一部分又返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4)由大气指向宇宙空间的箭头为大气辐射。
3.明确大气保温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对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含量越大,对地面辐射吸收的强度越大,大气温度就越高,大气逆辐射就越强。因此天空中的云层和烟雾对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影响较大,如使用烟雾防霜冻即利用了此原理。
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证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减弱了地面辐射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解析]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证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故选A。
2.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主要是为了(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 吸收太阳辐射,提高地温
[解析]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主要是为了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夏季热量充足,不用提高地温,D错。故选C。
探究主题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探究活动 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情境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答案] 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且下降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大气受热三环节的理解。
[答案] “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地暖大气”即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
(2) 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答案] 点燃柴草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等,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一、大气受热原理的应用
1.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分析地理现象时,一般发生在白天的现象要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析,而发生在夜晚的现象要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如果涉及气温的日较差,则要综合以上两方面知识分析。见下表: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盆地:(如四川盆地)
二、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大气保温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1)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2)在果园、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提高瓜果品质。
读图,回答下题。
1. 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解析] 白天多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晚上多云,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皆为阴天时昼夜温差最小,C正确。
谚语“瑞雪兆丰年”是指适时、适量的冬雪对春耕播种以及冬小麦返青都很有利,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降雪是固态降水,常出现在气温低于0°C的地区,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瑞雪兆丰年”这句谚语最有可能创作于( )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长江三角洲D. 珠江三角洲
[解析] 四个地区中,华北平原为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故B正确。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主要种植春小麦,小麦不在地里越冬,A错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C、D错误。故选B。
3. “瑞雪”覆盖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原理是,“瑞雪”( )A. 阻挡了地面辐射B. 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D. 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解析] 覆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导热性差,因此可以有效阻挡地面辐射,故A正确。积雪与削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增强大气逆辐射无关;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会造成土壤温度过低,不能体现“瑞雪”的价值。B、C、D错误。故选A。
1.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 吸收作用B. 反射作用C. 折射作用D. 散射作用
[解析] 光线穿过空气时,波长较短的青蓝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向四周,这些偏离原来传播方向的光线射到我们眼睛里,就是我们看到的蔚蓝色。
下图为不同太阳高度时光线穿过大气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 图中四种光照状况中,太阳辐射被削弱最多的是( )A. aB. bC. cD. d
[解析] d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图1)种植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覆盖,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图2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强①过程、减弱③过程B. 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C. 减弱②过程、减弱①过程D. 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
[解析] 由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可以穿过白膜,从而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但是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够穿越白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结合题干即为减弱了地面辐射。黑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穿透薄膜的光照较少,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4. 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A. 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 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C. 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 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解析] 覆盖的薄膜不管是白色还是黑色,都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膜内土壤湿度,提高膜内温度。垄两侧黑色薄膜由于透光率低,可减弱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垄两侧杂草滋生。
5.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填写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解析] A由太阳指向地面,可以判断为太阳辐射;B由地面指向大气,可以判断为地面辐射;C由大气指向地面,可以判断为大气逆辐射。
(2)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很多,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可知,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解析]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可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从海拔、地形方面分析。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四川盆地地势低,大气厚度大,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此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四川盆地高很多。
(3) 图乙中的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阴天时的昼夜温差小于晴天时的昼夜温差,所以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是②。理由是阴天云层较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晴天低;夜间由于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间的气温较晴天高,故阴天时的昼夜温差更小。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四题。
1. 图中表示太阳辐射的序号是( )A. ①④B. ①②C. ③④D. ②③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故选A。
2. 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序号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解析]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3.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解析]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4.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直接导致( )A. ①减弱B. ②增强C. ③减弱D. ④增强
[解析] 二氧化碳增多会增强大气逆辐射。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 家庭中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吸收( )A. ①B. ②C. ③D. ④
[解析] 家庭中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对应的是①过程,故选A。
6. 我国北方冬季会利用温室大棚种菜,大棚的作用主要是( )A. 减少①的损失B. 减少②的损失C. 减少③的损失D. 减少④的损失
[解析] 我国北方冬季利用温室大棚种菜,大棚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图中②为地面辐射,故选B。
[2021山东威海高一期末] 《齐民要术》:“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7.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 雨天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D.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解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说明雨后空气湿度较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霜,C正确。
8.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其原因是( )①放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烟尘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会过低③放火作煴,说明夜晚的热量直接来自放火④放火作煴,说明夜晚保温与大气逆辐射无关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解析] “煴”指不见火焰的燃烧而产生的许多烟。“烟气”中有尘埃杂质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会过低,①②正确,④错误;“放火作煴”直接释放的热量有限,使地面或大气增加的温度有限,不是“免于霜”的主要原因,③错误。故选A。
9.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辐射,②_______辐射,③_________辐射。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分别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 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作用。
[解析] 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将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_______作用。
[解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 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云量的多少也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影响①到达地面强度的是太阳高度和天气状况。
(5) 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序号)_____;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
[解析] 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 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A. 都是空气B. 都是二氧化碳C. 二氧化碳和空气D. 空气和二氧化碳
[解析] 读图,太阳光照射后,甲管气体吸热快,体积膨胀快,品红溶液向乙管方向移动。两管内气体一定不同,A、B错。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快,体积膨胀快,C对、D错。
11. 实验效果( )A. 阴天比晴天好B. 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C. 早晚比中午好D. 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解析] 实验效果阴天比晴天差,晴天时太阳光照充足,A错。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砂石吸热快,管内升温快,B对。早、晚比中午差,早、晚光照较弱,中午光照强,C错。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差,浓度越高,吸热、保温效果越强,D错。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题。
12. 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 升高,④增强B. 升高,③增强C. 降低,②增强D. 降低,①增强
[解析] 由鸟粪形成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即①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北极地区气温降低,D项正确。
霾是指大量微粒悬浮在空中,使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混浊现象。北京市一度成为霾的高发区。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 发生霾现象时,下列与大气能见度变差有关的是( )A. ①增强B. ②增强C. ③增强D. ④增强
[解析] 发生霾现象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中箭头①)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能见度降低。
14. 霾笼罩时,北京市(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B. 大气逆辐射比无霾时增强C. 气温日较差比无霾时大D. 夜晚地面辐射大幅度增强
[解析] 霾笼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偏高,昼夜温差变小。夜晚地面辐射不会大幅度增强。
[2020山东青岛高一期中] 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俗称“冒白烟”,在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凝华成微小冰晶。为减轻冰雾造成的损失,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保证喜温作物越冬生产。温室前屋面上覆盖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图1示意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图2示意该地日光温室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 一天中,冰雾高峰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不包括( )A. 降温最快B. 相对湿度大C. 气温最低D. 静风
[解析]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昼短夜长,日出较晚。9时前后当地处于日出前后,此时气温最低但降温速度较慢。相对湿度大和静风都是形成冰雾的必要条件。
16. 在冰雾出现当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当地农民掀起草苫的时间为( )A. 9时前后B. 正午前后C. 日落前后D. 子夜前后
[解析] 结合该地区冰雾出现概率可知,正午前后冰雾出现概率最低。此时透射到温室内的光照强,掀起草苫利于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
17. [2020山东淄博高一期中] 为了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同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下面两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安市某年5月14日和5月15日气温统计图。
材料二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 据材料一说明连续两日西安市气温的差异。
[答案] 14日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与14日相比,15日白天气温较低,晚上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
[解析] 结合图例,根据两日气温昼夜变化特点,从昼夜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等方面进行比较。
(2) 运用材料二解释西安市两日气温差异的原因。
[答案] 14日可能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15日可能为多云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①—④分别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西安市两日气温差异的原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占太阳辐射总量47%,大气反射,太阳辐射100%,宇宙空间,大气上界,紫外线,红外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演示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地理实践,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