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学设计
展开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查阅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看图诵诗,激趣导入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篇章页,引导:观察图画,说说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2)引读诗句:滔滔江水,流长邈远;重重青山,若有若无。这便是——
学生齐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明确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美丽多姿的画卷。我们学习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感受自然之美。
2.课题导入。
(1)课件出示诗句。
课件出示: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2)学生齐读。猜一猜:这几句诗是写什么的?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观潮》,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读“资料袋”,了解“潮”。
①出示课后“资料袋”,指名读。
②教师补充介绍: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通过吟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句导入课题,为后面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做好准备;结合“资料袋”介绍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
第一组:屹立 昂首
第二组:顿时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第三组:霎时 余波
(1)指名认读词语,相机正音。“屹”读yì,“鼎、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
(2)同桌交流,自主识记。
(3)重点指导。
动作演示:屹立、昂首。
归类识记:顿时、霎时。
看图识记:鼎、沸。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2)梳理写作顺序:说一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3)梳理句子: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指名读,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4)再读前面的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写的是潮来前,第二组写的是潮来时,第三组写的是潮去后)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课堂上进行字词预习检查,只对难字进行指导。词语分组出示是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板块三 了解大潮,领略奇观
1.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指名说,相机理解词语:自古以来、天下奇观。(出示第1自然段)
(3)齐读。
(4)小结:这段话概括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过渡:我们先来领略一下潮来前的奇观。
2.学习“潮来前”,领略“潮之奇”。
语文要素
(1)想画面: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②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
(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
(3)讲体会:读了描写观潮者的语句,你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
(5)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设疑承接前面的导入,自然地进入第1自然段的学习,再通过抓重点句子来想象画面。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的奇观。
板块四 观察比较,学写汉字
1.读字组词。
(1)课件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汉字。
(2)指名读。注意“堤”“阔”“滚”的读音。
2.观察字形,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如“顿”“逐”。
3.观察结构,分类指导书写。
(1)引导观察并分类。
课件出示:
左右结构:潮、据、堤、盼、滚、顿、渐、堵、犹 上下结构:崩、震、霎、余
半包围结构:阔、逐
(2)分类指导书写。
①教师分类范写,提示书写要点。“据、提、盼、滚、堵、犹”左窄右宽;“崩、震、霎”上扁下大,注意上下部分要写紧凑。
②学生临摹练习。
③互评再练习。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写字训练,已经会观察字形结构,并掌握了一定的书写规律与方法,采取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读词语。
课件出示: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词语。
(3)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来啦!读了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说画面。
(1)指名交流。
(2)过渡: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
【设计意图】这组词语的出示,一是巩固新词,二是借助词语想象画面。这组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板块二 想象画面,感受奇观
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
(1)引导发现描写顺序。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是怎样过来的?请圈出表示方位变化的词。
②填空。
课件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 )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很快地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白浪形成一堵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③交流: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④小结: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景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板书:远——近)
(2)教师范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
(3)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语文要素
(4)品读重点语句,倾听声音。
课件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你听过闷雷声吗?潮来时首先传来的声音就好像闷雷滚动。
②理解“山崩地裂”,想象声势。
③课件播放音频:潮来时的声音。
④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指名读——齐读)
(5)品读重点语句,观察样子。
课件出示: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浪潮)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浪潮是怎样变化的?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名交流)
引导:“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怎样的情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情景?
③观看视频。
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④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样子,读出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小结:课文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板书:声音 样子)
2.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
(1)想画面:自由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头西去的情景。(指名读,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2)说画面: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
(3)指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
(4)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反复读之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描写顺序、修辞手法,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板块三 借助诗歌,感受奇观
1.读《浪淘沙》(其七),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交流。
预设:写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吼”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3)学生齐读全诗。
(4)找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语句。
(5)师生合作朗读。教师分行读诗,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2.搭支架,背诵第3~4自然段。
(1)看关键词背诵。
第3自然段:传来隆隆的响声→江面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2)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诵。
那条白线__________。再近些,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
(3)全班一齐背诵。
板块四 内化语言,迁移运用
1.小组活动:我来做导游。
(1)教师倡议: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做一次小导游吧,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2)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我来做导游”活动建议:
●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中,任选一部分介绍。
●介绍时可以用文中的语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运用相关资料。
●介绍时语言要符合导游这一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仿照第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课内指导,课后完成)
提示: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变化过程,可以写这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如,月亮出现在天空中;蒲公英渐渐飞远;小猫听到动静……
【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环节都是为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来做导游”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激发热爱自然奇观的情感;仿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书面表达的实践,适时地将阅读中习得的某种写作方法进行练习运用,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逐渐增强。
【板书设计】
1 观 潮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第3~4自然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壮丽奇特的景观。
1.以读贯穿,想象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将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注重落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一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在大量的读、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钱塘江大潮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想象感悟,促进表达。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让学生用一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及习得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表达能力。本课教学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比如:在教学导入时,教师绘声绘色地吟诵古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借助诗歌,感受奇观”这一板块中,又再次读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找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语句。再比如:读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创设情境说画面;读印象深刻的语句想象画面,描述画面等,始终围绕“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目标进行。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后表达,不断内化语言,促进表达。最后的环节“内化语言,迁移运用”中,“我来做导游”有了前面的想象表达作为基础,这里的语言综合实践应该会水到渠成。仿写练习将文中习得的写法及时迁移运用,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语言积累
◎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背诵课文中指定的段落;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阅读理解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口头表达
◎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书面表达
◎能仿照《走月亮》的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能用“霎时”“顿时”这类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精品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 观潮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观潮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