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中考一调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2019年,瑞典少女GretaThunberg发起的“星期五,为未来”罢课行动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入了更广泛公众的视野。我们要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开发利用清洁能源B.露天焚烧作物秸秆
C.回收利用废旧电池D.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2.下列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和类别全部正确的是
A.烧碱 Na2CO3 盐B.酒精 C2H5OH 氧化物
C.熟石灰 Ca(OH)2 碱D.小苏打 NaHCO3 酸
3.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油脂和维生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没有甜味,所以不属于糖类B.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C.油脂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蛋白质中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4.某同学在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实验: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明显现象;②将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下列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A.Z>Y>XB.X>Z>YC.X>Y>ZD.Y>Z>X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并相对应的是
A.碳酸氢铵易分解,可用作化肥B.钨的熔点高,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
C.Ca(OH)2微溶于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氢氧化钠能够与酸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6.据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数据,国内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分别812亿吨、1.4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5%和68%。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7.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粗盐B.溶解粗盐
C.过滤粗盐水D.蒸干滤液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能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B.SO3、CO2、CO是非金属氧化物,都可用NaOH溶液吸收
C.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除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某些酸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D.C、CO、CH4、C2H5OH均能作为燃料使用
9.下列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合金B.塑料C.合成橡胶D.合成纤维
10.下列不会使蛋白质失去生理功能的物质是
A.浓硝酸B.饱和硫酸铵溶液C.乙酸铅溶液D.甲醛溶液
11.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如图1,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锌片插入盛CuSO4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二:如图2,用导线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铜片和锌片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正、负极,然后把铜片和锌片一起插入盛CuSO4溶液的烧杯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观察到锌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反应后溶液质量会增大
B.实验二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
C.实验一和实验二都明显体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实验一和实验二从微观角度分析,都存在着电子的得失
12.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A.硝酸钾B.氯化铵C.磷酸钙D.氯化钾
13.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Zn与稀H2SO4反应B.甲烷燃烧
C.加热碳酸氢铵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14.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OH-
B.、Cl、、Na+
C.C1-、、K+、Na+
D.、C1-、OH-、K+
15.“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1
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OH-,故呈碱性
16.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可以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O2→O2B.NaNO3→NaC1C.S→SO3D.Cu→Cu(OH)2
17.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B.BC.CD.D
18.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正确的是
A.AB.BC.CD.D
19.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0.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0~300s内,两个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增大
B.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的少5amL
D.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
二、填空题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用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①小苏打②碳酸钙③氢氧化钠④氯化钠⑤熟石灰
(1)使饼干松脆可口________;
(2)可制补钙剂的________;
(3)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
(4)可用作调味品________;
(5)用于造纸的碱________。
22.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我们从化学的几个角度分析物质:
(1)分类角度:“中国高铁”其车身主要采用的镍铬奥氏体不锈钢属于________(填序号)。
A无机非金属材料 B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2)微观角度:请把图1中A、B框中的微观粒子进行的化学反应补画齐全。________
(3)变化角度:如图2为碳的价类图,例如C点标示为+2价的碳的氧化物,请回答:
A点所表示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________。D和水反应能生成E,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营养角度:
①鱼头汤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逐步分解成被人体吸收的________。
②“砂锅鱼头”汤鲜汁浓,但其中几乎不含有的营养素是________(填字序号)。
A无机盐 B油脂 C糖类 D水
三、简答题
23.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向 250mL 的烧瓶内注入 25mL 溶质质量分数 8.8%的稀盐酸,分别剪取长约 0.4cm、宽约 0.4cm 的镁、铝、 锌、铁、铜金属条,打磨后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压强传感器的橡皮塞(见图 ),点击采集 得到如图 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a 对应的金属是 ___。
(2)曲线 b 对应的金属是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
(3)曲线 c 在 18s 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略微下降的原因是 _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 d 对应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气体
B 如延长反应时间,可得到 d 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C 从 0~100s 图像可推测 e 对应的金属打磨不彻底
D 从 250~450s 图像推测 e 反应时盐酸浓度在变大
四、科普阅读题
24.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西方国家对这一技术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一些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的秘密,均以失败告终。1943年,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针对西方纯碱生产时食盐利用率低,制成成本高,废液、废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发明了侯氏制减法又称联合制减法。
(发明原理)
第一步: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先添加NH3而不是CO2:CO2在NaC1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盐水显碱性(用无色的酚酞溶液做溶液检验),能够吸收大量CO2气体。
第二步: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
第三步:在5℃~1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NH4C1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是:①增大的浓度,使NH4C1更多地析出,②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1纯度。联合法综合利用了合成氨的原料,提高了氯化钠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NH3、CO2都来自于合成氨工艺。
这样NH4C1就成为另一产品化肥。综合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NaC1利用率达96%。第四步:加热碳酸氢纳制取纯碱。
(1)写出侯氏制碱法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饱和食盐水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________。
(3)第二步的复分解反应发生时,常温下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以沉淀的形式先析出的原因是________。
(4)写出侯氏制碱法的一个优点________。
(5)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6)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五、实验题
25.某研究性小组将某次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持续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测得pH值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
①NaHCO3溶液显碱性,NaHCO3溶液微热时不会转化成碳酸钠溶液。
②Na2CO3溶液转化成NaHCO3溶液时,溶液的碱性会减弱。
③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 H2O+CO2=2NaHCO3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通入少量CO2气体时溶液仍显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刚结束时测得溶液的pH<7,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将最后所得的溶液微热后冷却至室温,溶液变_________色,其原因是_______。
(3)若C点为某种溶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则C点是_____这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六、流程题
26.氯化钠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图中①是________池(填“蒸发”或“冷却”)。
(2)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所示。粗盐除含NaC1外,还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将该粗盐样品进行提纯。
提供的试剂:A.BaCl2溶液、B.Na2CO3溶液、C.K2CO3溶液、D.NaOH溶液。
①欲除去悬浊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出X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________(填序号)。
②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此操作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此操作得到的滤液中除了有NaC1外,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填化学式)。
③加适量盐酸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7.以镁矿石(主要成分MgCO3、SiO2)为原料生产MgO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SiO2难溶于水和常见的酸:“沉镁”过程中有Mg(OH)2生成。
(1)酸浸时,为提高矿石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催化剂除外)
(2)滤渣X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过滤。
①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②若过滤时滤液出现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滤纸已破损 b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c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4)沉镁时MgSO4与NH3•H2O发生反应。结合图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已知在不同温度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Mg(OH)2,加热温度与固体残留率的关系如图3所示。加热时温度至少要达到350℃,原因是___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一)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李同学按如图1所示,首先向盛有适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了2~3滴酚酞溶液,接着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的现象时,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二)证明酸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杨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 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
(1)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
(实验三)探究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温度的变化。
小芳和小敏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逐滴匀速滴加稀盐酸溶液,用电子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温度曲线如图3、如图4。
(1)由图4分析,酸和碱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由图3分析,酸和碱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在小亮的实验中,当实验进行到60秒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该溶液能与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碳酸钠 ②氧化铜 ③硫酸铜 ④镁
(4)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研究化学应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试从微观角度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由中和反应实质可以知道部分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请再写出一组不能共存的离子______。
八、综合应用题
2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
(1)实验室依次编号为1、2、3、4的药品柜中,分别存放常见的酸、碱、盐和酸碱指示剂。小刚欲使用熟石灰,他需从______号柜中取出。
(2)小刚发现盛放Na2CO3与NaCl两种溶液的试剂瓶标签脱落,为鉴别两种溶液,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为Na2CO3,则观察到溶液变为______色。
(3)小文从柜中取出标有“10% NaOH溶液”的试剂瓶,取少量样品加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发现产生气泡,判断该NaOH溶液中有Na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OH溶液变质的原因:______。
小文同学对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一系列实验,实现药品再利用。
I.测定NaOH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实验操作)取40.0g 10%的NaOH溶液样品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数据处理)
所取用盐酸(溶质质量分数7.3%)的质量理论上不少于______g。
②如图中,反应前后天平示数相差1.1g,计算NaOH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Ⅱ.变质的NaOH溶液再利用
小文将剩余NaOH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经计算所需的熟石灰粉末,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到NaOH溶液和滤渣。充分搅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渣倒入指定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溶液中除一定存在的溶质外,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__。
同学们再次实验,确认成分后,对废液回收利用,绿色排放。
A对鉴别的认识
B对概念的认识
①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
②鉴别硫酸钡和碳酸钡,分别加入稀盐酸
①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②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一定是碱溶液
C对除杂的认识
D对生活的认识
①除去CO2中少量CO,用点燃的方法
②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初步提纯粗盐
①保留铁锈可防止铁进一步锈蚀
②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序号
物 质
选用试剂
操 作
A
CO2(HCl)
NaOH溶液
将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干燥
B
CaO(CaCO3)
H2O
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
C
KNO3溶液(K2CO3)
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D
MnO2(KCl)
水
先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做法正确,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作物秸秆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做法与此相违背,故选项正确;
C、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可以减少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做法正确,故选项错误;
D、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有利于保护环境,做法正确,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其化学式为NaOH;而Na2CO3(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属于盐,故错误;
B.酒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属于碱,故正确;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A、淀粉虽然不甜,但是经水解后可生成葡萄糖,属于糖类,故A说法错误;
B、维生素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是不可缺少的六大营养素之一,故B说法正确;
C、油脂是植物油和脂肪的混合物,有些为有机小分子,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C说法错误;
D、蛋白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
故选B
4.C
【分析】
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说明活动性越强,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明显现象,则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将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说明Y金属活动性强于Z,则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故选C。
【点睛】
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5.B
【详解】
A、碳酸氢铵中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可用作化肥,与碳酸氢铵易分解无关,不符合题意;
B、钨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灯泡里的灯丝,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其土壤酸性,与Ca(OH)2微溶于水无关,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但是氢氧化钠的碱性较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且热值高,故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故A正确;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故B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不能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
D、为了节约化石燃料,减少污染,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故D正确。
故选:C。
7.C
【详解】
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A不正确;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用量筒溶解固体,故B不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C正确;
D、蒸发操作应用蒸发皿进行完成,故A不正确。故选C。
8.B
【详解】
A、碳能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正确。
B、CO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可用NaOH溶液吸收。错误。
C、铁能与氧气反应。铁活动性比H、Cu、Ag等强,可以置换出硫酸、盐酸中的氢气,也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等。正确。
D、C、CO、CH4、C2H5OH都具有可燃性,燃烧放热,均能作为燃料使用。正确。
故选B。
9.A
【分析】
合成材料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简称,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详解】
A. 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它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A选项符合题意;
B. 塑料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合成橡胶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合成纤维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合金是金属材料不是合成材料,特别容易混淆。
10.B
【详解】
A. 浓硝酸属于强酸,强酸性溶液会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饱和硫酸铵溶液不含重金属离子,且显弱酸性,不会使蛋白质失去活性。故B选项符合题意;
C. 乙酸铅溶液中的铅离子为重金属离子,会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经常被用来做动物标本的防腐剂,它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失去生理功能。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
A、由方程式Zn+CuSO4═Cu+ZnSO4可知,每65份质量锌置换出64份质量铜,溶液的质量要增加,故正确;
B、Zn、Cu、CuSO4溶液及外电路共同构成了原电池。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故导线上有电流通过,实验二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B正确;
C、实验一不能体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二体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D、实验一和实验二从微观角度分析,都存在着电子的得失,故正确。
故选C。
12.A
【详解】
A、硝酸钾含有N、P、K中的K、N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氯化铵只含有N、P、K中的N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磷酸钙只含有N、P、K中的P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钾只含有N、P、K中的K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分析】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金属氧化物和酸、酸和碱、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之间;
【详解】
A、Zn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为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
B、甲烷燃烧,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中有氧气这种单质参加,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故B不正确;
C、碳酸氢铵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为分解反应而非复分解反应,故C不正确;
D、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反应通过碳酸钙与盐酸交换成分而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
pH=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离子;
A、氢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而不能共存,故A错误;
B、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共存,故B错误;
C、四种离子之间以及和氢离子都不会反应,可以共存,故C正确;
D、氢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而不能共存,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
A. 由图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则参加反应的钠、水的微粒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B. 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变化成了钠离子,符合题意;
C. 该反应是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D. 由反应后的图中知道溶液中含有OH-,故呈碱性,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详解】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此转化能一步实现,选项正确;
B、硝酸钠跟其它物质反应后(如果反应,应该是复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是钠盐和硝酸盐,它们都是可溶性的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硝酸钠不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钠,选项不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此转化不能一步实现,选项不正确;
D、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硝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此转化不能一步实现,选项不正确。
故选A。
17.A
【详解】
A、①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正确;
②硫酸钡不溶于酸不溶解;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钡,有气泡冒出,可以区分,正确;
符合题意;
B、①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故一定有单质生成,正确;
②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错误;
不符合题意;
C、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错误;
②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可以初步提纯粗盐,正确;
不符合题意;
D、①铁锈疏松多孔,吸收更多水和氧气,保留铁锈会加速铁进一步锈蚀,错误;
②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D
【详解】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C、K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D、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9.C
【详解】
A、①为酸碱反应,氢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可以制得氯化锌,A不符合题意;
B、②为酸与金属反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所以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以制得氯化锌,B不符合题意;
C、③为碱与盐的反应,碱为氢氧化锌,本身不易溶于,不能与盐反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锌,因此C符合题意;
D、④盐与金属反应,锌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可以制得氯化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C
【详解】
A、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硫酸钙的溶液呈中性,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和硫酸不断消耗,两容器内溶液中的酸不断地减少,溶液的pH均逐渐增大,A选项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可知,0-100s内,曲线的变化是先缓后陡,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变化先小后大,由此可知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B选项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为2.8amL,100-200s内产生的CO2体积为7.8amL-2.8amL= 5amL,则0~100s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内产生的CO2体积少5amL-2.8amL= 2.2amL,C选项判断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形可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等质量碳酸钙粉末反应,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比稀盐酸反应的速率要慢一些,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稀硫酸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合适,因此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CaCO3粉末反应制备CO2,D选项判断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21.NaHCO3 CaCO3 Ca(OH)2 NaCl NaOH
【详解】
(1)小苏打遇发酵产生的酸放出气体二氧化碳,使饼干松脆,化学式为NaHCO3,故填:NaHCO3;
(2)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化学式为CaCO3,故填:CaCO3;
(3)熟石灰(氢氧化钙的俗称)呈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其土壤的酸性,化学式为Ca(OH)2,故填:Ca(OH)2;
(4)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
(5)氢氧化钠属于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化学式为NaOH,故填:NaOH。
22.B CH4 氨基酸 C
【详解】
(1)金属材料包含纯金属和合金;镍铬奥氏体不锈钢属于B金属材料。
(2)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故微观示意图为:
。
(3)A点所表示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其化学式为CH4。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一种为氧元素,D为含+4价碳元素的氧化物CO2,E为含碳元素的酸H2CO3;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
(4)①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逐步分解成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
②“砂锅鱼头”汤鲜汁浓,汤中富含水和无机盐,鱼头中富含油脂,故其中几乎不含有的营养素是C糖类。
23.Cu 镁与稀盐酸的反应放热,在18s左右反应结束,温度下降 BD
【详解】
(1)常见金属活动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面,铜不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故曲线a对应的金属为Cu(铜);
(2)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镁在稀盐酸会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使得分子运动剧烈,分子间隙变大,从而使压强变大,18S时反应正好完成,温度下降,所以压强变小,曲线下降;
(4)A、d的曲线没有陡升陡降,表示随着实验进行产生气体慢慢增加,金属与盐酸的反应没有那么剧烈,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故A正确;
B、延长反应时间后,随着金属完全与盐酸反应后,不再放热和产生气体,压强会慢慢下降,d曲线会变成一条折线而不是直线;
C、曲线e对应的金属为铝,铝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因未打磨彻底,在1-100S时,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直到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与盐酸完全反应后铝才开始与盐酸反应,释放热量生成氢气,故C正确;
D、在250-450S压强陡增,说明铝与盐酸发展剧烈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质量增加,盐酸质量减少,浓度变小,故D错误。故选BD。
24.
NH4+、Cl- 与其他三种物质相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易达到饱和而析出 提高了氯化钠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二氧化碳、氯化钠、水
【详解】
(1)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饱和食盐水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后,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故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铵根离子、氯离子,故填:NH4+、Cl-;
(3)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碳酸氢钠以沉淀的形式先析出的原因是:与其他三种物质相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易达到饱和而析出,故填:与其他三种物质相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易达到饱和而析出;
(4)由题干信息可知,侯氏制碱法综合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NaCl利用率高,故填:提高了氯化钠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5)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饱和食盐水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故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氯化钠、水,故填:二氧化碳、氯化钠、水;
(6)反应I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并且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红 碳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溶液变成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氢钠
【详解】
(1)通入少量CO2气体时溶液仍显红色,其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并且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
(2)实验刚结束时测得溶液的pH<7,其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将最后所得的溶液微热后冷却至室温,溶液变红色,其原因是碳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溶液变成碳酸氢钠溶液.
(3)若C点为某种溶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该溶液碱性减弱,则C点应该是碳酸氢钠这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26.蒸发 DAB或ADB或ABD 过滤 引流 NaOH、Na2CO3 NaOH+HCl=NaCl+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详解】
(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海水晒盐的原理是利用阳光和风力的作用,使水不断蒸发,氯化钠溶液越来越浓,当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时,就会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故图中①是蒸发池,故填:蒸发;
(2)①欲除去悬浊液I中的MgCl2、CaCl2、Na2SO4,按滴加顺序可以依次为: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除去氯化镁)、氯化钡溶液(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除去硫酸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除去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除去上步加入的过量的氯化钡),其中氯化钡溶液需加在碳酸钠溶液之前,而氢氧化钠溶液的顺序可以随意,滴加顺序依次为DAB或ADB或ABD,故填:DAB或ADB或ABD;
②操作Ⅱ将固液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此操作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通过此操作得到的滤液中除通过操作Ⅱ得到的滤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外,还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填:过滤;引流;NaOH、Na2CO3;
(3)最后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过量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除去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稀盐酸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除去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27.粉碎矿石、升髙温度、增大硫酸浓度等 SiO2 烧杯 a MgSO4+2NH3•H2O=Mg(OH)2↓+(NH4)2SO4 低于350℃是氢氧化镁不能完全分解,导致氧化镁不纯
【详解】
(1)酸浸时,为提高矿石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为粉碎矿石、升髙温度、增大硫酸浓度等,故填:粉碎矿石、升髙温度、增大硫酸浓度等;
(2)SiO2难溶于水和常见的酸,所以滤渣X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SiO2,故填:SiO2;
(3)①由图可知,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烧杯,故填:烧杯;
②a、滤纸已破损,液体未经过滤直接流下,使滤液浑浊,符合题意;
b、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会导致过滤速度较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沉镁”时MgSO4与NH3•H2O发生反应。结合图二,可知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铵,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SO4+2NH3•H2O=Mg(OH)2↓+(NH4)2SO4,故填:MgSO4+2NH3•H2O=Mg(OH)2↓+(NH4)2SO4;
(5)“加热”时温度至少要达到350℃,原因是低于350℃是氢氧化镁不能完全分解,导致氧化镁不纯,故填:低于350℃是氢氧化镁不能完全分解,导致氧化镁不纯。
28.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硅胶、无水醋酸都不含有水 变色硅胶由蓝色变成了红色 溶液的pH减小,减小至7 NaOH+HCl=NaCl+H2O 放热 HCl、NaCl ①②④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Ca2+、CO32-(合理即可)
【详解】
[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酚酞显红色,加入稀盐酸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实验二]
(1)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说明了硅胶、无水醋酸都不含有水;
(2)由于氢氧化钠和醋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水,水能使硅胶由蓝色变成了红色,所以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变色硅胶由蓝色变成了红色。
[实验三]
(1)由图4可知,酸和碱发生反应的依据是溶液的pH减小,减小至7,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溶液的pH减小;NaOH+HCl=NaCl+H2O。
(2)由图3可知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了酸和碱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填:放热。
(3)在小亮的实验中,当实验进行到60秒时溶液pH小于7,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该溶液含有盐酸,盐酸能与碳酸钠、氧化铜、镁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铜和水,氯化镁和氢气,故填:HCl、NaCl;①②④。
(4)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由中和反应实质可以知道部分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比如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Ca2+、CO32-。
29.2 红 2NaOH+CO2=Na2CO3+H2O 50 6.6%(过程见解析) 使碳酸钠与熟石灰粉末充分反应,把碳酸钠完全除去 氯化钙
【详解】
(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他需从2号柜中取出。
(2)Na2CO3与NaCl两种溶液分别显碱性、中性,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为Na2CO3,则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
(3)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
I.①设需要盐酸的质量为x
②反应前后天平示数相差1.1g,说明生成了1.1g二氧化碳气体。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OH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ⅱ.充分搅拌,能增大接触面积,充分搅拌的主要目的是使碳酸钠与熟石灰粉末充分反应,把碳酸钠完全除去。
(4)将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渣倒入指定的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应为碳酸钙;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溶液显中性,可能会发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钙,溶液中还可能含有氯化钙。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无答案),共11页。
2022年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Ba-137,0g SO2,可回收 32,7g 固体,197g 碳酸钡固体,7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普阅读题,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