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一单元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习题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习题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79页第1-3题。
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 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长城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示例:①长城体量长;②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③长城一直肩负着保护农耕的伟大使命;④长城存在的价值,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
2.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部分”是一部分、并非全部的意思,表范围限制。说明长城解决了不同文明之间一部分的冲突问题,而不是全部解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
“一般”,表示大多数的铜鼓都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不是所有的铜鼓都是由这四部分组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瑰宝,一般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个部分。
3.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材料一画线句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长城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的存在价值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能解决人类三大基本问题的只有长城,进而说明了长城的伟大。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壮族人民对铜鼓文化的重视程度之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80页第4-7题。
4.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本,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结合原文“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
精密的照相机”可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说明了眼睛是怎么工作的,A项错误;结合原文“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C项错误;结合原文“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D项断章取义,表述不准确。
5. 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插入图表作用的能力。文本中插入图表,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图表使要表达的内容更直观,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所解说的内容,说明的效果更突出。通过分析图表中的文字内容和数据可知,图表一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近视率高,而且年龄越大近视比例越高;
图表二通过对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各项数据的比较,说明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数据不达标。形式上,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有文有图,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显得灵活多变,能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内容上,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图表一显示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图表二显示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的各项数据均不达标。形式上,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有了变化,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6. 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约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根据文中“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可知,用眼时间过长会加重用眼负荷,造成眼疲劳,从而形成近视,因此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
20分钟,到了这个时间就要休息;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可知,有规律地休息、远眺能够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故法则规范了休息20秒的时长,远眺距离20英尺。综上分析,这项法则具有合理性。
文中介绍用眼时间长会增加用眼负荷,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20分钟就要休息;文中说明休息、远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规范了用眼后的休息时长(20秒)和远眺距离(20英尺)。该法则具有合理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习题ppt课件,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6 散步习题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恰到好处,雪不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5 秋天的怀念习题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