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备课课件ppt
展开1.积累重点词语,掌握重点句式。2.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仁”即“爱人”。他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30岁前,位卑而有志于学。②30—50岁,欲仕不能。③50—55岁,在鲁从政。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的意思是编纂,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篇。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吾( ) 说( ) 愠 ( ) 逾( ) 曾( ) 罔 ( )殆( ) 箪( ) 论语( ) 三省( ) 笃志( ) 曲肱( )如斯夫( ) 传不习乎( )
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学习方法 第二句:学习乐趣 第三句:个人修养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本章:个人修养——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我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我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本章:个人修养——道德修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 旧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本章: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学习方法——“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贤德啊,颜回!
本章: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学习态度——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象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本章:学习态度——擅于向别人学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章:惜时——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译文: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道德修养——一个人应坚守志向、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个人修养——坚定信念、广泛学习,表现孔子“仁”的思想。
不亦说乎说:同“悦” ,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饭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匹夫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古:多次今:数词,三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而人不知而不愠四十而不惑博学而笃志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倒装句: 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温故知新 乐在其中 择善而从 博学笃志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从心所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三十而立:指人开始独立并走向成熟。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切问近思: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指儿童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女子十三四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左右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知命之年:男子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表达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________________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2)为人谋而不忠乎(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不义而富且贵(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备课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9284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备课教学课件ppt</a>,共15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获奖备课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9284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论语十二章获奖备课教学ppt课件</a>,共6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获奖备课教学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9284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论语十二章获奖备课教学作业ppt课件</a>,文件包含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