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01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02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题,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完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九)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建议用时:40分钟)
    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1)~(2)题。(5分) 【导学号:26612164】
    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注】 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________的执政者。(1分)
    (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
                                        
                                        
                                        
    【解析】 第(1)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概括,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四个字,即“恭”“敬”“惠”“义”,而孟子对子产的评价却只有一个“惠”字,因此,两人对子产的共同评价是“惠”,即“爱民仁惠”。
    第(2)题考查对孟子观点的分析,“惠而不知为政”这一观点中,包含着两个角度的答题要点,一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是“惠”,二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不知为政”,第一个理由只要筛选原文“以其乘舆济人”即可回答,第二个理由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抽象,由原文的“焉得人人而济之”可抽象出,“济”不能解决百姓出行问题,应建设桥梁。由“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可抽象出为政者不能为“取悦”百姓而行事,而应管理好大事。
    【答案】 (1)仁爱百姓 (2)①孟子认为,子产用车子渡人过河,是仁政的表现;②但这样做不如建好桥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主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
    ②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太不够用了。”
    2.阅读下面的《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概括指出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2分)
                                        
                                        
    (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3分)
                                        
                                        
                                        
    【解析】 (1)本题题干中“两个特征”正是分别针对两则材料,考生分别提取关键词概括即可。(2)上一小题中“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而中国的立场正是这两个特征的体现。考生结合理论分析即可。
    【答案】 (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2分,各1分)
    (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扣1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
    (《荀子·儒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
    (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分)
                                        
    (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解析】 (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
    【参考译文】
    (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1)孔子为什么说“起予者商也”?试简要说明。(2分)
                                        
                                        
    (2)谈谈你对后面这段文字的理解。(3分)
                                        
                                        
    【解析】 (1)子夏是卜商的字,有一次,子夏和孔子讨论相关问题,孔子说启发他的是卜商(子夏)啊。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语句中,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观点,即教学相长;一方面表现了子夏的品格,即子夏的勤学好问等。
    (2)可以分析两段话的相关内容,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的意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学习重于思考的意思。
    【答案】 (1)①子夏好学善问。孔子的话引发了子夏对礼与仁关系的思考。②教学相长,子夏的追问又启发了孔子更多的思考。(每点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2)学思并重。学与思相辅相依,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化和提升。不思会迷惘,不学则怠惰。(说出观点给1分,结合材料谈理解给2分。答“学重于思”,言之成理也可)
    5.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完成(1)~(2)题。(5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4分)
                                        
                                        
                                        
    【解析】 (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崇古尚礼,其治学态度也受其影响。语段中,最能体现他的治学态度的显然是“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
    (2)此题与第一题相关联,先要结合材料写出孔子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再指出这些是受他政治倾向的影响的。
    【答案】 (1)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
    (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传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不是照样运行,万物不是照样生长,天又说过什么话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5分) 【导学号:26612167】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
                                        
    【解析】 根据“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孔子认为礼乐治国才能达到和谐盛世。
    【答案】 礼乐治国。(礼乐教化)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
                                        
                                        
                                        
    【解析】 根据“礼之用,和为贵”可品味出礼的重要性,再根据“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品味出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答案】 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材料一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让王》)
    (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2分)
                                        
                                        
    (2)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孟子和庄子的观点。(3分)
                                        
                                        
                                        
    【答案】 (1)孟子: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命)。庄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
    (2)①孟子的观点彰显仁义的价值,强调仁义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②庄子的观点彰显生命的价值,反对世人因追逐利禄而羁绊自己的生命。③两种观点都表达了对人生精神修养的重视和追求。(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材料二:舜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疾病,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治理天下。”由此可见,天下虽是最为贵重的东西,却不用它来替换生命,这就是有道的人对待天下跟世俗的人不一样的地方。……能够尊重生命的,即使地位高财富多也不会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为追逐利禄而危害身体。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________”。(1分)
    (2)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其战争观的看法。(4分)
                                        
                                        
    【解析】 通读整个文段,从“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一句中便可以提炼出“水深火热”这一成语。(2)题目要求对孟子的战争观进行概括,具体解答时,需要从“反对”和“支持”两方面回答,文中的“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表达了孟子的态度,突出了“民本”(或“仁政”)思想。
    【答案】 (1)水深火热
    (2)①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②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水更深,火更热,那也不过是换个人来统治罢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
    (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1分)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4分)
                                        
                                        
    【答案】 (1)兼爱
    (2)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一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译文】 
    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荀子·成相》)
    【注】 铄(shuò):从外部给予。
    (1)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各自主张仁政与法治,它们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2分)
                                        
                                        
    (2)对于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荀子以“性恶论”为依据。
    (2)(示例一)赞同孟子的观点。“善”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性。有善心才会有善行,有恻隐之心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孟子的仁政主张“爱人”,无论对于古代君主治理国家还是对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示例二)赞同荀子的观点。法治是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依法治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也有重大意义,能很好地约束个人行为,保障社会和谐。
    【参考译文】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不用心想罢了。
    人人都有同情别人的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才有怜恤别人的政治。
    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没有礼法,那么人就只看到私利。
    君主执法严明,判断是非要有一贯的准则,规章制度既已设立,臣民就知道所要遵循的准则,官吏官职的升降都有法律作为依据,没有人能任意使人贵贱,哪还有谁想凭借与君王的私情求得好处呢?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导学号:26612168】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尚贤》)
    (1)请依据上述文段内容,解释“尚贤”的含义。(2分)
                                        
                                        
    (2)你赞同墨子“尚贤”的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案】 (1)“尚贤”是指治理国家的人崇尚、尊重、任用贤能的人。
    (2)赞同。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国家要想富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发现人才,抓好对人才的培养任用,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参考译文】 
    墨子说:“当今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兴旺、刑法和政治合理有序,但是,国家不富而贫穷,人口不兴旺而减少,刑法和政治无序而混乱,这是从根本上失去了他们想要的,而得到了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说:“原因就在于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不能够通过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国家的贤良人士众多,国家就会被治理得富强有序;国家的贤良人士少,国家就会被治理得贫穷混乱。所以,王公大人的当务之急,也就在于增加贤良的人的数量。”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①彼桑土②,绸缪③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彻:取。②桑土:桑杜,桑根之皮。③绸缪:缠结。
    (1)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国家避免内忧外患。(2分)
    (2)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贵德 尊士(或尊贤、使能)
    (2)孟子认为,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还有解决的余地。但是如果是由自己内在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就没有解决的余地了。孟子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尊贤使能,奉行仁道,不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享乐怠惰,否则等于自招灾祸,且无可挽回。告诫统治者要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不施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今人们虽然厌恶耻辱却又自处于不仁,这好比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如果真的厌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使贤德的人处在合适的官位,让能干的人担任一定的官职。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修明政令刑法。(这样做)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对此感到畏惧。《诗经》中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取桑树根上的皮,缠结好巢穴的口。现今这些树下的人,谁还敢欺侮我。’现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享乐怠惰,等于自招灾祸。祸或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中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自己寻求更多的福气。’《太甲》中说:‘上天降灾,尚且可以躲避。自己作孽,便无法逃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相关试卷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4 小说阅读(二):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4 小说阅读(二),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2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2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7 散文阅读(二):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7 散文阅读(二),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