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展开1.通过数据的收集和计算,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长与宽的比。
2.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计算、比较等实践过程,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增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
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和树叶形状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作业纸、计算器、尺、各种树叶。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看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树叶(柳树叶,香樟树叶,枇杷树叶,枫树叶,槐树叶,桑树叶,银杏树叶),让学生说一说树叶的名称。
出示柳树叶和香樟树叶
问: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种树叶的特点。
揭示树叶的长与宽。
多媒体出示柳树叶,揭示树叶的长和树叶的宽的概念。
出示一片树叶让学生到讲台前指一指树叶的长和宽。
4.排一排树叶
师:你能根据黑板上这些树叶的特点,尝试将它们排一排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树叶入手,建立学生对于树叶的初步印象,知道树叶的形状各异,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初步感知树叶的长与宽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研究长与宽的比值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探索实践
1.商讨研究方案
师引导:想知道树叶的长与宽与其形状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
指出: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
2.分组活动
多媒体出示任务:
任务一:每组测量同一种树的树叶,组长负责分工。
任务二:每人测量一片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每片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并填入记录单。
任务三:将测量计算的结果与树叶的形状对照,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分小组活动。
3.汇报分析小组测量数据。
第一次:分析一个小组的原始数据,感受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比值接近。
第二次:分析两个以上小组的原始数据,得出: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
引导:用平均数来表示树叶的比,每组计算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平均数并记录。
第三次:分析比较部分小组的平均数,得出: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
(设计意图:设计三个任务,任务的难度层层递进,每组安排同一种树叶,便于学生发现同一种树叶的比值接近这个特征,让学生在测量,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树叶的形状与比值之间的联系。)
4.重新排列发现规律
师:现在你能按比值从小到大重新排列黑板上的树叶吗?
学生到黑板上重新排列。
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树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5.拓展延伸
将树叶抽象为图形,进一步探索规律:
(1)将柳树叶抽象成等长等宽的长方形,继续想象如果长和宽的比值越来越大,会变成什么?
介绍南京市树松针。
问:你知道为什么叫松针而不叫松叶?
如果长和宽的比值是1时,就变成了什么图形?
哪种树叶形状接近正方形?
如果长和宽的比值越来越小,会变成什么图形?哪种树叶的形状和它接近呢?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树叶抽象成数学中的图形,让学生经历由“形”到“图”的过程,感受“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在数据逐渐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图形也在随之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回顾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树叶中的比。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探索的?你有哪些收获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共2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实际应用,回顾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