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
目录
1
2
5
10
知识网络构建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溶液的pH范围在0~14之间
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显中性;pH>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2)pH的测定方法(用pH试纸)
将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便可粗略地知道溶液的pH。不能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这样会污染待测液),也不能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向pH试纸上滴待测液(这样待测液会变稀),如只需鉴定气体酸碱性时可将试纸先润湿。
2.常见气体干燥剂
(1) 酸性干燥剂:浓H2SO4、固体P2O5等。可干燥的气体有H2、O2、CO2、CO、HCI(气体)、N2、SO2、Cl2、CH4等,不能干燥NH3、H2S(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
(2) 中性干燥剂:无水CaCl2等。可干燥除NH3以外的其他气体。
(3) 碱性干燥剂:固体NaOH、生石灰、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烘炒得到的固体物质) 等。可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H4、NH3等; 不能干燥的气体有CO2、SO2、HCl、Cl2等。
3.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D===CB+AD。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物质(酸、碱、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生成、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三具其一即可),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①碱+酸→盐+水 酸可溶,碱盐可溶可不溶,
②盐+酸→新盐+新酸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③盐+碱→新盐+新碱 两种反应物可溶,
④盐+盐→两种新盐 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
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是通过恰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分开,分别得到纯净物,而物质的提纯是通过恰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里的少量杂质除去,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提纯物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①除去杂质的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②所选择的试剂一般只能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③反应的产物易分离,即操作简便易行;④若除杂过程中被提纯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应复原为原物质,即:不增(杂),不减(主),易分,复原。
基本方法:必须抓住被提纯物质与杂质之间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和联系,决定选用何种试剂或操作方法。
(1)物理方法
①过滤法:适用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②结晶法:适用于分离可溶性混合物或除去可溶性杂质。具体方法有两种:
a.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的提纯。
b.冷却热饱和溶液(或称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的提纯。
(2)化学方法
化学原理:通过发生化学反应将混合物分离或除去组分中的杂质,以达到提纯目的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所选的试剂一般应是只与杂质起反应,而不能与被分离或被提纯的物质反应。
序号
方法
举例
1
气化法:采用加热或加入某种气化剂,使杂质转化为气体的方法。(常用的气化剂:稀盐酸和稀硫酸)
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CO3, 可加适量的稀盐酸除去
2
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将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除去的方法。要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SO4, 可用适量的BaCl2溶液除去
3
溶解法:用酸或碱把杂质转化成液体而除去
银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可用稀硫酸除去
4
转化法:通过反应将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物质
硝酸中混有少量的稀硫酸,可加适量的Ba(NO3)2溶液除去
5
加热法:通过加热(高温)可将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
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可高温煅烧除去碳酸钙
6
置换法:用活泼的金属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
Zn(NO3)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AgNO3,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后过滤,即可得到纯净的Zn(NO3)2
7
吸收法:常用来除去气体中的杂质,选择适当的试剂与气体中的杂质反应
CO2中含有少量的水分,将其通过浓硫酸洗气即可
5.物质的鉴别和推断
在物质的鉴别中,不用其他试剂或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两组物质的问题是物质鉴别题中的两个重要类型。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两种:
(1)从具有特征的物质入手,用看颜色:闻气味等方法先确定其中有特征的物质,再用它来鉴别其他物质(初中化学常利用铜离子或铁离子的颜色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来设计这类问题)。
熟记一些物质的特征颜色和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解答鉴别题和推断题的突破口。
(2)一些常见的有色溶液:CuSO4、Cu(NO3)2、CuCl2溶液为蓝色溶液,FeCl3、Fe2(SO4)3溶液为黄色溶液,FeCl2、FeSO4溶液为浅绿色溶液。
(3)常见的有色沉淀为: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为AgCl和BaSO4;不溶于水能溶于酸的沉淀有CaCO3、BaCO3、Mg(OH)2等。
(4)如果被鉴别的物质通过两两混合可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如不同的沉淀或气体等实验现象),也可以用于鉴别这些物质。
物质的推断,往往综合了酸、碱、盐的相互反应,典型物质的典型反应,反应规律,离子共存等有关内容,具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题型多变,思维量大和能力层次要求高等特点。其解题基本思路是:
题型一 物质的变化
例1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放烟花 .蜡烛燃烧 D.电灯通电发光图1-1
【答案】D
【解析】A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有机物;B中燃放烟花是物质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C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变化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D中只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小部分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题型二 溶液的酸碱性与pH
例2 已知某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该碱溶液的浓度越大,其碱性越强。
(1)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升高(溶质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
(2)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降低,在下列试剂中,哪些可选择加入? 。
A.CO2 B.CaCO3 C.Fe(OH)3 D.Cu(OH)2
【答案】(1)升高溶液温度并加入该碱溶质 (2)AD
【解析】(1)若升高温度,该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再加入该碱溶质,原碱的溶液会继续溶解一些溶质,碱溶液的浓度增大,碱性增强,pH升高。(2) CO2、Cu(OH)2能与碱溶液反应,能减小溶液中OH-的浓度,使碱性减弱,pH降低。而CaCO3、Fe(OH)3不能与碱溶液反应,不会使碱溶液的pH发生变化。
题型三 常见酸(盐酸、硫酸)的性质与用途
例3 某同学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做了五组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硫酸而不选盐酸的原因是 。
(2)B组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 。
(3)写出C组任一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上述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填序号)。
【答案】(1)盐酸有挥发性或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或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2)红色(或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成黄色 (3) NaOH+HCl═NaCl+H2O或H2SO4+2NaOH===Na2SO4+2H2O (4)D
【解析】(1)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能用盐酸,是因为盐酸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不纯。(2)稀盐酸(或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会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或硫酸铁溶液),即反应的现象为红棕色的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成黄色。(3)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4)酸的通性是指所有的酸都具有的性质,即H+的性质,而D为Cl-或SO的性质。
题型四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与用途
例4 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 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 沉淀
【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A中现象合理;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中现象合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氯化钠易溶于水且溶液为无色,该实验无明显现象,不能观察到有氯化钠生成,C中现象不合理;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会生成硫酸钠溶液和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铜蓝色沉淀,D中现象合理。
题型五 酸碱反应及应用
例5 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毫升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毫升,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两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推理是 (填“1”或“2”)。
【答案】【实验探究】两者发生了反应 【反思评价】应取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毫升稀硫酸做对比实验 【交流讨论】试管①溶液pH大于H2SO4已经反应完或试管③中滴入 Na2CO3无气泡) 1
【解析】【实验探究】因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呈酸性,而加入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后所得溶液(试管①)的pH>7,呈碱性,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思评价】因试管①中原来所加的稀硫酸为2毫升,为排除试剂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应取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毫升稀硫酸做对比实验。【交流讨论】因试管①溶液pH大于7,呈碱性,说明已无H2SO4。试管①发生的反应是H2SO4+2NaOH===Na2SO4+2H2O,故试管③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2SO4,因试管①的溶液pH>7,说明NaOH过量,试管③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后来又加入了Na2CO3溶液,Na2CO3未发生反应,则试管③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因此推理1正确。
题型六 常见盐的性质与用途
例6 取少量碳酸氢钠(NaHCO3)粉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加热后发现: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管底有白色固体残留;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全反应后,取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有 (填化学式)生成。
(2)通过上述实验,下列归纳出的碳酸氢钠的性质或推理正确的有 (填编号)。
A. NaHCO3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B. 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C.加热时NaHCO3比Na2CO3易分解
D.无法比较NaHCO3与Na2CO3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答案】(1) CO2 (2)BC
【解析】(1)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2)实验中未涉及NaHCO3与NaOH溶液的反应,因此无法得到A的结论。加热碳酸氢钠,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说明有水生成,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此白色沉淀应为CaCO3,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反应生成Na2CO3,因此可知NaHCO3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故B正确。加热碳酸氢钠到一定温度,碳酸氢钠可分解得到碳酸钠,该温度下,碳酸钠未继续分解,因此C正确、D不正确。
题型七 复分解反应及应用
例7 (吉林中考)盐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请分析下列化学反应,回答问题:
①H2SO4 +BaCl2 ===BaSO4↓+ 2HCl
②2NaOH+CuSO4=== Cu(OH)2↓+Na2SO4
(1)从反应物的类型分析,①是盐与酸的反应,②是盐与 的反应。
(2)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①和②都能反应的原因是生成物中都有 生成。
(3)利用K2CO3溶液和 溶液反应,可制取KOH。
【答案】(1)碱 (2)难溶物(或不溶物或沉淀)
(3)氢氧化钙[或Ca(OH)2或氢氧化钡或Ba(OH)2]
【解析】(1)复分解反应的四种常见类型:①酸和碱,②酸和盐,③碱和盐,④盐和盐的反应。NaOH属于碱,②是盐与碱的反应。(2)比较两个反应可知:生成物中都有沉淀产生。(3)要制得KOH,需要含OH-的化合物,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选择与CO结合生成沉淀的金属离子,如Ba2+或Ca2+。
归纳:复分解反应的三个条件:①有沉淀产生,②有气体放出,③有水生成,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复分解反应便可发生。
题型八 物质的检验
例8 实验室有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实验员告诉小明,这瓶试剂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5毫升试剂于 A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②
另取5毫升试剂于B试管中,滴入几滴 氯化钡溶液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1)根据步骤①现象,小明得出了该试剂可能为氯化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小明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步骤①的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 ”。
(2)由步骤②可确定该试剂为 溶液。
【答案】(1)不变色(或仍为无色) (2)硫酸钠(或Na2SO4)
【解析】(1)氯化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均为中性溶液,故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2)氯化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即无明显现象。而硫酸钠溶液可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因此由步骤②可确定该试剂为硫酸钠溶液。
一、选择题
1.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B)
【答案】B
【解析】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2.向微型实验仪器井穴板的4个井穴(已编号)中分别滴加盐酸、酸、硫酸铝和氯化铵四种溶液各3滴,再各加1滴紫色石蕊试液(所有试剂用量共约0.8ml.),观察到四种溶液均变红。由本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D)
①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②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③用微型实验仪器做实验可节省药品;④微型实验可减少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3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紫色石蕊试液都变红,说明这四种溶液都呈酸性,故①②正确;该仪器药品用量少,可节省药品,减少污染,故③④正确。
3.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土壤的酸性,图中符合冲洗过程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B)
【答案】B
【解析】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土壤的酸性,会使pH增大至无限接近于7。
4.对于盐酸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B)
A.酚酞试液遇盐酸变红色
B.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C.能与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一定是盐酸
D.用加热蒸发溶剂的方法就可以使稀盐酸变成浓盐酸
【答案】B
【解析】酚酞试液遇盐酸不变色;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不能用加热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浓盐酸。
5.下表是一些物质的pH,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较宜食用的物质是( D)
A.香茄 B.葡萄 C.牛奶 D.玉米粥
【答案】D
【解析】根据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可知,空腹宜食用玉米粥。
6.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反应不属于酸碱反应的是(C)
A.用熟石灰降低土壤的酸性
B.用含有A1(OH)3的药片治疗胃酸过多的病人
C.发酵的面团中加入纯碱既可降低面团的酸性,又能使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
D.人被蚊子、蜂等昆虫叮咬后,皮肤红肿疼痛,是因为这些昆虫会分泌出甲酸,此时可涂稀氨水
【答案】C
【解析】纯碱不是碱,故它和酸的反应不属于酸碱反应。
7.食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利用食醋你能完成的实验探究有 (C)
①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②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③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④检验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是一种酸,具有酸的性质,能与碳酸盐反应。氯化钠和碳酸钠中分别加入食醋后,无变化的是氯化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碳酸钠;②热水瓶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加入醋酸后生成可溶性盐和气体二氧化碳;③检验铵根离子必须用碱或显碱性的物质;④)碳酸盐可与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8.不用其他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1) NaOH溶液 (2) Mg(NO3)2溶液 (3)CuSO4溶液(4)KCl溶液, 正确的鉴别顺序是(D)
A.(1)(2)(3)(4) B.(3)(2)(1)(4) C.(4)(1)(2)(3) D.(3)(1)(2)(4)
【答案】D
【解析】先观察,鉴别出来有颜色的(3) CuSO4溶液, 然后鉴别出能与CuSO4溶液反应的(1) NaOH溶液, 再鉴别出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2) Mg(NO3)2溶液,最后鉴别出(4) KCl溶液。
9.要使图所示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A)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要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必须使瓶内的气压增大,①②反应生成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③④反应放出热量,使瓶内气压增大。
二、填空题
10.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着容器壁缓缓倒人 中,并不断 ,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答案】浓硫酸 水 用玻璃棒搅拌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造成酸液局部沸腾而飞溅,所以要“酸入水”,并不断搅拌散热。
11.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该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3)当加人溶液的质量为a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
(4)当加人溶液的质量为b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
【答案】NaOH+HCl=NaCl+H2O 氢氧化钠溶液 HCl、NaCl 红
【解析】(2)根据图示pH随着溶液的滴入逐渐增大,因此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稀盐酸中。(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克时, pH小于7,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克时,溶液呈碱性。
12.某小组为了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选用了下列部分药品进行实验:
①氢氧化钠溶液②硫酸铜溶液③稀盐酸④硝酸钾溶液
(1)为了验证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某同学选择了药品①和③。你认为除上述四种药品外,还需增加的一种试剂是 。
(2)选择 (填序号)两种物质进行实验,验证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其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反应中,能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锌与稀硫酸反应 B.天然气燃烧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过氧化氧分解
【答案】(1)紫色石蕊试液 (2)①和② 2NaOH+CuSO4=== Cu(OH)2↓+Na2SO4
(3) C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借助指示剂判断。(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其他物质间不反应或反应时无沉淀生成(3)复分解反应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A、B、D不符合,C是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13.酚酞含片又名“果导片”,是一种常用的缓泻剂,主要成分是酚酞。小琴同学欲将其作为酚酞指示剂的替代品,她将“果导片”研成粉末放人酒精中,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白醋和食盐水中,看到 ;滴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 ,确定“果导片”可做酸碱指示剂使用。当他用饮料吸管向滴有“果导片”清液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时,可观察到 的现象。
【答案】溶液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红色 溶液变浑浊、颜色变浅(或消失)
【解析】白醋和食盐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澄清石灰水能使酚酞变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得到沉淀物。
三、实验探究题
14.某校科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活动中,取刚降到地而的雨水水样,每隔5分钟用pH计测定一次pH,其数据如下表:已知: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1)所取的雨水是否为酸雨? (填“是”或“否”);在测定的期问,雨水水样的酸性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
(2)经调查,这一地区有一座燃煤发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 ,某同学设计用火碱来吸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SO2, 将其转化成亚硫酸钠(Na2SO3) 。请你帮他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酸碱度,测定方法是 .
【答案】(1)是 增强 (2) SO2+2NaOH = Na2SO3+H2O
(3)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样品滴在pH试纸上,将pH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数值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pH都小于5.6,属于酸雨;随时间的推移,pH逐渐减小,pH越小,酸性越强。(2)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15.(丽水中考)科学实验方案是根据特定实验目的而设计的。学习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到“盐酸能电离产生H+和Cl-,氯化钠能电离产生Na+和Cl-,为深入研究某一问题,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往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后,乙试管中的溶液将变为 色。
(2)小科设计的实验方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
【答案】(1)红 (2) 稀盐酸中哪种微粒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解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稀盐酸中有H+、Cl-和水分子,探究哪种粒子使指示剂变色需要逐一去验证这三种粒子。丙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是验证水分子,甲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是验证Cl-,乙试管中是验证H+,通过实验现象就可以判断出来是三种粒子中的哪个起的作用。
16.(金华中考)实验室有一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该样品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称取0.75克样品,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滤液A和0.1克沉淀B;
②将滤液A等分成两份,一份先加少量酚酞试液再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得混合物C,另一份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得混合物D;
③将混合物C、D倒人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星红色,过滤,得滤液E和1克滤渣;
④向滤液E中滴加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1)则滤液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依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判断,原样品的成分是 .
【答案】(1)NaCl、Na2CO3(2)CaO、Ca(OH)2、Ca CO3
【解析】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所加的稀盐酸、碳酸钠溶液均过量,故E中没有氢氧化钙,又因为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故碳酸钠多余,所以滤液E中没有盐酸和氯化钙,但含有氯化钠。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有沉淀B,说明原样品中有碳酸钙;通过计算,如果剩余的0.65克全是氧化钙,则最后得到的滤渣应大于1克,故原样品中还有氢氧化钙。
四、分析计算题
17.某公司生产的纯碱产品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为测定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0℃时,称取26.5g该产品样品,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求:(1)生成CO2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根据条件,此题还可求出下列中的 (只填字母标号,不计算,可多选)。
A.该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
B.反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D.反应生成水的质量
【答案】(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2.5g-163.7g=8.8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I==2NaCl+CO2↑+H2O
106 44
x 8.8g
106/44=x/8.8g 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6.5g
21.2/26.5g×100%=80%
答:(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80%。
(3)ABCD
【解析】通过样品质量与碳酸钠质量之差即可求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通过氯化钠与样品的质量比,可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故A正确;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稀盐酸中HCl的质量, 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72.5g-26.5g=146g, 通过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之比,可以计算出反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故B正确;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NaCl的质量,进而求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故C正确;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生成水的质量,故D正确。
18.(台州中考)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束后,老师另外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一起参与思考。
(1)图甲装置内物质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气球仍胀大的是 (填“A”“B”或“A和B”)
(2)若图乙装置内Na2CO3溶液的质量为5克,滴入试管的稀盐酸质量也是5克, 装置内物质充分反应后,发现NaOH浓溶液质量增加0.22克,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上述已知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确定的是②④(填序号)。
①原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③原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④反应后试管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请你选择所填的其中一项,通过计算确定其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B
(2)解一:计算原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加的质量为生成CO2的质量, 即0.22g。设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0.22g
106/44=x/0.22g x=0.53g
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0.53g/5g×100%=10.6%
答: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6%。
解二:计算反应后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的质量为生成CO2的质量,即0.22g。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17 44
y 0.22 g
117/44=y/0.22 g y=0.585 g
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585 g/(5g+5g-0.22g)×100%≈5.98%(或6%)
答:反应原试管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98%(或6%) 。
【解析】(1)A中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B中生成氢气,冷却至室温,B中气球仍胀大。(2)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可知盐酸过量, 碳酸钠全部反应, NaOH浓溶液质量增加0.22g,证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0.22g二氧化碳气体,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进而求得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反应后试管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0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0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0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复习课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0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复习课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18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课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18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课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