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促织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促织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学习新课,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促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古典文短篇小说。《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理解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
3. 学习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
4. 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文化传承与理解: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学生预决算反复阅读,仔细体味。
《促织》
一、对联导入:
教师出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请同学们对出下联内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呢?——蒲松龄 《聊斋志异》
教师小结:从蒲松龄的自勉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追寻理想和目标时候的刻苦认真和坚持不懈,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走进蒲松龄:
1.教师抽查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2.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下: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 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学习新课
(一)通字词,疏文意
1.通假字
(1)昂其直 “直”通“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2.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 名作状,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 名作状,用笼子
早出暮归 名作状,早上、晚上 取儿稿葬 名作状,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 名作状,每天
旬余,杖至百 名作动,打板子 大喜,笼归 名作动,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 名作动,放 仙及鸡犬 名作动,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 名作动,特产 试使斗而才 名作动,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 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 形容使动,使……高
成然之 形容意动,认为……对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黄粉
(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点评,查漏补缺故事内容。
最后讨论明确每段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尝试编写情节提纲
展示两三位学生的成果,比一比谁的更完整更简洁明了,教师总结。
情节提纲: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四、学生分组讨论:
1.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体会,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命运的悲惨和无助。
2.讨论:主人公成名跌宕起伏的命运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
3.假设:你要是成名,你会怎样做?
五、课堂小结:
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掌握通假字、词语活用的重点字。
2.预习: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补充材料,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就深入学习这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指明提问,让学生依次填出横线上所需的字,其他同学评价。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惊 且 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 牵 动 着主人公的心, 主 宰 着主人公的命运,这 细 致 入 微 、 曲 折 变 化 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 荒 淫 ,官 贪 吏 虐 ,致使老百姓 家 破 人 亡 的罪恶现实。
小结:由此可见,“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黎明百姓的悲惨命运的确让我们同情啊!
三、检查作业,深入探讨课文思想内容:
1.检查作业:
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
明确:“奉行者”和“贪官”正是“天子”身边助纣为虐之徒,也是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最直接帮凶!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文中写“问卜得佳虫”(3,4节)与“魂化促织”(6—8节)皆属幻想。作者借神鬼之力完成构思,推动情节发展,这样写,会不会削弱故事的批判力量?
本题解答要点如下:
a.设计这两个情节,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否则,成名就只有死路一条。倘如此,故事悲则悲矣,却过于平直,无法形成曲折而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
b.这样虚构,不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神示”与人化促织,其现实的不可能性尽人皆知,故而故事虽以喜剧结束,其中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c.虚构的情节本身,也具有特定的讽刺意义。官员受奖升迁,成名得功名成巨富,完全取决于皇帝因一己之私而生的喜悦。未正式登场的人物“上”(皇帝)实际上正是看不见的魔掌,是笼罩一切的阴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
(3)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4) 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
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5)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课堂小结:
原来真正使得成名一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并不是那只小小的蟋蟀,而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及为图谋权贵阿谀谄媚、欺上瞒下的贪官虐吏们。在这些人的统治下,老百姓时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在可悲可叹!
对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已经是无比的幸福了。遥想当年,如果蒲松龄拥有大家现在的和谐生活,那么像他这样勤奋执着的人,应该取得比《聊斋志异》更多更大的成就。同学们,希望大家能珍惜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学习蒲松龄自勉诗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讲自我的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五、对比拓展:
1.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指名学生朗读,翻译。其他听读同学思考问题。
讨论,明确:有以下几处不同之处
①《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②《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鸡啄食促织;
⑤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2、练习局部改写:
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六、布置作业:
①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②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责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发 ③ 丝毫,如“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2.古今异义词
①因资常供:责,古义:责令 今义:责任
②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 今义:指十二、三到十五、大的青年期
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游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之人
⑤久不售: 售:古义:考取。 今义:出售
(略)
情节
起止段
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
第1段
朝廷征收促织,民不聊生
开端
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苦不堪言
发展
第3~4段
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喜出望外
高潮
第5~7段
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化险为夷
结局
第8段
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以促织富甲一方
尾声
第9段
作者评促织: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案,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作品简介,蒲松龄,学习目标,文题解读,字词检测,文本疏通,通“值”价值,通“披”覆盖,通“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语言文字应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聊斋志异,重点词语,讨论交流,文言现象,文化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