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307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全册综合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木叶”,这是什么,“树”与“木”的形象,“树”的形象,“树叶”的形象,“木”的形象,“黄叶”的形象,“木叶”的形象,“落木”的形象,意象有意之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
在古典诗歌中,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说“木叶”》这篇文章,一起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同一片树叶不同的表达,到了诗歌的艺术世界究竟会有怎样的意味呢?
绿色、湿润、枝繁叶茂。树与叶的颜色相近,树与叶都会带给我们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由于“树”与“叶”形象是比较一致的,所以古典诗歌中, 很少用“树叶”, “树叶”一般简称为“树”或者“叶”。
“树”和“叶”所描绘的画面往往是生机盎然的,其暗示了诗人愉悦的情感体验。
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木” 容易让我们想起了树干;“木”还会暗示它的颜色性——微黄和干燥。 说起“木”,我们很少会想到“叶”,因为“叶”原本不是木质的,“叶”是绵密、湿润的, “叶”会带给我们浓阴的联想,与“木”的疏朗形象完全不同。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在那蒙蒙的雨中,“黄叶”虽然具有“木”微黄的颜色,却完全没有“木”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而“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微黄、干燥的叶子飘零而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缘故,也是众多诗人钟爱它的缘故。
所以“木叶”它带来的是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常用于表达秋风萧瑟时的离情别绪。
而杜甫“落木”的形象完全去掉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画面就更显空阔了,其所暗示的情感比“木叶”这一意象更为悲凉!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圆月升起,表达月夜的怀远之情。
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因江流而月涌,描绘了雄浑壮丽画面。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借月缺表达与情人分别后的孤寂、惆怅。
②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描写了月照溪水的情景,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好像原来月亮是有声的,“冷月无声” 写尽扬州城的寂静与荒芜。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画面。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写出了“江” 之壮阔与川流不息,与落叶“萧萧” 之悲凉构成了悲壮的画面。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愁苦。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写出了忽闻情郎歌声的喜悦心情。
⑤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清澈、曲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描绘出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在诗歌的艺术世界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木叶”与“树叶”,“明月”与“冷月”,“大江”与“清江”都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诗歌的领域,其艺术效果几乎是“一字千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理解性默写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劝学》,《师说》,《赤壁赋》,《琵琶行》,《蜀道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全册综合授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离骚》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蜀道难》理解性默写,《蜀相》理解性默写,《望海潮》理解性默写,《扬州慢》理解性默写,《陈情表》理解性默写,《客至》理解性默写,《登快阁》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全册综合课文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鉴赏,比较内容情感,课后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