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文学类作品阅读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文学类作品阅读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点定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文学类作品阅读
考纲综述
考试目标:
阅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能做到:①分析结构、概括主题、体会思想感情;②把握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③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作出简明的赏析与评价。
链接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试范围:
大部分采用课外阅读材料,或采用与现用教材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考试要求:
检测学生的理解、筛选、概括、感悟、体验、探究及鉴赏能力。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3.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4.了解常见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5.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
6.欣赏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7.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8.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9.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0.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出评价。(这种看法和疑问必须立足于文本来进行)
真题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做父亲(有删改)
丰子恺
①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②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③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④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⑤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⑥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笼。“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①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⑦“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⑧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⑨“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⑩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⑪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⑫“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⑬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⑭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⑮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⑯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⑰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注释】 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1.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4分)
段落
语 句
孩子的心情
第②段
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
①
第④段
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②
第⑧段
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
而连叫“要买!要买!”
不舍
[答案] (4分)①惊喜(欢喜);②急切(期望)。
[解析] ①从“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小鸡!小鸡! 叫了起来”可揣摩孩子的心情是很激动、高兴的。②从“由命令变成了 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可揣摩孩子的心情是急切的。
2.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
阅读第⑥段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分)因为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的时候,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被活生生地隔开了,这是父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或:因为父亲深爱着孩子,他知道孩子想买小鸡,所以当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时,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之间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解析] 从“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就变成了咫尺天涯”中,可以看出孩子是多么爱小鸡,结果却被挑担的无情地盖上了盖子,从孩子的心理角度来看,确实是咫尺天涯,父亲的这句话是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看来父亲对孩是多么的关爱。
3.第⑭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分)第一问:和平美丽(安详、怡然)第二问:与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的痛苦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或:衬托出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 需要把生动形象的描写内容用抽象的词语概括出来,“美好、美丽、安宁祥和、和平宁静”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里明显是衬托(反衬)的作用。
4.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 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4分)
我赞同第________种看法,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分) 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看法,作为父亲就要教孩子们学一点生活的技巧(处事的本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生活。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看法,作为父亲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现实而变得世故,这是对孩子心灵的呵护。
示例三:我赞同第二种看法,因为说下去就是教孩子撒谎,这是对孩子的伤害。
[解析] 表明态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言之成理即可。这道题设计灵活,让考生对文中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把阅读欣赏延伸了,与生活联系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一棵小桃树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5.第一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可以按小桃树的生长顺序,也可以按它在文中呈现的顺序) (6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首先通读全文,找到描写小桃树的句子,然后看哪些句子表现了小桃树的“可怜”,再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6.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人世比作大书,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首先要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抓住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再结合全文,从上下文的语境中看它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第①题中的“人世大书”“第一行文字”“读不懂”这些字眼与作者的幼稚天真、事业的困境是紧密相关的。第②题中的“指示灯”与小桃树受尽风雨摧残形成对比,从而给作者以心灵的安慰。
7.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一棵小桃树”,是写物的,而写人是为写物服务的。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又带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小桃树带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对小桃树的描写,展现了“我”的心路历程。而奶奶与小桃树又密不可分,写奶奶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情。
8.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小桃树生长过程的坎坷、遭受风雨摧残的可怜与树顶未坠的花苞,象征了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面对困难与坎坷,应有什么样的精神信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20分)
做 客
游 睿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
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⑨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⑪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⑫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⑬……
⑭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⑮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⑯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⑰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9.“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6分)
(1)“做客”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团聚,与父母的情感变得生分疏远;②留守儿童非常渴望身处异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③留守儿童期盼与父母相聚而不得,满含辛酸和无奈;④打工父母在城市中找不到家的归宿,成为异地之客。 (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小说的主题;③“到父母家做客”违背常理,给人以震撼,使小说具有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做客”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分析能,难度较大。(1)“做客”含义的理解要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生疏,渴望父母关爱,渴望与父母乐团聚,他们的父母也是“他乡之客”这些方面去理解,这些角度不一定写全,写出2至3条即可。(2)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是揭示主题、全文线索、设置悬念等。这篇小说以“做客”为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特别是当留守儿童青青说:“爸爸妈妈,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给人以心灵震颤的感觉,很有感染力。
10.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衬托作用,通过小伙伴们也想念爸爸妈妈来衬托青青,她也只是她们中的一员;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由点到面,说明青青只是众多留守儿童的代表,凸显留守儿童的普遍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当前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是普遍的,不是个别问题,青青是千万个留守儿童的代表,是一个缩影。写其他儿童,强调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深化了小说主题。
11.第⑬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像,
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横线上。(4分)
第一个小伙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小伙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一个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第二个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给我一点奖励吧。第三个伙伴说,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身份、愿望即可。如果补写内容不符合儿童心理,身份,过于形式化,则会失分。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难度不大。
12.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4分)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狠狠”地“咬”说明青青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她不想让爸爸妈妈为她操心;“小心翼翼”是因为今天是青青的10岁生日,她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回来陪她过生日,所以“探”出头来;“轻轻”地“问”说明青青特别懂事,只是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到爸爸妈妈身边去一起过生日。写出了青青面对镜头时失望中包含希望,企盼中略带担忧,紧张、胆怯、犹豫等复杂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词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及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难度较大。“狠狠地”“咬”写出她作出这个决定很不容易,“小心翼翼”写出了她的担忧、犹豫,“轻轻地”写出了她的胆怯,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复杂心理综合起来即可。如果不能点出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则会扣分。
13.戴眼镜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示例二:献出你我爱心,呵护留守儿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难度不大。广告词只要紧扣“关注留守儿童”,语言简洁,有号召力即可。一定不能超过20个字。如果不注意字数限制,则易失分。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
界 河
(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一条河。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可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21.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22.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3分)
23.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3分)
24.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25.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二、现代文阅读(17分)
其实很简单(17分)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
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选自《小说界》2013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 戴希)
5.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4分)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 ① ,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 ② ,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3分)
答:
(2)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加点词语妙在何处?)(2分)
答:
7.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3分)
答:
8.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22分)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2.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3分)
13.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4分)
14.根据提示,品析语言。(9分)
(1)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4分)
(2)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5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6分)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巩固练习答案
一、 答案
21.答案:①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②为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①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②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③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3.答案:①热爱、向往自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②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战争有反感的情绪。③机警、敏捷。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4.答案示例:①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②衬托人物愉悦心情和善良人性,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它条案符合题意即可。
25.答案示例:第①种结局不可能发生。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罪恶,便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第②种结局可能发生。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不如原作更震撼人心,更耐人寻味;不能照应“噩梦”伏笔,也不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主题。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二、 答案
5. ①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②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小伙的行
为却受到同事的质疑。【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小
说脉络,根据提示内容,把所缺情节填上即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1)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路人的冷漠和恐惧。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凶险(歹徒的凶恶).
与下文文弱小伙挺身而出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2)“一窝蜂”写出了人之多,“射”写出
了速度之快。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感染,一起出手制服歹徒时的
情状。【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1)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排比的作用
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
节。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路人的冷漠和恐惧。突出了当时情况
的凶险(歹徒的凶恶),与下文文弱小伙挺身而出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2)此题考查学
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其含义。“一窝蜂”写出了人之多,“射”写出了速度之快。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众人被小
伙的英雄壮举感染,一起出手制服歹徒时间情状。【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这一情节进一步强调了小伙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与前面介绍小伙弱不禁风
的外表相照应。反衬他见义勇为的不易;为下记者探寻小伙见义男为的原因作了铺势。【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是采用了衬托(反衬)的手法,
反衬出这个行为的来之不易。【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5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
我认为不是文不对题。
第一层级:只关注文章的表层肉,仅仅从“孩子”“小伙”“众人”等单个行为的角度考虑,理解肤浅,或有偏差,或笼统含糊。
例1:因为抓歹徒连五六岁的小孩也知道,是很简单的事。
例2:因为此题目富有深意,寄托着作者的希望。
例3:因为小说表现的是小伙勇阗歹徒的动机很简单,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
例4:因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是: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作出表率很很简单。
例5:因为这篇小说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要反映的却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
人战胜歹徒其实很简单。
例6: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是只要众人合力(人人
敢于出手),战胜邪恶其实很简单这一主题。
第二层级:从写作意图角度阐发,理解较深刻,表达清楚。
例1:因为这篇小说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要反映的却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
人战胜自我(懦弱)其实很简单(只要勇于付诸行动)。
例2: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是只要众人合力(人人
敢于出手),战胜邪恶其实很简单这一主题。
例3: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是:在危难面前,只要
有人站出来,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
例4: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作者意在借此故事,鼓励人们重
拾“真善美”的信心,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
第三层级:从表现主题的艺术效果角度来分析,理解深刻,阐述全面,表达简明。
例1: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
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二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
例2: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只要有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种正能量就能得到传递,良好
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
建美好杜会的愿望和信心。
例3:因为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关键时刻只要有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么唤醒人
性之美,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这个简单的题目中含着作者对真善美
的呼唤,也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我认为是文不对题。
第一层级:着眼于题目本身,理由含糊。
例:因为此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符合,况且此题目太一般,不生动。
第二层级:着眼于故事内容阐述,理由尚合理。
例1:因为文章主要写小伙弱不禁风却挺身而出,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其实并不简
单。
例2:因为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
例3:因为众人能受小伙感染,一齐出手制服歹徒并不简单。
第三层级:多角度阐述,理由较充分,能自圆其说。
例:理由: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
小伙因为儿女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
弱不禁风的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
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斗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
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内容,分析“其
实很简单”即可。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
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
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答案
12.(3分)
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
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13.(4分)
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
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
③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14.(9分)
(1)(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2分)
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2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15.(6分)
①“我”在台北,慈儿在纽约,父亲在德国都会产生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乡愁超越了空间的限制。(3分)
②“我”在台北乡愁不时地“发作”,年长的父亲远在德国、心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说明了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一棵树一样不停地生长,永不老去。(3分)
(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文学类文体制胜秘笈教案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共9页。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案,共11页。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阅读12种题型 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记叙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