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形象题测试含解析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形象题测试含解析第1页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形象题测试含解析第2页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形象题测试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形象题测试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形象题测试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19·江西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日 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
    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一倍。什么颜色的都有。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高教授是个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人。他除了科学,没有任何娱乐嗜好。可他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
    大家都知道:他的花绝不送人。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质量就提高了不少。他家的饭桌上常见荤腥。高教授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那是您不知道抗战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中文系主任,当代散文大师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他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粗毛氆氇一口钟穿在身上御寒。有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因家累过重,只能到中学去兼课。高教授卖花,皆无非议。
    大家对这片剑兰增加了一层新的看法,更不敢碰这些花了。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他的花圃,蔡德惠。他一毕业,就当了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门对门。他俩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个非常用功的学生。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联大学生的家大都在沦陷区。教育部每月发一点生活费。大部分学生在外面找个职业,对付着过日子。像蔡德惠这样没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联大男生大多数不衫不履,邋里邋遢。蔡德惠的衣服倒是一直比较干净整齐的。他四五年来没有添置过什么衣服,——除了鞋袜。他的衣服都自己洗,换洗得很勤。后来一些同学在回忆起蔡德惠时,总是想到蔡德惠在新校舍井边洗衣裳,见熟同学走过就微微一笑。衬衫的肩头穿破了,缝好了依然是件完整的衬衫。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三,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门很枯燥的学问。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材生。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
    高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蔡德惠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但真正使高教授对他产生较深印象,是在他当了助教后。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他已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
    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但并不孤僻。他的杭高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来坐坐。同住一屋的外系同学,也有时来。有人问他要两片木蝴蝶标本夹在书里当书签,他会欣然奉送。
    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日规。蔡德惠自己做的。他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点生活情趣。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不过凡熟悉蔡德惠的人,总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人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
    蔡德惠病了。不久,死了。死于肺结核。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
    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
    高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这天是星期六。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
    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结尾一段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情节,且传达出斯人已逝、精神尚存的意蕴。
    B.文中两处写到高教授家汽锅鸡的“香”味。第一次重在写教授“卖花”后家里生活得以改善,香气里有种暂时摆脱困窘的喜悦;第二次重在引出高教授对蔡德惠死的悲痛与愧疚。
    C.原文中用了较多篇幅写联大师生生活窘迫,为了生计大都挤时间去兼职。这样写主要是用来证明高教授“卖花”无可非议。
    D.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因贫困而死有种“斯人也有斯疾也”的痛心,同时也表现出他的自责,觉得自己未能尽力帮助蔡德惠。
    解析:选C C项,解读不全面,除了用来证明高教授“卖花”无可非议,也是对故事发生背景的铺垫,还突出了蔡德惠的勤奋好学、对学问酷爱的程度,让读者思考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作的两种选择。
    2.(分析形象作用)概括蔡德惠这一形象特点,并指出其命运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西南联大时期教师的清苦,思考作者塑造蔡德惠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案:①热爱生活,俭朴却有情趣。②酷爱学问,乐在其中。③真诚友善,行事低调。④结局令人反思。真正的学问家耐得住寂寞,却扛不住清贫;自身要学会调节,社会应给予关注。
    3.(分析物象作用)小说中的“剑兰”,作者落笔很不一般,请指出这样写“剑兰”的作用。(6分)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从人物、结构情节、环境、主旨等多角度思考。如环境方面:由“养”到“卖”,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情节方面:写高教授“养花”“卖花”,允许他人“看花”,进而引出蔡德惠,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答案:①由“养”到“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展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②引出高教授,又引出蔡德惠,教授“养花”与蔡德惠“做日规”在情节上相映照,使结构更为严谨。③“剑兰”既是高、蔡师生情谊的纽带,又表现了人物共同的生活情趣。④“剑兰”是高教授处理困境的一种凭借,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符号,是美好的象征,更是才德的化身。高教授以“剑兰”平衡贫困的方式与蔡德惠坚守清贫的结果形成的反差,引人思考,深化了主题。
    二、(2019·兰州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大 师
    于 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睛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伸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束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街的另一头,黑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解析:选C C项,“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错误,由原文“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可知是“我”。
    5.(概括人物形象)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6分)
    解析:此题变相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文中的“大师”代表一类人,在文中找到其具体的行事方式,然后概括性格特征即可。
    答案:①指看似傲慢、超然物外,实则不守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喧哗的大街上,“他”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听不见车流的嘈杂,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实则语焉不详、没有水平的人。在会议中,“他”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浪费时间。
    6.(分析形象描写手法)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描写人物的词句,体会描写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具体描述,然后根据文意“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分析真正的意图:写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
    答案:①用即将“抽风”、仿佛“抽风”写“他”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置身度外形成反差,突出“他”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②用提不起来的“深井的水”写“他”发言的吃力的样子,与“他”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表现“他”的真实水平。③在反差中,表面在写“大师”的真实样子,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
    第二练 关注手法,认识人物——形象题
    一、(2019·福建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看 座
    相裕亭
    盐河入海口的河汊子里,随处可见那样一块块貌似水中浮萍一样的荒岛。它是上游洪峰携带泥沙在此堆积而成。有的岛屿,是河水改道后,裸露出的河床自然形成的。它们凸显在汤汤的河水或潺潺的溪流当中,上面长满了翠生生的蒲草与芦苇。远看,恰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白茫茫的河面上。偶尔,还可以看到那些岛屿上,长出一两棵不知名的小树,孤芳自赏地矗立在小岛的芦苇丛里,给盐河里觅食鱼虾的水鸟,营造出难得的栖息场所。
    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
    当时,汪福以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可等他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儿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
    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
    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
    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
    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
    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
    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芫荽、菠菜和过冬的小麦。期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小,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增大。
    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后期,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
    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
    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
    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
    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的门槛儿。
    大太太身边的小丫环,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
    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他先把所送的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有一回,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他还是卑卑嗦嗦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小椅子。
    那时候,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
    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小椅子,坐上了。
    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
    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
    就此,汪福断了财路。
    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又自然地引出下文情节。
    B.小说正面刻画沈万吉的笔墨不多,但“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一句展现了他对底层人物的同情。
    C.小说结尾“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一句似问非问,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小说语言平实,没有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将极具时代特色的各色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解析:选B 通过汪福见沈万吉一系列的行为以及后来大太太将小岛收回的结局,其实可以看出这是沈万吉一时的施舍而已,说不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2.(概括形象特点)小说主人公汪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分析作品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以及作者对人物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如汪福见到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的时候一系列的动作、心理、语言,表现了他地位卑微、胆怯;见大太太时总是蹲着,表现他的谨慎;对于沈老爷赐给他的小岛,他开荒种菜,并把最新鲜、最好的菜先送给沈家,可见其勤劳善良。据此概括分析即可。
    答案:①地位卑微。在初次见到沈家的老太爷时“立马慌了手脚”“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心里越发紧张了”等。②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劳动将小岛打理得红红火火,每次有了收获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③小心谨慎。“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他还是卑卑嗦嗦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
    3.(分析物象作用)小说三次写到了那把“小椅子”,“小椅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小椅子是沈家身份地位的象征。汪福对小椅子的敬畏实际上是对沈家权势的恐惧。这一物象,很好地陪衬了汪福的形象,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①“椅子”在小说中是身份的象征,生动地展现了小说中人物关系。丫环搬来椅子,只是出于礼节,汪福不坐这把椅子是出于自己的身份。②“椅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通过看座不敢坐到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小椅子坐上了,展现出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思考。③“椅子”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椅子”生动地表现出了社会底层人的卑微与屈辱的命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2019·江西赣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刘 帆
    从抗战纪念城参观回来,8 岁的我问兵:“你上过前线吗?”
    “这话也问,笑掉大牙!”
    “你就回答我,上还是没上?”
    “好样的!”兵,不急,坐在青石板上,招呼我:“想听,就坐。”
    “不坐!你快讲! ”
    “行,你小子不去当兵,真是可惜了。”兵说道,“我们家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世家。”
    当然也是提着脑壳干革命的世家……
    湘水拍打河岸,兵望着远方出神。
    1944 年,鬼子打到我们这里。枪炮声噼噼啪啪,火光就像现在的落霞一样红。爷爷接到命令,天黑之前必须赶到茶山坳。爷爷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那里。接防阵地上只剩下一个士兵,他狠狠地指着对面:“狗日的鬼子,不停地进攻,兄弟,你多个心眼,对他们,开火,开火!千万不要心慈手软!”
    爷爷听了,连忙应允:“放心,我这杆枪,专打鬼子!”
    爷爷在枪林弹雨中像一团烈火,专等冲锋的鬼子向前,然后,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他说神枪手点射,就是一搭又一搭地送鬼子上路。
    三十三年冬,父亲十三岁。爷爷回家对奶奶说,要英杰快快长大,要奶奶好生带大孩子。
    “爷爷后来呢?”
    兵说爷爷开拔,去了哪里打仗也不知道。后来,来了一个人,他自称是爷爷的战友,他说爷爷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
    奶奶一听,急了,跺着脚一连串地说要去寻找爷爷……
    爷爷的战友对奶奶说,爷爷是好样的,茶山坳他杀死了几十个鬼子,是英雄。这样行不?
    让孩子认我做义父,来人对奶奶说。将来孩子明白我手里的东西,就知道他的父亲去了哪里。
    孩子我带走,如果你实在不同意,我就将东西郑重交给你。说着,来人就脱下身上的军服,将兜里的东西递给奶奶。
    奶奶接住,对来人说孩子他爸嘱托我好生带大孩子,不管他在哪里打仗,孩子不能带走,孩子是我心头的肉。你不知道,孩子两岁时差点夭折,他爸长年在外,孩子的爷爷悲痛了几个月,托人写信逼迫孩子他爸才回家半个多月。奶奶说起这些,眼泪马上不争气地流淌出来。来人严肃地说,嫂子不要悲伤,五年后,我再来,我答应过明伦兄,等孩子长大后,带他去部队。
    奶奶无言地点头,答应了来人。
    来人腿长,迈开了又合拢,敬了军礼,又对奶奶鞠躬才走。奶奶说,来人身手矫健,再三告诫不要让保长知道了,最后一步步警惕地远离村子。那时就有一种预感,感觉孩子他爸和他一样,越来越远。那些云啊树啊山啊,直直地在眼里模糊,然后消失,等到实在望不到的时候,奶奶紧闭房门,抱着父亲号啕大哭,真想一把锁锁好屋子这扇门。
    太爷爷知道后,又急又气,特别是听到儿媳妇的哭声后,对儿子大骂,言语犀利。不知什么原因,奶奶竟然不哭了。
    奶奶说,明伦是好样的,我答应他想方设法好生养大英杰。
    年后,鬼子投降了,明伦没有回来,转眼又过了四年,其间发生了数次战斗。有一天县里采用公历 1949 年。之后村里人都忙土改忙生产。就在全家焦急盼望的时候,五年前来过的明伦的战友又来了。他给奶奶一张盖有鲜红大印的“烈属证”,同时,他说要带明伦的儿子英杰走。
    他说要带到部队入伍,实现明伦生前的嘱托。
    奶奶号啕痛哭,之后说,为了新中国,明伦的血流进了土地,但并未流完,他的血还在英杰身上。
    父亲随着来人到了部队,参军,1952 年到了朝鲜战场。
    之后就有了我,1979 年 2 月,我所在的东线部队在北越的高平至谅山段攻击敌人。
    兵说着,潸然泪下。
    兵哽咽着:“哪一次,我们不是上最前线?”
    原来兵的爷爷,他的名字刻在抗战纪念城的碑上。
    兵说,衡州保卫战后,爷爷接受党的秘密指示,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准备去延安,在湘鄂赣一带遭到国军围剿,不幸遇难……
    “爷爷的战友给奶奶带了什么东西?”
    兵坐在湘江边,望着远处说:“你真想知道吗?”
    “是。”
    “那是一颗红五角星,奶奶给了父亲,父亲给了我。”兵缓缓道出。
    十年后再去寻找兵的时候,兵已经不在了。而我头上,也戴上了五角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9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出爷爷对日本鬼子的满腔仇恨,揭示了战斗的紧张激烈。
    B.文中“预感”一词,写出了奶奶担心保长会知道来人的事情,以及感觉爷爷将离自己越来越远再也不回来的害怕心理。
    C.文中多处故意不点明来人给奶奶带来的东西是什么,既设置悬念,又为后来父亲随爷爷的战友到了部队埋下了伏笔。
    D.红五角星是革命精神的象征,也是理解“兵”的故事的关键。它跨越时空,见证了一个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解析:选B B项,“担心保长会知道来人的事情”错,应是奶奶猜测爷爷可能会牺牲。
    5.(分析形象作用)“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我”的作用,可以从故事的见证人、参与者角度看,思考推动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从线索角度看,思考串联情节的作用;也可以从小说的真实性和利于抒情的角度看,“我”被革命感染进而投身革命,起到激励读者的作用。
    答案:①线索:是小说故事的引发者和串联者,贯穿全文。②推动情节:“我”是故事发展的参与者,由于“我”的不断发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主题:“我”受“兵”一家三代人革命精神的感召,最后也戴上了五角星,深化了革命精神激励人的主题。
    6.(分析形象描写手法)小说题目是“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爷爷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法。从小说的故事情节看,“爷爷”是兵群像中的一个,“兵”是给“我”讲述故事的人,讲述的也是“兵”的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是铭记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因此“兵”有丰富的意蕴。
    答案:①题目中的“兵”,表面上指主人公“兵”,实际上指小说中的兵群像,而爷爷是兵群像中的一个。②小说中“爷爷”的故事,是所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缩影;正因为有了他的经历,才使“爸爸”和“兵”走上了革命道路。③小说重点写“爷爷”的故事,强调了革命先辈精神的引领作用,突显了革命精神永不灭、红色基因代代传的主题。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形象题”跟踪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形象题”跟踪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3任务2小说作用分析题 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3任务2小说作用分析题 含解析,共6页。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情节题测试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3小说 情节题测试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