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1年市平房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1年市平房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01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1年市平房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02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1年市平房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1年市平房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2021年市平房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课内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抹杀(mě)     婆娑(suō)    深恶痛疾(wù)
    B. 诘责(jié)    钦佩(qīng)   重峦叠嶂(luán)
    C. 恐吓(hè)     炊烟(chuī)   杞人忧天(qǐ)
    D. 水渠(qǘ)     渊博(bó)     挑拨离间(jiàn)
    2.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为协调和推进各项国际议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修改:将“首倡者、践行者和推动书”改为“首倡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B. 虽然不具备艺术天赋,但是在整个童年时代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坚持练习钢琴。 修改:去掉“断断续续”。
    C. 检验“港版国安法”的合理性,关键是看它能否维护香港的和平与稳定,促进香港的繁荣与发展。 修改:在“促进”之前加上“能否”二字。
    D. 依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使汪凌云被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修改:去掉“使”。
    3.下列古代文学家或诗人,同时又是改革家的是(   )
    A. 李白                                               B. 文天祥                           C. 陶渊明                           D. 王安石
    4.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将自己的情与志融于景中,情景交融。
    B. 写景动静结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动景。
    C.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D. 本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壮阔胸襟。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觉得呼唤一个人的名字,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       ,       ,     , 表达一份如火如荼的期望。即使是对于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来说,名字也意味着这个世界上独属于他的精神意识。
    A. 那是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
    B. 那是在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
    C. 那是在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
    D. 那是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
    6.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临近中考了,你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之中,有时情绪难免焦虑。可是隔壁邻居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每天晚上都会吵闹至深夜。你想提醒小孩的母亲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照顾照顾你的感受,你会说:
    A. 阿姨,您得管教管教孩子啊,天天都吵闹到深夜,我实在受不了了。
    B. 阿姨,我都快考试了,求您考虑一下邻居的感受,管教一下孩子行吗?
    C. 阿姨,我快考试了,希望您家孩子能考虑考虑我的感受。
    D. 阿姨,我快考试了,拜托您转告您家我的小兄弟照顾照顾他焦虑的仁兄,晚上小点声玩耍好吗?
    二、句子默写(共1题;共7分)
    7.按课文原文填空。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 。         (王维《使至塞上》 )
    (4)________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黄梅时节家家雨, ________ 。     (赵师秀《约客》)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________ 。   (柳宗元《小石潭记》)
    (7)__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课内阅读(共1题;共11分)
    8.阅读《马说》,回答各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________
    ②策: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若想成为千里马,除了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之外,还应具什么条件?请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53分)
    9.阅读《名字中的文化》,回答各题
    名字中的文化
    ①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②《礼记·士冠礼》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而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③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④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⑤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⑥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⑦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⑧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⑨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⑩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
    ⑪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⑫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⑬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⑭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⑮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⑯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⑰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⑱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⑲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⑳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1)古人的名、字、号有何区别?
    (2)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________
    ②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________
    (3)根据文意,判断下面所列举的取名字的事例犯了哪条禁忌?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4)根据文意,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链接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
    (材料链接二)
    少陵,今陕西省西安市旁南郊少陵,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问题1:阅读选文⑨—⑭段,并通过链接材料一及平时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判断杜甫的名与字之间是哪种关系。
    问题2:结合链接材料二及选文⑰—⑲段内容,说说杜甫的号“少陵野老”是根据什么取的。
    10.阅读《飘逝的风筝》,回答各题
    飘逝的风筝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⑪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⑫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⑬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⑭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⑮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⑯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爷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⑰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⑱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⑲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路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⑳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㉑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㉒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㉓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㉔此刻,就见哪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㉕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阅读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结合选文,从修辞角度理解“蚕食”一词在本句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注:“蚕食”的意思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2)阅读第⑧段中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此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3)文中以鹞爷的儿子大龙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文章结尾写道:“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请问:使鹞爷困惑和茫然的是什么呢?
    (5)说说第㉒段划线句子“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所表达的含义。
    11.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下面小题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根据选文所表达的意思,说说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2)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________
    ②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________ ________
    (3)阅读⑥段画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知”与“不知”并无两样?
    (4)根据选文,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说说学校教育相比于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培养人的能力方面主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五、作文(共2题;共10分)
    12.命题作文
    有人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是啊,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悠悠光年,沧海桑田。能适应时事的变化,也是一种能力,时间改变着一切,一切改变着我们。原先看不惯的,如今习惯了;曾经很想要的,现在不需要了;开始很执着的,后来很洒脱了。失去产生痛苦,也铸就了坚强; 经历付出了代价,也锤炼了成长。不错,唯有成长是“变了”之后最好的收获。
    请以“变,在无声无息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13.给材料作文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他哪里知道这一喊不得了,整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 你回去对着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会怎样,好吗?”
    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 我——爱——你……”的回声中。孩子笑了,群山笑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以下一些思考和启示: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自己是别人的一面最好的镜子。3.少抱怨别人,多反省自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解析】【分析】A.抹杀(mě)——mǒ;
    B.钦佩(qīng)——qīn;
    D. 水渠(qǘ)——qú;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解析】【分析】C.修改有误。原句前后不照应,应该删去“否”。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3.【解析】【分析】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C.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阅读中,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经典情节考生都要耳闻能详,并且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4.【解析】【分析】B.动景为运动之景,静景为静止之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将每一个选项和具体内容相联系,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5.【解析】【分析】先分析词语的搭配。“提醒”应与“存在”搭配,通过呼唤名字,提醒某人存在于此。“标明”应与“独立”搭配,通过呼唤名字,以此来标记证明这个人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再分析三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三个分句应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先是提醒对方存在于此;然后标明此人是区别于他人的一个独立存在;最后名字才象征着一种尊严,这种尊严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容亵渎的,因为名字就代表着自身,代表着尊严。
    故答案为:B
    【点评】句子衔接排序题,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6.【解析】【分析】A.含有命令语气,与长辈说话显得不太得体;
    B.没有说明邻居孩子的问题,且语气显得生硬,不太得体;
    C.没有说明邻居孩子的问题,且含有命令语气,与长辈说话显得不太得体;
    D.语言风趣幽默,既委婉的指出了邻居孩子的问题所在,商量语气的祈使句也容易让对方接受,表达最得体。
    故答案为:D
    【点评】语言的得体,一定要注意敬辞与谦辞的区别,结合表达的人物对象的身份、职业进行分析。
    二、句子默写
    7.【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答题,本题考查直接默写,根据所给上句或下句提示默写即可。注意“悬、絮、雕”的书写。
    故答案为:(1) 风正一帆悬;(2)山河破碎风飘絮;(3) 长河落日圆;(4) 正是江南好风景;(5) 青草池塘处处蛙;(6)明灭可见;(7)会挽雕弓如满月。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三、课内阅读
    8.【解析】【分析】(1)食,通假字,同“饲”,喂。策,名词,马鞭。
    (2)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一食,一顿。或,有时。尽,吃完。②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邪,吗。其,表感叹语气。(3)本文首句即亮明观点,点明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世上有了伯乐,千里马才能被发现,成为真正的千里马。也就是要想成为千里马,除了有杰出的才能以外,还要有伯乐的赏识。故本题答案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故答案为:(1)同“饲”,喂、马鞭
    (2)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点评】(1)⑴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⑵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阐述。注意要求:用文章原文回答。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现代文阅读
    9.【解析】【分析】(1)从第①段“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可看出,古人是幼而起名,成年取字;从第②段“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可得出“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从第②段“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可看出,“号”多为文人雅士唱和所用。
    (2)①根据“信,指的是……”这一判断句式可知,这是作诠释,解释了信的特点;从句中“比如”可看出,此句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举了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这些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标记;②从“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可知,这是作比较,把取“别号”与取“名、字”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别号的选取更加自由。
    (3)第⑥段介绍了古人取名六条禁忌“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司空”“司徒”是官名,这是犯了“不以官”之忌;“具”与“敖”是山名,鲁献公和武公名中有“具”与“敖”两字,这是犯了“不以山川”之忌。
    (4)问题1:从材料一知,杜甫,名“甫”,字“子美”。联系课内文言积累可知,“甫”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子美”可以用来解释“甫”;根据⑬段“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可以判断,杜甫的名与字之间是“补充式”关系;问题2:从材料二知,少陵是地名,杜甫曾在那生活过。而⑱段说“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所以杜甫自号“少陵”,是根据他的居住地取的。
    故答案为:(1)“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号”是于文人雅士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或者自称。
    (2)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
    (3)古人取名“不以官、不以山川”,而此句中所举示例犯了这两个禁忌。
    (4)问题1:补充式。问题2:根据杜甫的居住地,他曾经在少陵居住过。
    【点评】(1)材料信息的提炼筛选,要根据问题的指向,结合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语句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条理要清晰。
    (2)每一种说明方法都有其显著特征,考生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抓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读懂材料是做好本题的前提,然后考生应该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结构,抓住关键段落和关键语句进行能概括,语言要简练。
    (4)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10.【解析】【分析】(1)①本义。“蚕食”的意思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②境义或手法。这里指两台挖掘机从早到晚地逐步侵占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挖掘机”是没有感情的,这里用“蚕食”来形容挖掘机,是把挖掘机拟人化,可以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③效果。挖掘机一点点的吃掉无人的院落,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而院落象征的是乡村,挖掘机象征的是现代化进程,故这句话写出了现代文明逐渐吃掉乡村文明的现象,进而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2)①描写方法判断。“攥紧”是动词,可判断这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 ②结合第六段“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可知,前文写鹞爷的家和所在的乡村要被推平,鹞爷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和家乡,内心比较痛苦。结合后文可知,鹞爷一辈子在家乡做风筝,家乡和风筝是他生命中两个一直相依相伴的存在,而如今代表家和家乡的房屋就要被推平了,所以鹞爷紧攥着不肯撒手的不只是风筝,更是和风筝所代表的家、家乡、在家乡的记忆与生活,故这个动作表现鹞爷对自己家、家乡及家乡的生活的留恋和不舍。
    (3)结合第十段“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可知,大龙跟鹞爷学扎风筝只学了皮毛,受到追捧,就自认为学会了,看出大龙的浮躁,虚荣,不能脚踏实地。他出走农村,到城里去开风筝作坊,看出大龙厌弃祖辈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出走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向往城市的繁荣和浮华。大龙是农村青年的代表,他的行为和选择代表了一大部分农村青年的行为和选择。故儿子大龙代表的是当今走出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厌弃祖辈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向往城市的繁荣和浮华,是浮躁和不能脚踏实地生活的年轻人代表。
    (4)结合第五段“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和第六段“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可知,乡村文明正在被城市化进程所吞噬,鹞爷的家和家乡正在被吞噬,鹞爷对于家和家乡的被吞噬感到痛苦,同时也感到困惑,为什么家乡会被吞噬。结合第三段“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和第十段“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可知,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到城里去了,留下老人在乡下,都不愿意留下来踏踏实实地生活,都去追求繁华、浮躁的生活,对于这一点,鹞爷既痛苦又困惑。为什么家乡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家乡?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生活?
    (5)①结合第十九段“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可知,在男孩父亲心里,“根”是家乡。结合第六段“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等句子可知,整篇文章都在写鹞爷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和家乡,写鹞爷的痛苦,因此这个“根”可以理解为家、家乡。②“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把人比成风筝,把大地比成家、家乡,而那根风筝线则是人对家、家乡的牵挂之情,有这根线,风筝就不会失去方向,不会漂泊不定,有对家乡的情怀,那么就不会失去做人的准则,不会浮躁,不会失去人生的方向。③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家及家乡的情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的根基,如果失去了这个根基,人心就会浮躁,人就会漂浮不定,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故答案为:(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2)动作描写。表现鹞爷对自己家、家乡及家乡的生活的留恋和不舍。
    (3)儿子大龙代表的是当今走出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厌弃祖辈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向往城市的繁荣和浮华,是浮躁和不能脚踏实地生活的年轻人代表。
    (4)示例:家乡如此美好,怎么会渐渐消失了呢?为什么家都拴不住孩子们了?为什么现在人们这么浮躁,不脚踏实地地生活呢?(类似符合文意和文章主题的答案均可)
    (5)对家及家乡的情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的根基,如果失去了这个根基,人心就会浮躁,人就会漂浮不定,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意思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2)本题考查学生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分析,先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再根据上下文内容考虑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这句话表现了相关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4)人物心理的揣摩,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情节、人物的身份、遭遇和性格特征去体会,并且要与小说主题相联系进行合理的表达。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11.【解析】【分析】(1)根据第六段中的“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可直接提炼作答。
    (2)①列举实际生活中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因为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好好记住的习惯这一实例,所以是举例论证。②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道理,所以是道理论证。把“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与“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作了对比,这是对比论证。
    (3)联系后句“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可知“知”只是知道某个道理,但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并没有形成习惯。只有把知道的某个道理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才会最终形成自己的某种能力。如果只是知道某个道理,而没有形成内在的习惯,其实与“不知”没有什么区别。
    (4)根据文本末段中的“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可知学校教育的实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习惯,以便让学生形成能力。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完整且清晰的计划,要计求科学规范,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进而形成能力。
    故答案为:(1)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因为“知”只有在化为具体的行动,并且坚持久了形成习惯才会转化为能力。否则与“不知”并无区别。
    (4)学校教育能更有计划、更全面、更科学和规范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更快的形成能力。(答题关键是要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习惯,有了习惯才有能力。)
    【点评】(1)本题实际是考查中心论点。,文段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易于解答。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在首段就先摆出论点,二是选摆事实简要分析引出论点,三是提出话题围绕话题层层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了论点。
    (2)每一种论证方法都有其显著特征,考生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抓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判断。
    (3)有效信息的筛选提炼的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观点是做好本题的前提,然后抓住关键段落和关键语句进行回答,注意语言要简练。
    五、作文
    12.【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审题与立意。题目要素有二:变、无声无息。变,就是变化。如文题所言,经历过变化,也铸就了坚强;经历付出了代价,也锤炼了成长。因此,写作中心就是成长,是“变了”之后的收获。无声无息,表面看来是没有任何波澜,没有任何动静。但我们要在无声中体会出有声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之处体会到了另一种深深的情感。鲁迅的诗歌“于无声处听惊雷”,意思是在社会沉寂无声的时候,自己浮想联翩,心系国家,透过变幻的风云似乎听到了惊雷之声,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这就告诉我们,“无声”不等于“无有”,而是蕴涵在无穷无尽的事物、情感中,可以观、可以感、可以品、可以思,“无声”有时是可以胜过“有声”的。选材与构思。题目富有诗意,适合于写记叙文或散文。我们可以“精鹜八极,神游万里”,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纳入到“无声无息”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田园、花木虫鱼、历史遗迹、现代风物的变化……它们可以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思考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变化……它们可以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我们可以感受亲情、友情、人间情、思乡情、民族情、爱国情的变化……它们可以温暖我们鼓舞我们。注意写作时要注意适当的抒情议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
    【点评】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语言,中心话题是说明改变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我们的写作思路应该围绕这个词语展开,一旦打开思路,这篇作文不算很难。以“变,在无声无息之中”为题,里面包含了两个关键词语,一是“变”,二是“无声无息”。也就是说,写作文时,里面应该有这两个关键词语。这个题目可以转化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慢慢改变了。这个题目,改变可以理解为改掉坏毛病、换习惯。事件加感悟,前面记叙,后面议论抒情即可。
    13.【解析】【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根据材料分析,材料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民谚有“种牡丹得花,种蒺藜得刺”,名言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有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都是“回声”之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着别人的态度太冷漠、情绪太不好,却不知你自己是对方一面最好的镜子。如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不妨问问自己做了什么。想让别人爱你,你得先去爱别人。“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提示语中已经给了三种立意: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自己是别人的一面最好的镜子;3.少抱怨别人,多反省自己。从这三个立意中选择一个进行写作,从生活中去捕捉与“回声”想关的素材,挥动生花妙笔去描画“回声”现象,剖析“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
    【点评】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 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
    相关试卷

    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课文原文填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概括作者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语文调研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语文调研试卷(一)(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按课文原文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满分为12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