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8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689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8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689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8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689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8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8,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文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0山东泰安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那年头,一到傍晚,村边的稻场格外热闹。大人们尚在田畈上做事,而稻场却不知被哪位热心的人扫得干干净净。各家的孩子争着将自家的竹榻或竹床搬到稻场上,横七竖八地占据了有利的地方,即有风的地方。竹榻上摆上了( )了早稻稻米粥的白铁锅,一两盘缺少油水的腌菜和时令青菜。等候大人们回来吃饭的孩子们,穿梭在竹榻之间, ① 。
月亮已挂在东山了,光亮如玉,似可触摸。田畈里做事的大人们小鱼上水似的陆续来到了稻场。不知是谁家开始了喝粥,稻场上就响起了一片咝咝的喝粥声。喝完粥,收拾锅盘碗盏自然是妇女们的事。男人们,此时摇开了蒲扇,话着庄稼农活、( )。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逐和各式各样的如斗鸡的游戏,欢笑声、叫喊声荡漾着,月亮似乎也感动了,贴近了自己光亮的笑脸。
夜深了, ② ,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已经响起了均匀的呼吸声。母亲们( )着眠歌,哄着婴儿。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唯有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袅袅升腾几缕青烟。
母亲说,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装满 天南海北 轻吟 望风而逃
B.盛满 天南海北 轻吟 闻风而逃
C.盛满 天南地北 轻唱 望风而逃
D.装满 天南地北 轻唱 闻风而逃
答案 B 装满:把东西放满器物内,把物品放满运输工具。盛满:把东西放满容器。文中说把早稻稻米粥放满白铁锅,故选“盛满”。天南海北:形容说话漫无边际。天南地北:形容相隔遥远。文中说的是男人们的谈话,故选“天南海北”。轻吟:轻轻地吟咏。轻唱:轻轻地依照乐律发出声音。文中母亲的眠歌是哄婴儿,不是依照乐律发出的,故选“轻吟”。望风而逃: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逃跑了。闻风而逃:听到风声,立即逃跑。文中说到蚊子闻到红蓼发出的烟气就逃跑了,故选“闻风而逃”。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月下宁静的稻场,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草丛中偶尔的虫鸣。”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 ====================================================================
答案 ①原文更好地突出了稻场的宁静,语气舒缓。②原文把婴儿的梦呓比喻为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与把稻场比喻成池塘相照应且能融为一体。
解析 原句中“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把“如此宁静”这一修饰语放在后面,起到强调的作用,更突出了稻场的宁静,并且语气舒缓。原句运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是将月下的稻场比喻成安静的池塘,第二个是将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比喻成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从前后文一致的角度来说原文更好。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
答案 (示例)①睃着这家那家的菜肴 ②月亮也开始西斜
解析 第①处,前文写到每家的竹榻上摆上了一两盘缺少油水的腌菜和时令青菜,孩子们穿梭在竹榻之间,所以补写时要承接上文内容,可以补写“睃着这家那家的菜肴”之类的句子。第②处,写的是夜深的情景,后文又写到清辉如水,所以补写处应填夜深时月亮的情形,可以补写“月亮也开始西斜”之类的句子。
4.(2020海南三模)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关于免费配送“蔬菜包”的公告
①为保障社区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间能吃上平价菜、放心菜,②近日,我物业公司联合××农业公司推出平价“蔬菜包”免费配送上门,③尽可能保障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吃上新鲜的平价菜、放心菜。④“蔬菜包”均为××农业公司蔬菜基地直供产品,⑤在保证蔬菜新鲜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中间流通成本。⑥社区居民只需要添加微信(123××××1234)并填写上你家的地址等信息,⑦选择所需蔬菜包组合,我们即于翌日早晨为您送达。
××社区××物业公司
2020年2月10日
答: ====================================================================
====================================================================
====================================================================
答案 ②在“配送上门”后面加上“服务”。⑤把“削弱”改为“减少”或“降低”。⑥将“你家的”改为“配送”。⑦把“翌日”改为“次日”。
解析 第②句,“推出平价‘蔬菜包’免费配送上门”成分残缺,“推出”后缺少宾语“服务”。第⑤句,“削弱了中间流通成本”中“削弱”与“成本”不搭配,应是“减少……成本”或“降低……成本”。第⑥句,“填写上你家的地址”中“你家的”过于口语化,此处是公告,用语要规范,可改为“配送地址”。第⑦句,“翌日早晨”中“翌日”不当,“翌日”指第二天,文言色彩过重,可以改为“次日”。
5.(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下面是一组漫画,请你仔细阅读并展开联想,给这组漫画拟写标题并用一句话拟写寓意。(5分)
(1)标题: 。(2分)
(2)寓意: 。(3分)
答案 (1)习惯(或:一个人的习惯) (2)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
解析 从漫画中看,一个人边看手机边走路,最后落入排水管道中。中间有一个过渡,即这个人一只脚已经在垂直的坑边缘,但他并没有察觉。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边走路边看手机的习惯,可以拟写“习惯”作为标题,同时,也可分析出这组漫画的寓意“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
二、古代文化常识(3分)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既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是与地方官相对而言的;又指宦官。
B.昆季,即兄弟,与“手足”“昆仲”近义,长为季,幼为昆。此外,古代还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次序。
C.“癸丑年”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地支和十天干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拟旨,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执行。
答案 B “长为季,幼为昆”错,应是“长为昆,幼为季”。
三、现代文阅读Ⅱ(16分)
(2020山东滨州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和松弛开来。
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④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⑤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在眼前的河湾里化成活泼的生灵。
⑥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选择难以揣摸。岂止鹭鸶这样的小河流域鸟类中的贵族,乡民们视作报喜的喜鹊也绝迹了,张着大翅膀盘旋在村庄上空窥伺母鸡的恶老鹰彻底销声匿迹了。到底发生了什么灾变,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灭族灭种,留下一片大地静悄悄?
⑦单说鹭鸶。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染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⑧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⑨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顿然悟觉,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筑巢育雏的。我的小学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引为荣耀,视为吉祥。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⑩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渲染作者漫不经意的心态,为下文写邂逅鹭鸶的惊喜做了心理铺垫。
B.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之余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C.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将无法再得。
D.本文对发生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恶化进行了反思,表现了忧患意识。
答案 C “暗示鹭鸶最终将无法再得”理解错误,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表明自己已明白再次遇见鹭鸶的机会很渺茫,但依然心甘情愿地等待,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深,对再见到鹭鸶的期待。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虚实交替,按照又见鹭鸶、回忆鹭鸶、不见鹭鸶、找到鹭鸶的顺序组织材料,结构清晰。
B.第④段作者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景致,侧面烘托了鹭鸶的美给河边带来的生动活力。
C.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推测鹭鸶绝迹的因由,流露出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D.第⑩段作者极写鹭鸶倩影与姿容的优雅从容,与“鸡们、鸭们、雀们”的贪婪相形成了对比。
答案 C “三个反问句”错误,第⑦段用的是三个疑问句,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9.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4分)
(1)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答: ====================================================================
(2)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在眼前的河湾里化成活泼的生灵。
答: ====================================================================
答案 (1)“生动”一词形象地状写了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由于鹭鸶的出现而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礼赞。
(2)“扑飞”表现了鹭鸶生动活泼的飞翔姿态对作者视觉的强烈冲击;一直存留在作者心中的鹭鸶一瞬间化为现实中的生灵,外化了作者惊喜与激动的心情。
解析 (1)在第④段中,作者所描写的都是平常见惯的景物,河水蜿蜒,女子洗衣,牛儿吃草,牧童玩耍,还有凝而不动的白云,即将告别的落日,等等;但是鹭鸶的出现给景物带来了不同,使平常的景物有了特别的审美价值,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礼赞。(2)首先是生动性,“扑飞”,意思是猛力向前冲着飞翔,充满动感,将记忆中的鹭鸶写得鲜活生动。其次是虚实结合,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化虚为实,这里“扑飞出来”的除了记忆中的鹭鸶,还有又见鹭鸶的那份激动心情,极具感染力。
10.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中诗句的好处。(6分)
答: ====================================================================
====================================================================
====================================================================
====================================================================
答案 《蒹葭》写的是主人公对心中所爱(伊人)的追求与寻找。文章结尾引用《诗经》中的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解析 分析引用诗句的好处,可从内容、主旨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看,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追求;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古诗名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12,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文阅读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每日一练7,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文阅读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