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
展开一、单选题
1.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场员工佩戴耳罩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
C.道路两旁栽行道树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以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
3.某同学听到室外高亢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便立即判断出谁在唱歌,他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 )
A.振幅B.音调C.音色D.响度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面发声时,鼓面并不振动
B.戴耳塞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呐是利用次声波发现障碍物的
D.通过长管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说明水能传声
5.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B.“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6.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孕妇做“B超”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粉碎病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7.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声;将小锤拿开,音叉仍会响一会,这是因为音叉( )
A.仍然在振动,继续发声B.振动虽然停止,声波仍在传递
C.不振动也能发声D.振动虽然停止,但有回声产生
8.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说话的响度未变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客人听到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9.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利用了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灾难发生时,常常伴有超声波的产生
C.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相同的力吹奏它们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
D.吹哨时,活塞上下推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10.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响度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
B.调节电视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11.“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指的是( )
A.音调高B.响度大C.振幅大D.音色好
12.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对着烛焰。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焰就随着鼓声舞动。这说明( )
A.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B.鼓面振动产生了次声波
C.噪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越用力敲鼓,鼓声的音调越高
1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此实验不能说明(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此实验是探究音调的决定因素
C.此实验是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D.此实验利用了放大的方法
14.人可以依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如图,舞台上利用左右两只扬声器(喇叭)A、B来形成立体声效果,如果从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A强B弱,人会感觉到这个声源在A、C之间某位置,这里人作出判断主要利用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
二、填空题
15.声纹锁在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是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___________;“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16.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可以达到340 m/s。一位学生对着对面的山大喊一声,结果4 s后听到了回声,该同学距离对面的山________m。该方法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17.2020年5月18日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5.0级地震,地震观测站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接收器来测定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的,医院里还会利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18.医院里医生可以用B超仪给病人检查身体,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19.海豚发出的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属于___________声,这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有着广泛的应用:因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_,可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眼镜。
20.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声带的______产生,然后通过______的传播传入同学们耳中的;而老师听到自己的声音,主要还是通过______方式。后排学生提问时,前排学生不用后看,仅凭听声音,根据______就能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向老师提问。
三、简答题
21.如图,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现象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2.摘自“楚天都市报”的文章《嘘,别出声》违章喇叭被贴“封条”.一文中这样写道:昨日,江城各高考点附近,30余辆违章鸣喇叭的机动车驾驶员,所驾车(方向盘上被贴上禁止鸣喇叭的“封条”).
昨日清晨,该市千余名交警上路,将200余块“禁止车辆通行”和“禁止鸣喇叭”的牌摆放在65个考场周边道路,并将考点附近的摊点和违章车辆请走.
通过阅读这篇报道,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解释第一段中括号内字的意思?
(2)你认为报道中的第二段中交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3.夜间,同学们已经进入梦乡,可宿舍附近的舞厅又响起一阵阵乐曲声,几个同学被吵醒后,一个起身关上窗户,一个用被子蒙住了头,另一个起身找老师到舞厅交涉,舞厅立即将音量放小了。这三位同学各采取了什么方法减弱噪声?
24.当你咀嚼脆黄瓜时,你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牙齿的咀嚼声,若你用手把耳朵捂起来,听到的声音会变得更响,为什么用手捂住耳朵后听到的声音会更响?__________________
25.火车开近时,汽笛声的音调升高,声音变尖,开过身旁并向远方开去时,音调又慢慢低下来,为什么说笛声会变调呢?
26.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研制出一种电动保险柜。保险柜的门扉上安有“电子耳”,能听声音,还能把这种声音送给电脑进行识别,保险柜的主人买下它以后,事先对着“电子耳”讲一句暗语,让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比方,主人对它说:“芝麻,芝麻!开门!”电脑便记住了这个暗语,等主人再来时,只要对着电子耳重复这句话,保险柜便能自动打开了。有人担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语怎么办?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谁对电子耳讲暗语,保险柜的大门都不会开。
请回答:
(1)为什么保险柜听到主人的暗语能自动开门,而听到小偷同样的暗语不会开门?
(2)由这个故事你联想到有哪些类似的应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道路两旁栽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A.大会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逐渐降低,减弱声波的反射,故A错误;
B.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故B错误;
C.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故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故C正确;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该同学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音色来判断谁在唱歌。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面发声时,鼓面振动,故A错误;
B.戴耳塞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发现障碍物的,故C错误;
D.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在耳边,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说明水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重锤敲鼓时,鼓面的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
D.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主人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孕妇做“B超”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可以使钟表精细器件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钟表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
ABC.虽然停止敲击音叉,但是音叉仍然在振动,所以声音不会立即停止,音叉仍会响一会,故A正确,BC错误;
D.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8.C
【详解】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家乡的口音,其意思更接近于音色不变,而不是音调,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不敢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A错误;
B.地震、火山、台风、核爆炸等发生时,常常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故B错误;
C.吹瓶时,主要是瓶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柱越短,发声时的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发声时音调越低。故C正确;
D.吹哨时,是其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发声的音调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与振动活塞的快慢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根据音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
B.调节电视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指的是声音的尖锐程度,即声音的高低,故是指音调,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2.A
【详解】
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响小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因为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因此可以看到烛焰就随着鼓声舞动,故A符合题意;
B.鼓声可以听到,故鼓声不属于次声波,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噪声的传播同样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越用力敲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详解】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同一个音叉频率不变,此实验无法探究音调的决定因素,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这是“转换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A
【详解】
声源所产生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发出的声音A强于B,则说明声源与A的距离小于与B的距离,这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受传播距离的影响,传播距离越大,响度越小,所以此处人是据响度作出判断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音色 人耳处
【详解】
[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
[2]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6.680 不能
【详解】
[1]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340m/s,声音发出去再返回来的时间t=4s,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该同学距离对面山的距离为
s===680m
[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该方法不能用来测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17.次声波 能量
【详解】
[1]地震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的发生,所以地震观测站是利用次声波接收器来测定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
[2]声波具有能量,医院里利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8.信息
【详解】
医生可以用B超仪给病人检查身体,B超仪发出超声波经人体器官反射,B超仪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形成“像”,医生获得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19.超 能量
【详解】
[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人耳听不到。
[2]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可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眼镜。
20.振动 空气 骨传导 音色
【详解】
[1][2]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3]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此自己的声音主要通过骨传导将声音传给大脑。
[4]不同物体发声时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分辨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依靠音色。
21.见解析
【解析】
【详解】
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这是因为扬声器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声音具有能量。
22.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交警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噪声对高考的学生答题造成影响
【分析】
高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即没有噪声的环境,因此从减弱噪声来考虑解决此题.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详解】
(1)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方向盘上贴上禁止鸣笛的封条,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高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考场周边道路摆放禁止鸣笛的标志牌,并将考点附近的摊点和违章车辆请走,都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为考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
23.见解析
【详解】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人耳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减弱。三位同学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关窗户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用被子蒙住头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到舞厅交涉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4.咀嚼脆黄瓜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听到的声音会变得更响,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骨骼传播的,骨传导传声效果比空气效果好,因此用手把耳朵捂起来,这声音反会变得更响。
【解析】
【分析】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还要快一些,传播效果也要好一些。
【详解】
当你咀嚼脆黄瓜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听到的声音会变得更响,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骨骼传播的,骨传导传声效果比空气效果好。
25.根据多普勒效应得知,当物体振动频率不变时,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音调越低,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音调越高;当有人站在火车轨道旁,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距离越来越近,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高,频率越来越大;而当正在鸣笛的高速火车离他而去,距离越来越远,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低,频率越来越小.
【分析】
当火车向你驶来的时候,笛的音调变高;当火车离开你向远处驶去时,音调在降低,但若你是坐在火车上,所听到的笛声的音调却始终一样,也就是说实际上笛的频率并没有改变,只是当听者和声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听者感觉到频率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详解】
根据多普勒效应得知,当物体振动频率不变时,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音调越低,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音调越高;当有人站在火车轨道旁,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距离越来越近,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高,频率越来越大;而当正在鸣笛的高速火车离他而去,距离越来越远,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低,频率越来越小.
26.(1)小偷和保险柜主人的音色不同
(2)银行的储蓄卡;智能门等(合理就行)
【解析】试题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和不同人的声音.
(1)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电子耳如同人耳一样,能根据小偷和保险柜主人的音色不同来区分小偷和主人.
(2)类似的应用有:银行的储蓄卡;智能门等.
考点:音色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