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山东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真题(解析版) 试卷 8 次下载
- 2020山东生物合格考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17 次下载
2017年山东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真题(解析版)
展开A. 细菌增殖B. 着丝点分裂C. 纺锤体形成D. DNA分子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其分裂方式是二分裂。
故选A。
【点睛】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都是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
2.下列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猫的白毛与狗的黑毛B. 兔的长毛与粗毛
C. 人的色觉正常与色盲D. 豌豆花的腋生与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猫的白毛与狗的黑毛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兔的长毛与粗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人的色觉正常与色盲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豌豆花的腋生与紫色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点睛】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3.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下列叙述中与生长素无关的是( )
A. 微量高效B. 极性运输
C. 具有两重性D. 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详解】A、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B正确;
C、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不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特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的女孩,该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
A. 1/2B. 3/4
C. 1/8D. 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说明该夫妇均为杂合子,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的概率是3/4;又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性别无关,生男生女的几率各1/2。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说明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都是杂合体(Aa),故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A—)男孩的概率=3/4×1/2=3/8。
【点睛】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下列叙述哪项不是衰老细胞的特征( )
A.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 细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C. 细胞内的水分减少D.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减慢,A正确;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正确;
C、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C正确;
D、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是癌细胞的特征,不是衰老细胞的特征,D错误。
故选D。
【点睛】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6.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去掉,剩下的结构称为“血影”。“血影”的主要成分是( )
A. 纤维素、果胶B. 多糖、脂脂肪酸
C. 磷脂、蛋白质D. 胆固醇、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红细胞因大量吸水破裂而出现溶血现象。溶血现象发生后,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制备,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即可分析作答。
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由植物和动物构成
B.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
C. 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D.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A、群落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群落中的动物和植物在垂直结构上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自从尼伦柏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子,到1966年科学家们完成了全部密码子的破译工作。下列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中( )
A. 密码子位于DNA上B. 密码子位于mRNA
C. 反密码子位于rRNA上D. 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与mRNA 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AB、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B正确;
CD、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的概念,掌握密码子、反密码子和遗传信息的区别和联系,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9.研究人类的遗传病时,我们可以从家庭系谱图中获取信息。下图是一个单基因遗传病家庭系谱图,据图可判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 )
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和步骤:(1)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①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②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详解】由遗传系谱图可知,无病的1和2生了有病的女儿3,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判断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故选B。
【点睛】掌握常见的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和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0.实验证明,钾离子不能透过人工脂类双层膜,但在人工脂类双层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钾离子即可从高浓度一侧跨(穿)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则不能通过。该实验说明( )
A. 钾离子运输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B. 缬氨霉素破坏了人工膜结构
C. 缬氨霉素为钾离子运输提供能量
D. 缬氨霉素可作为运输钾离子的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①K+和其他离子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说明K+和其他离子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说明能够与膜融为一体;③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其他离子不可以透过人工膜,说明缬氨霉素能够运载K+,但不能够运载其他离子。
【详解】A、由题意可知,人工脂质双层膜中不具有载体蛋白,若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钾离子可以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属于协助扩散过程,A错误;
B、缬氨霉素不能改变人工膜的通透性,因为其他离子不能通过,B错误;
C、缬氨霉素为载体,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钾离子可以通过该膜,所以缬氨霉素是钾离子的载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协助扩散的条件是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11.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人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酶最适pH不同。如图表示某种消化酶催化效率与pH的关系,据此推测该酶最可能是( )
A. 肠脂肪酶B. 胃蛋白酶
C. 唾液淀粉酶D. 胰蛋白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该酶的最适pH值为2左右,而在人体中只有胃部的酶在pH值为2时催化效率最高,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某同学利用波菜叶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用无水乙醇或丙酮进行提取
B.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浸没在层析液中
C. 沿滤纸条上的铅笔细线画滤液细线
D. 研磨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无水乙醇或丙酮能溶解色素,进而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A正确;
B、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不能将滤纸上的滤液细线浸没在层析液中,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B错误;
C、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细线均匀画出一道滤液细线,等滤液干燥后,再画一次,这样重复2~3次,C正确;
D、二氧化硅的作用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作用后被灭活B. 由垂体分泌
C. 靶器官是肾脏D. 通过体液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详解】A、激素与靶细胞接触并发挥作用后即会被灭活,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正确;
D、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物作用的特点,掌握激素含量维持的方式,识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等
14.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有机物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混合会呈现紫色
B. 植物细胞中的淀粉、蔗糖等多糖均可用碘液检测
C. 新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不需要加热就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需要使用显微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其实质是肽键与试剂的反应,氨基酸不含肽键,不会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
B、细胞中的淀粉遇碘液呈蓝色,蔗糖不是多糖,也不能用碘液检测,B错误;
C、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C错误;
D、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是解题关键。
1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组成成分,其中甲是生产者,“→”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B. 甲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
C. 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D. 碳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均为消费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A正确;
BC、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C错误;
D、甲为生产者,丁为无机环境,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准确判断各选项。
16.胰岛B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密切相关的一组细胞器是
A. 线粒体、液泡、高尔基体、内质网B. 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
C.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液泡是植物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储存细胞液,调节植物细胞内部环境,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A错误;
B、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可以消灭外来病毒和细菌,吞噬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与胰岛素合成无关,B错误;
C、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正确;
D、中心体与细胞的分裂有关,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实验,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17.关于基因、染色体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C. 基因与性状之间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D. 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
【详解】A、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同时还受环境影响,A正确;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基因,B正确;
C、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
D、性状多样性根本上是由基因多样性决定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识记基因的分布,明确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推动了现代遗传学迅猛发展。如图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代表氢键B.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 图中①代表腺嘌呤(A)D. 该DNA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①代表鸟嘌呤,②是氢键。
【详解】A、图中②连接两条DNA链之间的碱基,故代表氢键,A正确;
B、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B正确;
C、图中①与C碱基互补配对,代表鸟嘌呤(G),C错误;
D、看图可知:该DNA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点睛】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两者的作用途径不同
B. 两者相互协调发挥作用
C.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迅速
D.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详解】A、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实现的,其作用途径为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A正确;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协调,共同协作,B正确;
CD、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0.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为37℃
B. 细胞外液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
C. 血浆pH稳定在7.35-7.45之间
D.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A正确;
B、细胞外液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血浆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正确;
C、人体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血浆pH稳定在7.35-7.45之间,C正确;
D、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21.下列活动所采用生物学调查方法,错误的是( )
A.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
C. 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数量
D. 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AB、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故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蚜虫密度都用样方法,A正确、B错误;
C、肉眼看不见的酵母菌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的数量,C正确;
D、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种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定向的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2016年察卡病毒(RNA病毒)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流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 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C. 该病毒复制的模板和原料均来自宿主细胞
D. 该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依赖宿主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该病毒为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
B、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同样遵循中心法则,B正确;
C、病毒复制的模板来自病毒自身,而原料、能量等均来自宿主细胞,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依赖宿主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最近科学家研究了8000多只小鼠的睡眠模式,发现Sik3基因突变导致小鼠睡眠需求增加, Nalcn基因突变会导致小鼠的睡眠时间缩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两种基因突变都是随机不定向的
B. 基因突变时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C. Nalcn基因突变导致小鼠“嗜睡”
D. 该项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人类睡睡眠机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A正确;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
C、Nalcn基因突变会导致小鼠的睡眠时间缩短,而Sik3基因突变导致小鼠睡眠需求增加,说明Sik3基因突变导致小鼠“嗜睡”,C错误;
D、不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会导致睡眠时间改变,说明该项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人类睡眠机理,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特点、原因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如图表示某生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1的增长率逐渐增加
B. 两曲线的差别是由于环境阻力造成的
C. 种群按2型曲线增长时,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
D. 曲线1代表“J”型曲线,曲线2代表“S”型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曲线1表示“J”型增长,曲线2为“S”型增长。
【详解】A、曲线1是“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
B、两曲线的差别表示在生存斗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B正确;
C、2型曲线是“S”型曲线,K值表示环境条件不被破坏时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曲线1代表“J”型曲线,曲线2代表“S”型曲线,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识记两种曲线模型是解题关键。
26.如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请在方括号内填写有关结构的标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结构的名称):
(1)图中所示细胞与大肠杆菌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具有_______________,与该图所示细细胞相比,低等植物细胞还应该含有的细胞器为________________。
(2)该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发生消失和重建且具有双层膜的膜结构为_______________,其上有多个[9]________________,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
(3)水果的酸、甜、涩和花瓣的姹紫嫣红都与[ ]___________中的物质有关;该细胞若被放置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___________现象。
(4)该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该细胞器是由蛋白质和__________组成的。在黑暗和无氧的条件下,该细胞产生ATP的部位是[11]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 中心体 (3). 核膜 (4). 核孔 (5). [2]液泡 (6). 质壁分离 (7). [3]核糖体 (8). RNA(或rRNA) (9). 细胞质基质
【解析】
分析】
析题题图可知:图中1为内质网,2为液泡,3为核糖体,4为线粒体,5为细胞壁,6为高尔基体,7为核仁,8为染色质,9为核孔,10为叶绿体,11为细胞质基质。
【详解】(1)图示细胞具有核膜,为真核细胞,其与大肠杆菌细胞(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与该图所示细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相比,低等植物细胞还应该含有的细胞器为中心体。
(2)核膜为双层膜结构,在细胞分裂前期消失,末期重现;核膜上有多个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
(3)水果的酸、甜、涩和花瓣的姹紫嫣红都与[2]液泡中的色素有关;该细胞具有大液泡,为成熟的植物细胞,若被放置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
(4)该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3]核糖体;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 RNA(或rRNA)成的;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两种条件下该细胞产生ATP的共同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下图是真核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①~⑤代表酶促反应过程,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据图回答:
⑴光合作用过程包括过程①___________阶段和过程②____________阶段;CO2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______结合而被固定形成C3, 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甲]___________还原,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形成糖类等化合物。
⑵过程③是在___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完成的。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细胞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生成的ATP数量__________(填“多”或“少”)。
⑶陆生植物长期水淹导致烂根现象,这与图中[丙]__________产生有关;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与图中[乙]__________产生有关。
【答案】 (1). 光反应 (2). 暗反应 (3). C5(五碳化合物) (4). 还原氢([H]或NADPH) (5). 有氧 (6). 多 (7). 酒精(C2H5OH) (8). 乳酸(C3H6O3)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图解分析:图中①过程能利用光能,释放氧气并产生ATP,说明该过程属于光反应阶段,其中甲为[H];图中②过程能固定CO2,利用ATP和[H]合成C6H12O6,说明该过程为暗反应阶段;图中③过程是彻底将C6H12O6氧化分解为CO2+H2O并释放能量,说明该过程为有氧呼吸;图中④⑤过程也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只是⑤过程有CO2产生,而④过程没有,说明④过程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即图中乙)的过程;⑤过程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即图中丙)和CO2的过程。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过程包括①光反应阶段和②暗反应阶段;其中暗反应中CO2进入叶绿体后,与C5(五碳化合物)结合,被固定形成C3, 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 [H]还原,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形成糖类等化合物。
(2)根据前面的分析,过程③是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细胞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生成的ATP数量多,因为有氧呼吸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而无氧呼吸不能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
(3)陆生植物长期水淹导致烂根现象,这是水中缺氧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酒精所致;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与肌细胞发生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有关。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结合图解分清图中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以及无氧呼吸的过程。
28.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水稻品种,采用如图所示的育种方法。已知水稻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据图回答:
(1)过程①、②和③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育种;F1自交获得的F2中,矮秆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
(2)F1能产生_______种基因型的花粉,过程⑤常用的化学药剂是______________;过程①、④和⑤表示的育种方法原理是__________变异,该育种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所获得符合要求的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3)过程⑥表示的育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 (2). 3/16 (3). 4 (4). 秋水仙素 (5). 染色体(数目) (6).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7). aaBB (8).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③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1)过程①、②和③表示杂交育种;F1(AaBb)自交获得的F2中,矮秆抗病植株(aaB_)所占的比例是1/4×3/4=3/16。
(2)F1(AaBb)能产生4种基因型(AB、Ab、aB、ab)的花粉;⑤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该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过程①、④和⑤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该育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所获得符合要求的二倍体应为矮杆抗病的纯合植株,故基因型是aaBB。
(3)⑥表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如图为我国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鼠和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鼠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__________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功能,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逐级递减和_____________。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如果生物多样性锐减会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采用就地保护和__________保护两类措施。
【答案】 (1). 食虫鸟和鹰 (2). 捕食 (3). 呼吸作用 (4). 物质循环 (5). 信息传递 (6). 单向流动 (7). 生态系统多样性 (8). 降低 (9). 易地(迁地)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牧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即牧草→牛、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鼠→鹰。
【详解】(1)由以上食物链分析可知: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食虫鸟和鹰;鹰捕食鼠,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鼠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如果生物多样性锐减会导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化、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采用就地保护和易地(迁地)保护两类措施。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的营养级别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人体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就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图为某些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据图回答:
(1)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甲是感受器,则乙是____________,b是传出神经,当其兴奋时,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____(填“正”或“负”)电位。
(2)若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a、b代表不同的激素。人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甲____________ (填器官名称)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乙,使其分泌b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从而促使丙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甲和乙分泌相应激素,该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调节。
(3)若该图表示部分体液免疫过程,甲、乙、丙均为免疫细胞,其中甲是T细胞,其产生的___________(填一种免疫物质名称)刺激乙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由此可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需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____________调节的共同作用。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正 (3). 下丘脑 (4). 促甲状腺激素(TSH) (5). (负)反馈 (6). 淋巴因子 (7). 浆细胞(效应B细胞) (8). 免疫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若该图可表示反射弧,甲为感受器、a为传入神经、乙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丙为效应器;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则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若该图表示细胞体液过程,则甲为T细胞,乙为B淋巴细胞,丙为浆细胞。
【详解】(1)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甲是感受器,乙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当其兴奋时,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2)若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a、b代表不同的激素,则人在受到寒冷刺激时,按照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可知:甲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乙,使其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使丙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下丘脑抑制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该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3)若该图表示部分体液免疫过程,甲、乙、丙均为免疫细胞,其中甲是T细胞,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由此可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需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机制。
【点睛】本题较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1.如图中甲图是某二倍体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细胞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乙图表示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据图回答:
(1)由甲图可推知,该动物是___________(填“雄性”或“雌性”)动物,其生殖细胞的形成场所是___________。
(2)甲图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_________期,该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和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该图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 (用图中数字表示)。
(3)乙图中处于a时期的细胞内___________(填“有”或“无”)同源染色体;该图中由a时期b时期细胞核DNA与染色体比例发生生了变化,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雄性 (2). 精巢(睾丸) (3). 后 (4). 分离 (5). 自由组合 (6). 1与2、3与4 (7). 无 (8). 着丝点分裂(一分为二)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题图分析:图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表现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乙中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则a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
【详解】由分析可知:
(1)由甲图可推知,由于显示的是均等分裂,故可知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是雄性,其生殖细胞在精巢(睾丸)中成熟。
(2)甲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故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该图中1与2、3与4属于同源染色体。
(3)由于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故处于a时期的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图中由a时期b时期细胞核DNA与染色体比例发生生了变化,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一分为二),故染色体与DNA的比例由1:2变为1:1。
【点睛】熟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辨析图中的染色体行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023年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真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真题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真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真题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生物的进化-备战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专题12 生物的进化-备战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12生物的进化原卷版docx、专题12生物的进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