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设计思路】
前段时间通过唐诗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已经形成了这首诗“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的思路,本课内容为宋词,学生对词的学习虽有所接触,但未形成固有的学习模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词学习重点也在于诵读,所以要结合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音美,景美,情美。学生只有掌握了本词的基本内容,才能顺理成章地体悟情感,鉴赏表达技巧,所以仍采用这首词“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的思路,在掌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启示学生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切感受以及对词的突出艺术技巧进行鉴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有感情地吟诵本词。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品味语言,梳理信息,表达交流。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领悟词人寄寓其中的情怀,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学习词中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不禁对杭州的美景产生了神往之情,遂起南侵之意,于是在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景色非常美,影响非常大。(板书课题)
(二)回顾和梳理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②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③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阳刚之美)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阴柔之美)
(三)明确鉴赏词的三步曲:
写什么:译通字面、展开想象、抓住意象、描绘意境
为何写:知人论世、析明情感
怎么写:定准手法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写)
①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年轻时又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中,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②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所以这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赏识和推荐。
干谒诗(词)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词),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五)朗诵、理解本词内容
①欣赏配图朗读,把握朗读技巧。
②拼音积累
参差( ) 绕堤沙( ) 天堑 ( ) 珠玑( )
罗绮( ) 重( ) 湖叠巘( ) 竞豪奢( )
羌管 ( ) 钓叟 ( ) 千骑( )
③学生朗读
④字词疏通
烟柳: 画桥: 风帘: 翠幕:
珠玑: 三秋: 弄: 吟赏烟霞:
⑤译通字面、展开想象
(六)合作探究
1、写什么
①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杭州面貌的?突出了杭州什么特点?
上片:
地理位置、社会条件、历史悠久 ------总
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市井景观 ------分
美丽、繁华、富饶
下片:
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
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
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
祝愿官员(歌颂地方官的政绩):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②词的下阕通过哪些意象或词语描写了哪几幅图画?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惊叹、赞美、艳羡
民生安乐之美
美丽、富庶、安定、祥和
2、为何写
析明情感
通过描写壮美的杭州大都会及其悠闲的富足生活,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并祝愿他升官。也借此展现了自己的文采才华,暗示求荐之志。
3、怎么写
定准手法:
本词有何艺术手法?
比喻、夸张、善用数词、动静结合、视听觉结合、互文、白描、铺陈、
点染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
合作交流: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具体描述了钱塘怎样的景象?
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七)拓展延伸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什么情感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虽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关,表达了留春之意下。“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或图画将它描绘出来?
3、累有关描写西湖、钱塘江的诗词。
八、板书设计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美丽、富庶、安定、祥和
民生安乐之美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学设计,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