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2121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2.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3.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学重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难点: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认知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杜甫的古诗《忆惜》
忆惜开元全剩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1)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2)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唐景象?
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两遍,知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3.教师帮助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预习成果展示
1.大屏幕出示课前预习内容,给学生2—3分钟,根据课前导学内容阅读教材内容和同桌交流。
2.教师随机提问,基本上要求每小组B2或B3学生回答课前预习问题。如回答不上,则由B1或A3同学补充完整。
3.学生展示后,教师针对预习情况小结或提出要求,再给学生1—3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检测。
三、课堂学习研讨
完成学案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本P8-9的相关内容说说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3)小组讨论: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1.定向: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学教练案的内容,结合课本内容,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2.独学:独立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在课本上完成勾画并标注,学习完成后,告诉学科组长。
3.对学:依据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问题,两人一小组相互交流,一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二看不理解的地方是否相互之间可以解决。(教师只引导学生各环节的过度,而不参与讨论,仍然紧盯各组同学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
4.群学:针对学习中难以完成的问题,组内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形成共识,重点是帮助C类同学理清问题,代表组内同学进行展示。
5.展示反馈及课堂小结和评价:由每小组B2和B3学生进行展示。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
6.整理练案:学生将部分内容迅速准确地整理到学案上。
四、当堂训练检测
1.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将课本合起来,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测,以便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2.有每一小组B2、B3学生进行展示自主练习结果,若有错误,其他小组的同类学生补充,同时教师将相关知识点再次强调。
3.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化理解记忆。
五、反馈小结升华
一方面教师小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全班同学整堂课表现加以汇总,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另一方面,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加以小结。
六、新课预习指导
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用双色笔将课文重点内容加以圈点勾画。
3.完成学教练案自主预习内容的填写并理解记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