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展开《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教材分析
1.本课主题
本课的主题是“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等史事,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材内容
(1)主干内容
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外局势,意在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开眼看世界,讲述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解和介绍西方,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围绕两次鸦片战争,三个子目之间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第一子目建构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情境,第二子目建立关于两次战争的史实认知;第三子目体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的危害;学思之窗1则,揭示英国侵略的不正义性和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思考点1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必然性;历史纵横2则,一则为“亚罗号事件”用史实来解释“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一则为“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的情况;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正义性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史实。
3.核心知识概念
本课涉及到的概念众多,如果按照概念的范围大小和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内容:
第一层次(主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层次(重大史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层次(具体史事):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传教权、内河航行权、《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师夷长技以制夷。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本课主题,统摄整个概念体系,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三层次概念中的具体史事是对前两个层次概念的具体内涵或表现的解读。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体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对该体系进行整体的把握,并选取其中部分概念进行深入解读,以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教学立意
1.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教学目标:考虑到初中历史教材已有两课介绍了两次鸦片战争,加上高一学生本身历史思维活跃但是缺乏一定的理性和深度,建议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分层目标。
第一层次是史事了解与分析,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基本史事,并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后签订条约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第二层次是在史事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地图等学习资料,思考和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历史必然性,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下理解西方国家对华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通过对于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和影响的综合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辩证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三、教学流程
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时间线索均较为清晰,因此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可以利用两次鸦片战争的史事作为中心,从战争爆发的背景、进程和影响等角度展开教学。
1.导入:情境建构导入新课——以罂粟花作为导入
利用罂粟花的美丽和鸦片的邪恶,形成认识上的冲击,建构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情境,进而过渡到对于鸦片战争的学习之中。
2.新兴的西方与老旧的中国——鸦片战争的国内外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世界形势是本课的重点问题。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信息并结合政治、经济史实,认识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的必然结果。
然后利用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多角度对比,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当时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特殊地位、鸦片输入对于中国的影响、禁烟运动的正义性等方面入手完整认识虎门销烟。
3.悲壮的抵抗和无奈的结局——两次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影响
鸦片战争的历史进程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有过较为详尽的学习,因此,建议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简单介绍即可,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清朝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列强侵略的具体史事,从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战败的原因,与前述背景部分的学习相呼应。
本部分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是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史料分析来呈现,也可以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具体解读来实现。在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进程和结果后,建议教师综合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西方列强为满足自身利益的非正义侵略战争,以实现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4.开眼看世界——西方冲击下中国的变化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的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了解西方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于近世巨变冲击之下的反应。建议教师在简单介绍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表现基础上,以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分析“师夷长技”的内容、背景和影响,认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所具有的时代特点、进步性与局限性,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字词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开始有了世界概念,萌发了学习西方的要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所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产生了影响深远。对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是本课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建议教师设计思考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不同角度,辩证分析和认识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发展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认知水平。
5.学习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即时反馈和落实性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性反馈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小组活动、课堂表现观察等,如对于鸦片战争历史背景的理解可以设计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观察分析,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并进行调整;落实性反馈建议教师可以选择一定难度的选择题或史料分析类题目以测试、练习或课后作业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测。
6.课后延伸——走进历史,涵养情怀
结合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建议教师利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查阅网上资料,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故事,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例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或历史故事新编。
小结
本课教学着重讲述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略去两次鸦片战争的进程,重点分析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并以“开眼看世界”体现先进中国人对于战争和国家走向的反思。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思考、观点争鸣等不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新的收获,并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及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探寻之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立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新课,教学意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