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八上文言文(共80张PPT)
展开考情检索:近十年未考 考查热度:★★★★
一、文学常识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__记载事物__,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桃花源记》选自《__陶渊明集__》。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__东晋__(朝代)著名诗人。
三、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四、通假字五、词类活用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植物。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2篇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考情检索:2017年考查《爱莲说》文言文阅读;2016年考查《爱莲说》理解性默写 考查热度:★★★★★
一、文学常识1.《陋室铭》的作者是__唐__朝文学家__刘禹锡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__称述功德__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2.《爱莲说》的作者是__北宋__(朝代)__哲学家__周敦颐__。“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并发表作者的感想。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三、词类活用四、古今异义
六、理解运用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七、背诵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__斯是陋室__,_惟吾德馨__。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__水不在深__,__有龙则灵__。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__谈笑有鸿儒__,__往来无白丁__。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__苔痕上阶绿__,__草色入帘青__。5.《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或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__南阳诸葛庐__,__西蜀子云亭__。__孔子云__:__何陋之有__?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出淤泥而不染__,__濯清涟而不妖__。
7.《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__亭亭净植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8.《爱莲说》中写君子美名远扬,有美好的资质的句子:__中通外直__,__不蔓不枝__,__香远益清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一)【甲】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讨自己。(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3.颜回与刘禹锡,一居“陋巷”,一在“陋室”,对此,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特地提到了诸葛亮和文学家扬子云,他有没有“见贤思齐”的意思?请具体分析。有。诸葛庐、子云亭都是古代君子的陋室,作者表面以居室相比,实际上赞美自己有和古人一样高尚的志趣和品格。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示例: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6.《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一、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__虞初新志__》,作者是__魏学洢__,字子敬,__明__朝文学家。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考情检索:近十年未考 考查热度:★★★
三、解释重点文言虚词。四、通假字
五、词类活用六、古今异义七、一词多义
八、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4.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九、理解运用1.该工艺品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雕刻的人物情态毕备。2.文中第三自然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哪一个动作和神态看出来?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怎样的性格特点?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左手抚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豁达开朗。3.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情态的描述。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
一、文学常识《大道之行也》选自《__礼记·礼运__》,《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其中“礼运”部分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__孔子__(人名)答问的著作。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六、翻译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奸邪之谋不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七、理解运用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具体说说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的相似之处。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示例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八、背诵默写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__大道之行也__,__天下为公__,__选贤与能__,__讲信修睦__。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__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3.翻译下面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
一、文学常识《三峡》选自《__水经注__》,三峡是__瞿塘峡__、__巫峡__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是__郦道元__,__北魏__(朝代)__地理__学家。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七、理解运用1.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作者是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①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②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③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而写。2.本文最后一自然段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侧面表现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八、背诵默写1.两岸连山,__略无阙处__。2.文中总体写出山高峻特点的句子:__重岩叠嶂__,__隐天蔽日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不见曦月__。3.文中描绘春冬之景的句子:__则素湍绿潭__,__回清倒影__。4.写出《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至于夏水襄陵__,__沿溯阻绝__。5.写出《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每至晴初霜旦__,__林寒涧肃__,__常有高猿长啸__,__属引凄异__,__空谷传响__,__哀转久绝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快。(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的趣味。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__凄__和__哀__形成照应。(每空限填一字)4.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
第6篇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考情检索:2012年考查《答谢中书书》名句默写 考查热度:★★★★
一、文学常识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陶弘景__,有《__陶隐居集__》。谢中书,即谢徵。 “书”即__书信__,古人的书信又叫“__尺牍__”,或曰“信札”,是一种__应用性__文体。“书信”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比如吴均的《__与朱元思书__》。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苏轼__,他与其父__苏洵__、其弟__苏辙__合称“三苏”。他们均属“唐宋八大家”。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六、理解运用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之情。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因“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七、背诵默写1.庭下如积水空明,__水中藻、荇交横__,__盖竹柏影也__。2.何夜无月?__何处无竹柏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3.《答谢中书书》统领全文的语句:__山川之美__,__古来共谈__。4.《答谢中书书》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__高峰入云__,__清流见底__。5.《答谢中书书》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__两岸石壁__,__五色交辉__。__青林翠竹__,__四时俱备__。6.《答谢中书书》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__晓雾将歇__,__猿鸟乱鸣__;__夕日欲颓__,__沉鳞竞跃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4.按要求填空。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__描写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议论__;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__;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一、文学常识《观潮》选自《__武林旧事__》,作者__周密__,__宋代__(朝代)湖州人。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考情检索:近十年未考 考查热度:★★
六、翻译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6.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的空地也不容有。
七、理解运用1.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写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铺垫。2.文章第四自然段写观潮人众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观潮人多,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吸引人心,之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3.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一、文学常识《湖心亭看雪》选自《__陶庵梦忆__》,作者是__张岱__,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__明末清初__(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著有《__陶庵梦忆__》《__西湖梦寻__》等。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五、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白云、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痴情的人呢!
六、理解运用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的“绝”字妙在何处?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3.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4.赏析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七、背诵默写1.是日更定矣,__余拏一小舟__,__拥毳衣炉火__,独往湖心亭看雪。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莫说相公痴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3.《湖心亭看雪》与《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一致的句子:__大雪三日__,__湖中人鸟声俱绝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九上现代文(共30张PPT): 这是一份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九上现代文(共30张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改正加横线的别字,第三单元,第四单元,要点梳理,第五单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八下文言文(共84张PPT): 这是一份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八下文言文(共84张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篇与朱元思书,考点梳理,解释重点文言实词,即时过关,第2篇五柳先生传,一词多义,第3篇马说,要点梳理,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九上名著阅读(共18张PPT): 这是一份2018年滨州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九上名著阅读(共18张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要人物及情节,经典故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